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终于,终于,终于,那个让人烦恼、恐惧、厌恶的‘星号’标记,取消了!”
今天午后,工信部一纸通告宣布,方便广大用户出行,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消息一出全网喜大普奔,认为这为大家出行打开了方便之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限制有些地方以“星号”为由对低风险地区的人员采取“层层加码”措施。
当很多人都在为取消“星号”欢呼,认为从此就可以不受影响的自由出行时,在历经了种种闹剧之后心有余悸的理性网友也在斟酌,到底是取消了星号更自由,还是会出现更多“一刀切”的“层层加码”。
在我看来,行程卡取消星号,可能算不上是啥好消息,顶多也就是“久旱逢甘霖”而已。
不过,来自澎湃新闻的快讯显示,消息发布后半小时,订票平台的国际机票搜索量瞬间翻倍,达到两年多来的峰值,机票搜索量上升6成,酒店搜索量翻番,火车票搜索量更是达到了往常的1.5倍。可见,在经历了2年多的防疫状态之后,大家对自由出行的渴望。
行程码推出于2020年3月,由工信部中国信通院联合三大运营商推出,利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通信大数据,为全国16亿手机用户提供行程查询服务。支持一键查询14天内到访的国家(地区)和国内城市(驻留超过4小时)。
当时的说法是,疫情防控行程卡帮助大家便捷地证明自己的行程,且无需填写身份证号、家庭住址,不收集其他个人信息,操作上更为简便和安全,充分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社区、交通部门等机构的行程查验工作效率,加速复工复产进程。
在运行了8个月之后的2020年11月10日0时起,行程卡首次升级推出“星号”的前身“标红”,将手机用户到访过的包含中高风险区域的地市名称标记为红色,虽然强调“仅作为出行提示,不关联健康状况,具体管控政策请遵循各地联防联控机制”,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有据可查的首批“标红”城市是喀什、天津、上海,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最早上星的三个城市。
多说一句,取消行程码星号之后,南京也有幸成为全国最后一个上星的城市,而且是一颗流星,只持续了1天时间,就随同北京、上海等一道,彻底告别了星号。
又过了一年多之后的2021年12月,行程码不再以红色标记包含中等和高风险区域的城市名称,而是改为在城市名称后标记“星号”,并以括号的方式备注“*表示您在过去14天访问过的城市中目前存在中等或高风险区域,但这并不意味着您实际访问过这些中等和高风险区域”。
话虽如此,但是在今年春天这一波波及范围很广的奥密克绒病毒大流行中,各地却纷纷加码,甚至一刀切将行程码带星号的人员劝返或者直接集中隔离14天,导致民怨很多。
此番在卫健委已经宣布调整密接和入境人员隔离期限至7+3天后,工信部实时宣布取消行程卡的星号,自然也是对防疫策略调整的一种反馈,只是,单纯取消行程码星号,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在反复强调的“九不准”都无法完全制止“层层加码”的背景下,能不能带来大家期望中的自由通行,恐怕还有待观察。
也有人担忧,“星”没了,“卡”依旧还在,只要行程中醒目地“上海”依然可以成为各地加码的借口和理由,比如,此前唐山就对上海人一刀切采取14天集中隔离措施,郑州、深圳、广州、东莞、湖北对上海人采取7天居家隔离加7天居家健康监测,天津对上海人全流程闭环管理,苏州甪直一家酱菜店更是“禁止上海人入内”。
在行程码“星号”取消之后,大家也期待着伴随着2年多防疫状态而来的行程码、场所码以及健康码这些严重限制人员流通的“层层加码”可以早日取消,毕竟,在这个时代,不需要身份证之外能够证明身份的任何工具,这些应急举措理应早日建立退出机制,唯有如此,恐怕才会真正实现大家渴望的随心所欲四处去浪。
只是,这一天还有多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