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变生活,老臣奉旨伴你读书
查看大图
本稿授权自朝文社(ailishi777)
01
在中国古代史上,特别是明朝的宦海官场里,活跃着一群看上去三观很正的人。
他们的名字,叫“言官”。
言官又称谏官或垣官,职在奉议左右,以匡人君,审查诏令章奏等。
而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大创举,就是“言官制度”。
这些有着言官身份的六科给事中与御史们,官职小,工资低,权力却很大。
一个个手握监督弹劾大权,只要发现不法行为,哪怕对方是位高权重的柱国大臣,照样能汹涌开骂,梗脖硬怼,不把对方的画皮给剥干净,绝不罢休。
查看大图
所以,自大明开国创朝以来,言官这个身份不知叫多少贪官肝疼肉颤胆突突,更成了老百姓眼里的正义担当。
想想看,多少平冤案、斗贪官题材的野史戏曲演义,都常见以铁面御史为主角。
可待到明王朝日益腐化衰败,曾是正义化身的言官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变了质。
及至明朝中后期,还时常做出些三观尽毁的事情来。
典型一桩,就是他们在明朝“双屿岛战役”后的所为。
嘉靖年间,大明海防危机重重,日益深重——
长期侵扰中国东南沿海的倭寇与窜犯亚洲的葡萄牙船队勾搭连环,再加上一群中国沿海海盗团伙也纷纷跟风,终于叫“倭寇侵扰”进入了新模式。
他们霸占浙江沿海的双屿岛,在岛上建成集市与炮台,不但大搞走私贸易,一批批倭寇团伙更以此为基地,流窜于东南沿海,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
就是这么个倭寇基地,今天还常被许多海外精英学者唱赞歌,甚至给双屿岛起了个别名:
“十六世纪的上海”。
查看大图
双屿岛倭寇
这个红火热闹的贸易基地,不仅是对中国海防主权的践踏,更是多少沿海灾难的策源地。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双屿岛已长成了一颗“毒瘤”。岛上倭寇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沾染着沿海百姓的鲜血。
情知任由这“毒瘤”继续长下去,必遗祸无穷,明王朝终于下定了铲除根治的决心。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明朝名将朱纨调集重兵,嘁哩喀喳,将双屿岛一战铲平,歼灭多股倭寇团伙,是明朝抗倭战争里的一场大捷。
查看大图
朱纨苏州石刻像
但让朱纨万万没想到,大捷之后,正义的言官们,却开始了一通三观尽毁的拙劣表演——
北京城里,弹劾朱纨的奏疏竟然如飘飘雪花般,飞向了明世宗的案头。
其内容,更称得上大尺度,令人瞠目结舌。
比如,兵科给事中杜汝桢和御史陈宗夔,就无视基本事实,胡说什么被朱纨歼灭的葡萄牙侵略者是“满剌加国和平商人”;
至于什么屠戮无辜、杀良冒功之类的脏水,更是一盆接着一盆,哗啦啦泼向了朱纨。
奸淫掳掠的倭寇化身和平商人,作恶多端的海盗走私团伙,居然也成了无辜良民!
如此论调,虽然荒唐,效果却十分致命:
朱纨百口莫辩,愤然自杀以表清白,留下一句痛彻心扉的遗言——
“去外国盗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
如此颠倒黑白的行径,甚至比起当下某些质问“警方为何击毙歹徒,为何不给歹徒陈诉机会”的“理智人士”,都可以说无耻十倍百倍。
那么,这些看上去三观端正的言官们,又为何心甘情愿去做“中国衣冠之盗”?
简言之,是朱纨动了他们的“奶酪”。
在双屿岛的闹剧里,主角可不只是倭寇海盗,更有东南沿海的豪门大族。
他们常年给海盗团伙提供支持,在走私劫掠等生意里敲金分赃。用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为代价,聚敛自家的巨额财富。
而朱纨为国浴血,痛击倭寇,恰恰砸碎了他们的饭碗,切断了他们蚂蟥一般的吸血吸盘。
所以,他们就授意或贿赂朝廷里的言官,大泼特泼朱纨等将士的脏水,直到把人泼死。
查看大图
自朱纨悲愤去世,此后好多年,迫于言官们的强势,多少有识之士都选择了缄默不言。
于是,豪门财富越发越大,言官的好处也越捞越多,东南的倭患自是越闹越烈,终于演变成了震撼东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乱。
尽管明朝的倭乱,最终被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平定,但言官在双屿岛之战后的荒唐卑劣表演,却成了明代吏治败坏的重要缩影;
“去中国衣冠之盗难”的怒吼,更是至今不过时的教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