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高考就是改变命运的途径,自己苦读多年的最终目标要么是名校,要么是上一所不错的本科高校。
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如己所愿,有时候明明自己很努力,却也得不到理想的成绩。但在高考的历史上,有一位考生的经历十分特殊。她在第一次查分时成绩过了本科线,可第二次查分时,分数却低到她不敢相信。
“谁把我的222分偷走了?”
2013年高考时,小杨是一位复读生,她已经复读了两年。在第一年时,她已经考取了512分的成绩,可在当时这个成绩并未过本科线,于是她选择了复读。第二年高考时一场严重的车祸让她无法参加高考,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三年,她考到了586分的成绩。
第一次查分发现自己考了586分时,小杨和家人都非常高兴。在当时,这个分数足以报考厦门大学。在填报志愿后,她开始耐心等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可时间逐渐过去,其他人都已经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她却左等右等都等不到消息。
后来,全家人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小杨这一次高考的实际分数是364分,与586分足足有222分的差距!364分别说厦门大学,连报专科都够呛!可在第一次查分时,全家都明确地看到分数是586分,这明摆着的分数,为何突然变成了300多分?
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家人和小杨后来查了数次成绩,均是300多分。此时,小杨的家人开始怀疑小杨的分数被调包。高考分数对考生来说何其重要,小杨和家人自然不坐以待毙,而是想要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当地的教育局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度重视此事。
从本可以报考厦门大学的分数,跌落到报专科都难,小杨和家人所经历的动荡心情实在是让人感到同情。在经过层层申报后,教育局告知小杨,她的分数确实是3分,一开始显示的500多分并不是小杨的成绩。
小杨的家人还是不敢相信,这个分数真的太低了,比第一次高考还低许多。教育局表示,小杨的语文作文是空白的,机器扫描出来的分数也是0分。可小杨对家人的说法是自己写了作文,不可能是空白。
小杨坚称自己写了作文,众人也更加相信小杨。毕竟这是一个复读了三年的学生,去两年的成绩也从未那么低过,既然机器扫描出来是0分,那很有可能是出错了。于是,教育局再次提交了调取原始试卷的申请,让小杨和家人都看到了她的原试卷。
反转让家人难以接受
在等待结果的时候,小杨家人内心是不好受。因为,根据前期的核对调查,小杨的分数争执仅仅是在“是否写了作文”这一点上。可要知道当时小杨出来的成绩只有300多分,即便真的是机器出错,加上作文的分数,也未过当年的本科线。
但家人仍据理力争,一是相信小杨写了作文,希望得到具体的真相,无论分数是否过本科线,都要知道真实的分数到底是怎样的。二是机器有可能出问题,说不定整张试卷除了作文未算分,其他地方也有纰漏。
可让家人意想不到的是,原试卷调出来后,写着小杨字迹的那张试卷,确实没有作文的痕迹!也就是说,一直在坚持真相的小杨,其实一直在欺骗家人,她确实没有写作文。根据仔细的核对,其他方面的分数也是无误的,小杨真的只考了300多分。残酷的真相,让家人崩溃。
重视考生心理压力,父母要学会让孩子放下执念、减轻压力
很多人不理解,小杨怎么可以那么过分,欺骗父母、欺骗大众,消费大众的同理心,让大众以为真的是教育局的分数审核出了纰漏。可其实,自我欺骗,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尤其会出现在一些重大事情上。
每年高考时都有不少同学处于“自我欺骗”或者“欺骗父母”的状态中,比如欺骗自己真的有在努力学习,欺骗父母自己一直很努力。他们总是看起来很努力地在听课、在做试卷,其实是在不知所云、神游窗外。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相反,它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这种情况多发于压力非常大的学生个体中,尤其出现在父母给予孩子极大压力的时候、孩子给自己施加巨大压力的时候。
有时候,一旦孩子对名校或本科高校有了一种长期的执念,这种执念就很容易变成自我欺骗的发展目标。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压力的宣泄和对人生发展的自由态度。
总结:高考是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考试,在这场考试里,考的不仅是成绩,还有心态、抗压能力等等。所以,父母不仅要重视孩子的成绩,更要重视孩子的心态。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小杨的行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