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泽东与《兰亭序》和“兰亭论辩”之探微

0
分享至

毛泽东与《兰亭序》

和“兰亭论辩”之探微

馨心斋主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理论家,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千秋伟人。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是当代豪放卓越的书法大家。

在他的书法中,蕴含着指点江山的伟人之魂,激扬文字的诗人之情,雄视前贤的哲人之思,运筹帷幄的军人之慨。他的书法融汇百家,熔古铸今,自成一体,其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着当代中国人。其独特的“毛体”书法艺术为社会各界所推崇,受到中国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钟爱。他晚年草书更是炉火纯青,直笔劲书,汪洋恣肆,任意挥洒,线条奔放,动感强烈,臻入神化。一言以蔽之,毛泽东不仅为天下人留下了冠绝古今的雄文诗作,也留下了千载难觅的书法瑰宝。

笔者今天展开笔墨,不揣浅陋,与大家一起来探究毛泽东与《兰亭序》及“兰亭论辩”的有关故事。

一、对《兰亭序》的认知

若说起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我想应该就是我国的书画艺术了。而且在当代中国,书法更是被视为国粹,没有任何力量可阻挡书法爱好者对中国书法的痴迷。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实在是博大精深,太有魅力了!数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书法作品,那当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最为有名!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别号“王右军”。王羲之的书法完全摆脱了汉魏时期的书法特色,吸收多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精髓,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自成一家,而且对后世影响非常巨大。

众所周知,《兰亭序》是中国书法集大成之瑰宝,是晋唐高峰之上熣灿夺目的明珠,是古往今来历代书家至奉之神品。《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兰亭禊帖》等。相传帖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为王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真迹不存。坊间流传,《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一直在民间珍藏。后来,为唐太宗李世民从民间所得,赚进御府。李世民对《兰亭序》爱不释手,称之“尽善尽美”,“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并推为王书代表。贞观十年,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遂遗诏以《兰亭序》真迹殉葬。以至于我们如今看到的并非王羲之《兰亭序》真迹,而是临摹之品。这也是书法界的一大遗憾。

▽ 《神龙本兰亭序》全卷(请横屏观看)唐•冯承素摹 纸本 行书。纵24.5cm 横69.9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局部图

▽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分页之一

▽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分页之二

▽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分页之三

▽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分页之四

▽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分页之五

▽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分页之六

▽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分页之七

▽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分页之八

“圭臬不凡,效尤不俗。”后世临摹《兰亭序》的版本不下数百种。还有各类木石镌刻本,摹本,临本。这其中也不乏大家之作,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普遍认为,在所有临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摹本最为神似。

早有学者通过对王羲之其它作品研究后认为,最神肖原作、最接近年代并为广泛认可的当属冯承素临摹的“神龙本”《兰亭序》。因为它忠实地体现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精髓,从摹品中即可窥探王羲之书法的神韵风采。

冯承素摹本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勅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后世将“神龙本”《兰亭序》作为行书法帖。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被书法人奉为经典。

除了冯承素的“神龙本”外,还有《定武兰亭》传为唐代大书家欧阳询所临摹。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有摹本。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儒生学子,但凡有点文化的人无不临习《兰亭序》,为子孙后代留下值得纪念的墨宝。

透过《兰亭序》,得见王羲之的书法、文采是冠古卓绝的。从其内容也能看出王羲之的思想境界。当我们欣赏《兰亭序》时,会被其艺术“中魔式”地深深吸引,若把原文译成现代白话文,不禁会被王羲之的文采和思想折服,感叹其思想之超前,文采之燦然。王羲之“书圣”之称号得来名副其实,惟其具有这一实力。

▽ 唐•欧阳询摹《兰亭序》(定武本)全图

▽ 唐•欧阳询《兰亭序》(定武本)分页之一

▽ 唐•欧阳询《兰亭序》(定武本)分页之二

▽ 唐•欧阳询《兰亭序》(定武本)分页之三

▽ 唐•欧阳询《兰亭序》(定武本)分页之四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唐•褚遂良摹《兰亭序》全图

▽ 唐•虞世南摹《兰亭序》全图

▽ 北宋•米芾临《兰亭序》刻石全图

▽ 南宋•赵孟頫临《兰亭序》全图

【《兰亭序》白话释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风和日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之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忘却衰老即将到来。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是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之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 明•文徵明临《兰亭序》全图

