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之一,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课上的朗朗读书声,是学生们学习语文必要经过的朗读课程,由此可以对课文内容加深印象。
课本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们将知识容纳规整到一个系统里,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有所依据,现在的考试都强调回归教材,所以课本中的内容选择就很关键了。
从教材编写到出版,再到出现在学生的课堂上,要经手无数个人,而最关键的就是编写者和审核者了,因为他们掌握着一篇文章的选取和删减,需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去对内容有的放矢。
盘点已被移出教材的课文,原因令人产生诸多疑惑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基本都是来源于一些名家或者著名的报道新闻稿,编写者们就地取材,要围绕教育部门编写教材的主题进行开会,筛选出那些符合主题的文章。
每一首诗,每一篇小短文,要是作者、内容和传递的三观不符合标准,都会被替换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分门别类地保证表达相同的主题,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答出来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情感,还是需要仔细筛选。
而那些已经被移出教材的课文,有时候被移出的理由让人产生了很多疑惑,比如“失而复得”的《刘胡兰》、《黄继光》等课文,之前是因为文章描述的场面太过惨烈,所以担心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这样的理由未免有一些牵强,80、90后的学生,有谁不是从这样的课文中一路学过来的呢,那个时候每每读到这样的文章,都会觉得义愤填膺,那种爱国的情感油然而生。
再到后来的《背影》被人说移出教材,因为文章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跨越火车道”,理由真的有些离谱,后来被辟谣,所以这篇文章还在,只是据说这种想法是大学教授提出来的,让人难以理解。
《谁是最可爱的人》被一篇没有事实根据,不知真假的《爱迪生救妈妈》代替了,这是不是在“崇洋媚外”呢?
经典课文又要被删?《岳阳楼记》被呼吁移出教材,只因提了一个人
大家对学生使用的教材有很多的思考,学生自己也是,很多同学都对曾经学过的《岳阳楼记》记忆深刻,高中时期,被这篇文章的内容深深吸引,文章规整有序,比其他古文背起来更容易一些。
那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现在多少教室内部的标语中,但是《岳阳楼记》被呼吁移出教材,只因提了一个人,这是经典课文又要被删的节奏?
文章中出现的这个人是滕子京,在史料记载中,滕子京是被贬到岳阳的,所以他修缮岳阳楼的原因被人质疑,而且有人觉得作者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所以对于描述可能有失偏颇。
但是这样的理由并不能支撑这篇文章被移出教材,所以最后未能实现,而这种“呼吁”也是没头没尾,不知道这样的经典文章都引来非议,是个人的主观想法,还是一种文化渗透呢。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文章在选择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初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加强调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这篇文章体现的古仁人之心和爱国精神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语文学科强调感性,重视三观和语感的培养,编写者可别掉以轻心
很多同学说高中的语文很难,尤其是面对文言文和小说类的题型,有时候绞尽脑汁想不出答案,其实学生们还是应该回归到教材中,将知识点啃透,这就需要教材的编写者更加用心。
同时学生的三观培养也和课文息息相关,能够传递出正确三观的文章才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考试时的题目紧追课本,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拓展,不脱离实际才好。
学生们的每一次考试都是对知识的检验总结,课本学习是基础,课外拓展也很关键,所以语文学科的学习,还得有课外阅读的辅助。
笔者寄语:经典课文又要被删?《岳阳楼记》被呼吁移出教材,只因提了一个人,这样的声音出现后又戛然而止,所以说没有根据就对课文随意揣摩,还是不会对课文产生影响的,愿大家能将学生的发展看重,关于教育还需更严谨一些。
今日话题:你觉得学生语文学习需要哪些方法?(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