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北上南下:毛主席为什么对?张国焘为什么错?

0
分享至

毛主席是中共的元老人物之一,不过在中共的初期阶段,他并不是红军部队的核心领导人物,当时虽然早已经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但中共领导的部队,他既要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又要听命于张王明等人。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当时领导层的失误,让红军陷入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

红军部队开始长征后,党的核心领导发生转移,遵义会议后,中共确立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领导班子。

但张国焘毕竟也是元老,在党务上有着很大的话语权。红军部队进入四川后,向北还是向南?内部产生了分歧,这是一次决定命运的方向选择。

危急时刻

红军的长征,后来被称为伟大的战略转移,但结合当时的局势,用逃难来形容,其实更为贴切。

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国民党军队组织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了总共五次围剿,前四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五次终于得逞。

为什么?因为此时的毛主席已经被排挤出中央领导层。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时,中央的实际领导人是博古,他自己没有多大信心,就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李德。

李德是个外国人,本身就不怎么会打仗,只有指挥过一个骑兵连的经历,本来是共产国际派遣过来送钱来的,要让统领红军,死磕数倍于己方的国民党军队。

当时,国民党的百万大军压境,还有一百多架飞机助阵。怎么打?硬打,一打就输,输了就逃?怎么逃?中央苏区就在瑞金,还能逃往哪里?所以说,长征是逃难。

遵义会议

红军主力部队经江西,过湖南,一路逃命,一路损兵折将,牺牲无数,好歹逃到了贵州。贵州是国民党兵力的薄弱地区,红军在此总算得到了喘息之机。

1935年,红军部队占领了遵义,这是黔北重镇,给了逃亡的红军暂时的歇脚之地。既然不用疲于逃命了,得停下来好好反思一下战略上的失败,遵义会议因此而召开。所以说遵义会议对于红军来说,性命攸关,意义重大。

正如历史记载的那样,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以毛主席为核心领导的领导班子,开创了红军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前,中共的领导主要是“三人团”决定,所谓的三人团,就是博古、李德和周恩来。

会议改组了领导机构,取消三人团,同时增补毛主席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不久后,新三人团成立,新的三人团是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

遵义会议还决定,今后红军的出路,是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去西南,还是去西北,当时并没有确定下来,这为毛主席与张国焘的分歧,埋下了伏笔。

毛主席与张国焘

毛主席与张国焘,同为一大代表,张要比毛小四岁,但张国焘根正苗红,一大时,他是拟任总书记陈独秀的代表。

相比毛主席,他还有一个优势:他凭实力考上了北大,而毛主席只是北大的旁听生。这是正式工与实习生的区别,所以他始终觉得自己要比毛主席高明。

但事实恰好相反。张国焘并没有参加遵义会议,因为他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已经转移到了陕西。两人很快就开始了交锋。

两河口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5年6月26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毛主席与张国焘走到了一起,召开了两河口政治局扩大会议。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两人的巨大分歧开始出现,分歧的内容,正是遵义会议没有定下来的内容,是向南,去川北,还是向北,进入陕甘?

毛主席主张向北,而张国焘主张向南。两人相持之下,发生了争吵。张国焘后来作出妥协,提出西进新疆的方案,毛主席还是不同意。

张国焘决定利用自己的地位,逼迫党中央向南,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毛主席才是真正的领袖。

两人谁也无法说动谁,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再次分道扬镳,毛主席和党中央不得不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张国焘则带领自己的人南下。

到底往哪里走?

鉴于红军队伍长征的原因,是因为打输了战争,受到了国军的围堵,向北还是向南,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生存的问题。

在当时的条件下,毛主席与张国焘两人,谁也不知道前面的是什么?唯一能依靠的,可能就是自己的直觉。

张国焘南下四川,看起来比较妥当一点。四川,自古就是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物产富饶,进可攻,退可守,历来就是逃亡部队的首选之地,三国时期,实力最弱小的刘备,正是逃往成都,才能壮大自己的力量。

民国时期的四川,更加有利于红军队伍的发展,当时,主政四川的是军阀刘湘,此时,他已经荣升为四川省主席,手下仅有20万人的军队,装备较差,还有吸食鸦片的陋习。

北上,就看起来有些不妙了。陕甘地区,有张学良带来的东北军,也有原来的阎锡山的地盘,杨虎城的西北军也驻扎于此。这些可算得上是国民党部队的嫡系,人多马壮,装备精良,到陕甘,简直有种羊入虎口的感觉。

如此看来,似乎张国焘的选择更加有利于红军队伍的生存和发展,但偏偏毛主席要选择去陕甘,难道不怕被彻底消灭?

毛主席的打算

毛主席当然知道陕甘地区的危险,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过去了,还带动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这是为何?

毛主席的目标更加宏大。毛主席知道,无论是国民党打成什么样子,都只是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实现民族的独立,才是革命的最终目的

日本占领东北后,一直对中国的领土虎视眈眈,这一点,毛主席知道,老蒋知道,全国人民都知道。

在日本虎视眈眈的目光中,华北首当其冲,西北地区,更加靠近华北,当然就是抗日的最前线。所以,毛主席的想法是,直接去西北,先站稳脚跟,然后就可以直接抗日了。

而张国焘的眼光,就只放在了如何保存自己这一步上了,所以他看上了四川地区国军的弱小,想到四川安顿下来。如果说张国焘看到了十里外的地方,毛主席已经看到了百里开外了。

如何保存实力

毛主席的想法虽然更加深远,但还是解决当前的问题,如何避免被剿灭?毛主席有自己的打算。

驻守陕甘地区的张学良与杨虎城,虽然是蒋介石的嫡系,但也是明白事理的人,他们知道,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并不是中国人的敌人,日本人才是。

毛主席、张学良,杨虎城等人,这些人都是当世之人杰,自然会惺惺相惜。事实也正是如此,红军部队到达陕甘地区后,遇到的追击立即减弱,还得到了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的接济。

后来,张学良与杨虎城更是直接发动兵谏,逼着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兵谏过程中,共产党也一直在从中斡旋,力保蒋介石这样最大的敌人。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将更加艰难,至少不会这么快就开始。全民抗战的兴起,时间虽然不早,但还算不晚。

南下的败退

精明的张国焘选择了一条看似容易的道路,却不料,很快迎来了惨败。红四方面军并没有按照红宝北上,而是私自南下,这当然是张国焘的意思,可以说,此时的他就已经叛变了党中央。

红四方面军来到四川一带后,一开始还行,取得了几次军事斗争的胜利,干脆在川北驻扎了下来。

不料,风云突变,在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下,很快损失惨重。红四方面军直下时,还有8万多人员,很快就折损了一半的人员,可谓损失惨重。

面对危局,红四方面军内部产生了分裂,陈昌浩不干了,逼着张国焘率领红军调转方向北上,也来到了陕甘地区,结束了红军的分裂局面。

张国焘的这次叛变,虽然以失败告终,红军也团结到了一起,但隔阂肯定会存在。后来,红四方面军化身西路军,渡过黄河,打算前往新疆,遭到了马步芳部队的猛烈攻击,几乎全军覆没,谱写了一曲慷慨悲歌。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还是两支红军部队最终的命运结局,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毛主席是对的,张国焘是错误的。

这当然能说明两人的高下的分别。不过,张国焘似乎从未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中共彻底失势后,张国焘彻底叛变,投入了国民党的怀抱

对于叛徒,国民党当然不可能对其产生任何信任,等到他身上的价值彻底没有了,国民党当然对其弃之不用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锵锵文史局
锵锵文史局
欲穷千里目,锵锵文史局
5824文章数 7090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