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五族共和思想是袁世凯提出来的,以此来“黑”孙中山。的确,孙中山早期曾经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作为反清的口号,但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逐渐改变的自己的观念,并逐步接受了“五族共和”的观念。通过南北谈判,袁世凯也同意了五族共和的思想。作为一个传统势力的代表人,袁世凯心里就是反对共和制度的,又谈何有“五族共和”的思想呢?
五族共和的思想出现在清朝晚期,之所以出现在这个时期,和当时的民族危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也试图让清朝解体。而日本更是阴险,企图制造满汉矛盾来分裂中国。内藤湖南就提出“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后来日本又制造了《扬州市日记》等伪书,以鼓动国内的反清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日本曾经广发《告十八省豪杰书》,宣传满清入关就是亡国灭种。
日本的蛊惑的确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革命党人都将推翻清朝的统治作为奋斗的目标,甚至主张建立汉地十八省的共和国。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就是想学习朱元璋,将满清驱逐到东北。面对革命党的口号,梁启超等立宪派提出反对意见。梁启超认为清朝内的所有百姓都是中华民族,他说“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外国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1907年,杨度说“今中国之二十一行省,以及内外蒙古、回部、西藏,未尝有一焉不以为中国之土……汉、满、蒙、回、藏等族,同处一政府之下,为一国之国民。”
梁启超
可以说,立宪派就是“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者。而孙中山在和立宪派的辩论中,也逐渐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族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显然孙中山的观念有所改变,但是孙中山的“大汉主义”思想还未彻底转变。
孙中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清朝的统治在全国迅速瓦解,周边的各族在帝国主义的煽动下有走向独立的趋势。如蒙古王公大臣在听到“驱除鞑虏”的口号后,对辛亥革命十分的反感。此时,沙俄就煽动蒙古独立,1911年12年哲布尊丹巴就宣布独立。在西藏,人心惶惶,到处是汉番相杀的流言,不久发生了驻藏军队和西藏地方武装的冲突。英国当局就乘机煽动西藏地方政府独立。而日本也积极煽动东北和内蒙古的独立。此时,中国真的很危险。
武昌起义
此时,孙中山才明白了自己的狭隘,才完全接受了“五族共和”的思想,他说““凡属于蒙、藏、青海闷胞, 在酱之受压迫者,今皆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 即皆取得国家参政权”。1911年底,孙中山和袁世凯进行了谈判,双方达成了《满、蒙、回、藏待遇条件》,使得“五族共和”思想成为了南北方的共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发表宣言:“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 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此后,清帝退位,并颁布了退位书,将清朝的全部领土主权转让给了中华民国,于是民国得以合法继承清朝的国土。此后,西藏、蒙古的地方政府都表示赞同五族共和,粉碎了日本、沙俄、英国等阴谋瓦解中国的企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