▽ 清•康熙帝临《兰亭序》刻碑全图

▽ 清•郑燮临《兰亭序》刻石全图

《兰亭集》与《兰亭序》相关联,但并非一回事。《兰亭序》是为《兰亭集》而作的序,此序出自王羲之之手。而《兰亭集》却是一本包括序在内,由37首诗组成的诗集。关于《兰亭集》的来由是这样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右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相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躒,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众人沉醉于酒香诗美的回味之中,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人又推举此次雅聚活动的召集人王羲之为“兰亭雅集”汇编之诗词写一篇序。王羲之酒意正酣,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诞生了名噪天下、流芳千载的《兰亭序》。

如今,当人们看到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及序的白话文之后,不免会产生一种共识,那就是王羲之不仅书法好,思想也是超前的,更是一位内心感悟丰富的人。因此,很多人从喜欢他的书法,到对他内心修养更为佩服。只有境界高了,才能有如此好的文采,才有这传之千古、熠熠生辉的艺术瑰宝。

▽ 王羲之故居

▽ 王羲之故居《兰亭序》壁

▽ 王羲之《二谢帖》

二、毛泽东与《兰亭序》

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和“文房四宝”须臾分开,他的书法造诣堪称登峰造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采取汲取精华与摒弃糟泊并重的态度。他在工作之余,书写了大量古诗词,还临习古人墨迹,包括意临《兰亭序》等。

毛泽东十分喜欢《兰亭序》,并时常背诵和临摹。他曾对保健医生韩桂馨、机要秘书徐涛说:“《兰亭序》是王氏的传家宝,唐太宗十分喜爱,除令人临摹外,真品已被唐太宗带到昭陵的地下去看喽!”由此可见毛泽东也觉得世传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真迹,但他喜欢这个绝世珍品与它是不是“真品”似乎无关。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著名党外人士黄炎培就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在此期间,还有一则毛泽东向黄炎培借观王羲之真迹帖本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据说,毛泽东听说黄炎培珍藏有王羲之真迹秘本,就向黄炎培借阅,言明借期一个月。但借后不到一个月,黄炎培怕此心爱之物易手,就几次三番地打电话通过警卫员询问“主席看好了没有?”毛泽东说“不是讲好一个月吗?到期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失信。谁失信都不好!” 一个月到期时,毛泽东让警卫员将珍帖完璧归黄。此事是否确实并令毛泽东不悦,不得而知。

《中国书法》杂志1992年第二期首次发表了毛泽东《临兰亭》等五件书迹,在中国书法界产生了巨大反响。据说,这几幅手迹是在毛泽东逝世后,于中南海菊香书屋发现的。在人们已习惯于欣赏毛泽东狂草诗词书作之后,蓦地看见他从容精劲的行草书之作———对王羲之《兰亭序》的意临本,不禁惊喜万分。

▽ 毛泽东《临兰亭》手迹全图

可以说,毛泽东青壮年时代,其书法并未形成“毛体书法”的基本面貌,却可以看出,毛泽东取法魏晋的独特个性,和他对书法形式语言的娴熟驾驭。没有这种根基则莫谈求变,没有这种个性则不知其变。毛泽东书法并没有忽视王羲之的中和之美,但却有严格取舍。这从《临兰亭》可见一斑。这一帖是意临,即这是毛泽东眼中的《兰亭序》,取其潇洒和精美,却无《兰亭序》的温润和恬适。力与势已取代其韵与致。这力与势酣畅、奔放,充满生气。此帖前部,作者多用原帖之行书,而愈往后,则已从小草变成大草,尽情任性,一发而不可收拾。此帖的意蕴已从《兰亭序》原有的超逸、悲怆而替换成雄健、乐观,充满自信了。

这件作品既未署名,也没注明书写时间。中央档案馆鉴定大约是60年代中期所作。这一结论正好与毛泽东支持开展“兰亭论辩”相契合。故笔者斗胆妄言,应该是“兰亭论辩”开展之时,或许是给章士钊、郭沫若写信之后的背临习作。从这幅手书《临兰亭》真迹来看,毛泽东的书法承古开今,与其意境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风雨雷电、大泽龙蛇,水流花开、滚石坠地尽显其中,博大的胸襟、纯美的诗情、潇洒的个性曲尽其妙。毛泽东凭借手中的长锋狼毫,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云水襟怀和审美理想。可以说,毛泽东的书法在这一时期已然达到了巅峰。有人形容其有“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雄厚……当由天下人共推之。

