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追捧众所周知,他不惜代价疯狂地从全国各地搜罗哪怕是带有王羲之真迹的一张小纸片。
但是唐太宗最喜欢的王羲之书法你知道是哪一部吗?不是他至死也想带进墓中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而是草书《十七帖》。
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有两大贡献:一是命人集字成篇,汇集成了一部《集王羲之圣教序》;第二就是让更多人关注到王羲之的这一帖草书精华《十七帖》。
李世民对《十七帖》丝毫吝啬赞美之词,这里我们截取一小段他对《十七帖》章法的评价。
“烟霏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zhu四声)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这里是讲《十七帖》的章法钩锁牵连,如烟雨霏霏,又如凤舞龙蟠一般气贯长虹。《十七帖》字字形断而神连,章法妙绝,但这只是它众多闪光点中的一个。
《十七帖》收到过的赞誉不计其数,被誉为“书中龙象”;这里我们不做过多的赘述,回到《十七帖》的内容本身给大家讲点干货。
《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写给他的朋友周抚的一组书信合集,书写时间为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至升平五年(公元361年)。
这之间横跨了将近十五年的时间,《十七帖》是研究王羲之生平重要的史学资料,也是研究王羲之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十七帖》因卷首二字为“十七”而得名。
《十七帖》不同于狂草的奔放狂怪,它全篇从容超然,透露出一股中正平和的气象。
若是结体完全平正,则未免显得过于一板一眼。
例如《十七帖》当中的“数”,“里”等结字都较为紧凑,在紧凑中寻求中正;左右结构的字形则一般左边写得重些,与右边交相呼应呈现势均力敌的和谐美。
其中结体千变万化,不可尽言,这也正是王羲之书法一贯的风格。
《十七帖》的和谐美还成就于它行笔的方圆并用。王羲之寓方于圆,藏折于转,使得作品于刚健之外又不失婀娜,刚柔相济,方圆相合,直入化境。
作为写给友人的书信,《十七帖》必是王羲之从容所得,但是其中笔法无一笔败笔,也无一笔雷同。
若是多横连在一起,其横划姿态长短皆有变化,再与其他部分相互配合。
《十七帖》可以说是王羲之正正好写在中国人审美点上的草书,其中正平和,不激不厉的艺术风格一直都是中国人最高的审美追求。
里边包含了王羲之《游目帖》、《郗司马帖》等在内的一共27封信札,共134行,1266字。
27封信札变化无穷,几乎包含了王羲之草书的所有笔法,是我们学习草书的至宝。
可惜王羲之已经没有真迹作品传世,我们现在看到的王羲之的所有作品都是后人摹写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