“我双脚后跟痛十几年了,走路就痛。”
“去其他医院就诊,每次都说是关节炎,做了局部封闭治疗和康复理疗,但疼痛仍然反复。”
今年5月,52岁的王女士(化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宝安区人民医院产后康复门诊。
产后康复门诊主治医师林萍询问了其生育史、手术史等相关病史,孕期或产后有无腰痛、便秘、漏尿等不适情况。
被问到性生活时,王女士些许不好意思:“我四年没和丈夫同房了,每次同房都感觉阴道里很痛。这难道和脚后跟痛有关系?”
林萍向王女士解释,脚后跟痛和性交痛都源自筋膜损伤,可通过筋膜手法解除病痛。
随后,林萍对王女士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她盆底肌紧张,肌筋膜僵硬,广泛盆底肌有触痛,I类肌2级,II类肌2级。
林萍解释,盆底肌肌力共5级,0级最差,5级最好,3级及3级以上的肌力为正常。3级以下,说明盆底肌肉力量欠缺,需进行盆底肌肉康复锻炼或盆底肌康复器训练治疗。
根据王女士的病情和检查情况,林萍给王女士定制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5月26日,第一次治疗。考虑到王女士右小腿后侧胀痛及双侧脚后跟痛,林萍运用筋膜手法在水平面处理足、踝、髋的CC点,辅助腹式呼吸,用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松解僵硬的盆底肌。
治疗后,王女士下床行走时明显感觉疼痛缓解,效果明显。
6月2日,第二次治疗。王女士告诉林萍,双侧脚后跟走路基本不痛了。于是,林萍用盆底肌筋膜手法松解她的闭孔内肌及髂尾肌,治疗患者性交痛。
3次筋膜手法和盆底仪器治疗后,王女士盆底肌肉较前明显松弛,闭孔肌及髂尾肌疼痛明显缓解,盆底肌激活,再次评估盆底肌I类肌2级,II类肌3级。
林萍介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s)是一种女性常见病和高发病,主要包括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排便障碍、性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疼痛,以盆底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较为常见,王女士脚跟疼痛和性交痛就是受此影响。
目前,我国PFDs发病率明显增高,成年女性PFDs的发病率为11%。FPDs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风险因素为年龄大、妊娠、阴道分娩、绝经、盆底组织薄弱、盆底组织先天发育不良。另外,肥胖、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导致腹压长期增高,也会增加PFDs的发病率。
林萍指出,妊娠期间,孕妇的脊柱弯曲度会发生改变,腰椎向前突出,人体的重心由腰骶部指向盆底,子宫体积和重量增大,足月时增加近20倍,使盆底肌处于持续受压中而逐渐松弛。阴道分娩时会损伤盆底组织,造成泌尿生殖道的支持组织损伤。
医生建议,产后42天的妇女应常规进行盆底功能筛查,根据不同状况进行康复治疗,从而大大减少盆腔脏器脱垂以及尿失禁等PFDs的发生。
【记者】苏国锐
【通讯员】林萍 卓彬
【作者】 苏国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