▽ 毛泽东《临兰亭》手迹局部之一

▽ 毛泽东《临兰亭》手迹局部之二

▽ 毛泽东《临兰亭》手迹局部之三

▽ 毛泽东《临兰亭》手迹局部之四

▽ 毛泽东《临兰亭》手迹局部之五

毛泽东一生喜爱并手书古典诗文。而且他手书古典诗文,大部分不看原著,都是背着写。毛泽东草书王羲之《兰亭序》,应该是兴之所至的练笔习作,因此内中多处记错或疏漏,而且结尾不落款。这件《临兰亭》按理说是一件不完整、有缺憾的作品,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不少。如:“岁在癸丑”写成“岁在癸卯”,“群贤毕至”写成“群英毕至”,“固”写成“故”,“悲夫”写成“悲乎”,“少长咸集”“咸集”二字重复,“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整句重复,“俯察品类之盛”以下缺十七字,“俯仰一世”以下缺九字,“不知老之将至”前多一“曾”字。“感慨系之矣”以下缺六十六字。或许是因为其它要事而中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因为毛泽东有个习惯,平时他看碑帖时从不动笔,书写时又从不看帖,也不把帖翻开放在手边。因此他写《兰亭序》,很可能是背临,这样内中偶有记错或疏漏就在所难免。再说,他日理万机,一篇并不紧要的古文未书写完太正常了。尽管如此,毛泽东草书《兰亭序》仍然是一件难得的珍品。它运笔潇洒流畅,气势磅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正如有人评价,同样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王羲之的笔下,如古筝琵琶,唱逝者如斯。在毛泽东笔下,似铜琶铁板,歌大江东去。这篇作品,淋漓酣畅地展现了他广阔的胸怀,渊博的学识,浪漫的气质,敏睿的智慧,充沛的情感。

毛泽东《临兰亭》手迹现珍藏在中央档案馆。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王羲之故居内,根据毛泽东手书《兰亭序》刻制的石壁格外引人注目。石壁是一尊天然的园林奇石,高二点八米、宽三点七米、重约八吨。据说,临沂市请五位著名篆刻师,采用传统的手工刀刻,用时33天,精心雕刻完成了这一传世作品。

▽ 毛泽东诗词手迹之一

▽ 毛泽东诗词手迹之二

三、毛泽东与“兰亭论辩”

笔者在此先提示各位读者,尤其是书法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围绕人人顶礼膜拜的《兰亭序》真伪问题还展开过一场不小的论辩大战。此论战发生时,敝人年仅六岁,懵懂无知。后来在学书法过程中听说过《兰亭序》存在真伪之争。殊不知,其实自唐以来,围绕这一宝迹的真伪,时有聚讼。而这场“笔墨官司”又在当代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众所周知,王羲之《兰亭序》传以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当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因此,半个世纪前,围绕《兰亭序》存世真伪问题展开了一场深度论辩,世人称之为“兰亭论辩”。这场辩论的“肇事者”为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毛泽东也成为这一论战的幕后推手。

▽ 1965年毛泽东在杭州

▽ 毛泽东在书房

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由王谢墓的出土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文物》杂志6月号也刊载了这篇文章。两个权威报刊发表郭文否定《兰亭序》的真实存在而掀起了“重大论争”。但鉴于郭沫若本人的学术权威与政治权威身份,刚开始几乎无人敢驳。不过,有个硬骨头却偏偏敢于冒风险,对郭文逐一进行了反驳,可驳论文章寄给《光明日报》被“稿件退回”。最后是通过章士钊写信给毛泽东,在毛泽东的过问下高文才得以公开发表。

应该说,这场“兰亭论辩”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不对称作战”,正反双方力量悬殊。持否定意见的主帅是郭沫若,反方战将是高二适。

高二适(1903-1977),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兴泰镇小甸址人。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其善书法,尤擅草书。时在南京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高二适无论其身份地位,还是话语权都不敌位高权重、名满天下的郭沫若,但坚信《兰亭序》为真的信念和不屈之品格又驱使他敢于挑战。他对郭文的驳论文章,《光明日报》根本不屑一登。但高二适与毛泽东的老朋友章士钊是忘年交,章士钊是欣赏高二适驳论的。于是,章老将高二适的辩论文章寄呈毛泽东,并附函表明态度。

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穆欣先生,于1993年撰文回忆了这次“学术论争”,题为《郭沫若的最后一场笔墨官司——毛泽东关注〈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讨论》。这场论争的特殊意味,由穆文的标题可见一斑。

▽ 毛泽东书法作品

▽ 毛泽东致郭沫若函封

1965年7月8日,毛泽东致函郭沫若,就《兰亭序》引起的不同看法作出指示。对于展开这场论辩,毛泽东的态度是“笔墨官司,有比没好”!十天后他给章士钊、郭沫若又分别回复一信:

行严先生:

……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柳文上部,盼即寄来。

敬颂康吉!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

毛泽东希望展开争论,但这场“笔墨官司”毕竟有些特殊,就同时给郭沫若写了封信:

郭老: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行严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若何?

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

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

郭沫若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当天就约见《光明日报》总编辑,建议在报纸上组织讨论。当时临时负责文化工作的陈伯达,看到毛泽东给郭的信后立即做出安排。这样,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的“兰亭论辩”栏目见报,几千字的影印手稿也在第7期《文物》杂志上发表了。

这篇唱“对台戏”的文章推出后,立即引起国内学术界和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短短半年时间,在《光明日报》《文物》杂志等全国报刊上发表了争鸣文章有几十篇之多。除郭沫若的《〈驳议〉的商讨》和《〈兰亭序〉与老庄思想》等文外,还有大量支持郭文观点的,如张德钧、启功、龙潜、赵万里、于硕(于立群)、史树青等的文章。支持高二适观点的,有唐风、严北溟、商承祚等人发表在《文汇报》《学术月刊》上的文章。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就和郭沫若相熟,他们经常探讨书法和考古,郭当时对《兰亭序》的看法和他后来写的文章大不相同,商承祚不明白“为什么他突然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 毛泽东致郭沫若函分页之一

▽ 毛泽东致郭沫若函分页之二

▽ 毛泽东致郭沫若函分页之三

▽ 毛泽东致郭沫若函分页之四

▽ 毛泽东致郭沫若函全图

郭沫若虽然说过“欢迎大家讨论”,但对高二适首先“发难”颇有些不悦,他曾对《光明日报》记者说:“我只是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并不想什么书法革命,也不否定王羲之的地位,想不到文章一出,四面八方都骚动……高文也的确太不成话了。我从来不写什么指正之类的客套文字,为了高二适,我只好‘变节’了。”

他除了亲自撰文反驳外,还通过文艺理论家阿英(钱杏村)告诉启功:“郭老叫你写一篇文章,响应郭老的观点。”启功便写了《〈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交给郭沫若审阅,郭立即送《光明日报》发表。但论辩前后,启功的态度并不是一致的。如当时的启功就说:“余曾固执以为《兰亭序》乃大王真迹,自从看了郭老的文章,说二爨’和《丧乱帖》有一脉相通之处,我的理解就活泼多了。”然而在“文革”结束以后,启功先生一反前言,表示当初是“言不由衷”。

还有的人不了解底细或碍于情面保持了沉默。陈叔通曾鼓励沈尹默参加论辩,沈回信说:“郭文自相矛盾之处颇多……郭公对此忽尔兴发,写此弘文,实不可解也。”

在这次论辩中,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康生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他曾将当时的江苏省委秘书长寄给他的“王谢”墓志出土拓片送给郭沫若,让他写文章;在高二适的“驳议”发表后,又亲自整理出五条史料,提供给郭沫若作为反驳立论的重要依据。因此郭在反驳文章中提到“康生同志就文献作了仔细的探索”,“这见解非常犀利”,并将自己的文章初稿送给康生审阅。康生8月17日回信说:“大作《〈驳议〉的商讨》,已读过多遍,写得很好,文章的风格很高,论据充足,很有说服力。这种文章初看似乎是心平气和,而实际上是反驳对方最有力的。”他还向郭通报说:“今天在接见部队干部时,主席问我:‘郭老的《兰亭序》官司怎么样了?能不能打赢?’看来主席对此问题颇有兴趣。我回答说:可以打赢。当然这些头脑顽固的人要改变他们的宗教迷信是难的。然后我又将您的两篇文章的大意简要地告诉他,又将找到的孙衍星(清代经学家)的材料也告诉了他。他说如果确实,倒是有用的。最后我说等郭老文章改好,可以送给主席看看。看样子他是愿意看的。”郭得知这些情况后,当天就把《〈驳议〉的商讨》和《〈兰亭序〉与老庄思想》两篇文章的清样送给毛泽东。毛泽东于8月20日看完后回信说:“8月17日信及大作两篇清样均已收读。文章极好。特别是找出赵之谦骂皇帝的一段有力。看来,过分崇拜帝王将相者在现在还不乏其人……”康生不仅沟通上层信息,还指示下属组织反驳高二适的文章。北京写的几篇他都不满意,特别是对北图研究员赵万里的文章有意见,说他“只写了巴掌大的文章”。于是又派人到上海,请徐森玉写文章。徐当时是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古文物鉴定权威。徐森玉等人认为支持郭老容易,驳倒高二适且难,为了“交差”,写了一篇“绕圈子”的文章《〈兰亭序〉真伪之我见》,既支持郭老又避开和高二适的辩论。康生仅在《光明日报》上组织发表的文章就有10篇之多。

▽ 郭沫若先生像

▽ 郭沫若先生像

▽ 郭沫若先生像

▽ 郭沫若先生书法作品之一

▽ 郭沫若先生书法作品之二

▽ 高二造先生像

高二适对这些“运作”无从知晓,只是认为“郭先生的友人,震慑于‘填补‘二字之说,接着便认‘兰亭是由于依托’。”这些文章“文过饰非,不肯明辨是非”。但他看重上海徐森玉的文章,后来他在一封信中说:“忆前驳徐森玉兰亭文,全用《世说》注为佐证,惜爨下翁(章士钊)未能及时送出;而中枢‘文革’之运动起,今更恐难于提出矣。”

随着这年底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持续半年的“兰亭论辩”才告一段落。可是六年后,郭沫若又在1972年第2期《文物》上发表了《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认为残卷“笔捺极重,隶书气味很浓”,似乎又找到“新的证据”,称:1965年期间曾热烈辩论过的《兰亭序》真伪问题“在我看来是已经解决了”。此文以大量篇幅驳斥章士钊的“非伪说”,因为章老在刚出版的《柳文指要·柳子厚之于兰亭》里提出:“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决非“拘执新出土二石为职志,以一定万,以偶冒常”所能否定的。此时章老已92岁高龄,就请南京的高二适代写反驳文章。高撰文《〈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并于1973年元旦作了一首诗《寄孤桐(章士钊)老,告予代作兰亭论文》,谈到“论文楚语兔千毫,新解推离始命骚”。这篇“再驳议”的论文,因章士钊赴香港治病并于1973年7月逝世没能发表。

1973年3月文物出版社编纂《兰亭论辩》一书,收录了有关“兰亭”真伪之争的18篇文章。按立论不同,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是郭沫若及与其观点一致的文章15篇;下编则仅有章士钊、高二适和商承祚的寥寥3篇。编者在出版说明中写道:“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多数文章赞成郭沫若同志的意见,支持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态度推翻历代帝王重臣的评定;但也有文章持相反的看法……应当指出,这种争论反映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斗争。”后来郑重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回忆,当年他去南京看望高二适,高拍着《兰亭论辩》这本书,有些愤愤然地说:“看来,我是唯心主义了!”“当世矢的,被人唾骂。”高二适先生于1977年3月15日在南京病逝。

▽ 高二适先生雕像

▽ 高二适先生“《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手稿首页

▽ 高二适先生书法作品之一

▽ 高二适先生书法作品之二

▽ 毛泽东与章士钊先生合影

▽ 毛泽东会见章士钊先生等民主党派人士

▽ 章士钊先生像

▽ 章士钊先生画像

▽ 毛泽东在办公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封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分页之一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分页之二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分页之三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分页之四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分页之五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分页之六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分页之七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分页之八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分页之九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分页之十

▽ 毛泽东致章士钊先生函分页之十一

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因为这两句话,宋人晁迥认为王羲之“不达大观之理”。(《隨因纪述》)据此,在上世纪中后期,郭沫若则不容置疑地断定“传世的《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作的,更不是王羲之写的。”(《〈兰亭序〉与老庄思想》)。郭沫若认为,在“死生亦大矣”之后缀以“岂不痛哉”,是“极其庸俗的贪生怕死的思想”,“这明白地在反对庄子”;他还推断《兰亭序》是隋代僧人智永撰写并伪托于王羲之的。

并未曾介入这场论辩的钱锺书先生,虽不否定《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和书,却也认同“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是“反庄”之说。似乎对《兰亭序》之真也是存疑的。因为作《兰亭序》时王羲之“反庄”与晚年王羲之“崇庄”判若两人。钱锺书称此帖“显斥庄周,诸家未举”,并且指出:“盖羲之薄老、庄道德之玄言,而崇张(道陵)、许(迈)方术之秘法;其诋‘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乃出于修神仙、求长寿之妄念虚想,以真贪痴而讥伪清净。识见不‘高’,正复在此。”(《管锥编(三)》)。以钱锺书的学问、人品,所提出的“羲之斥庄论”,是不可不认真一论的。

唐人孙过庭说王羲之“兰亭与集,思逸神超”。(《书谱》)王羲之作《兰亭序》,无论文章,还是书法,都是他当时胸中波澜的真实表现。钱锺书说《兰亭序》的文章“真率萧闲,不事琢磨”,这是中肯之论。庄子的人生观,最终的目的是求一个“真”字。可以说,王羲之就是一位在高妙的境界中彰显出人生之真的伟大艺术家。

回应到钱锺书认定王羲之“显斥庄周”的问题上。《晋书·王羲之传》称:“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这就是说,王羲之沉迷于服食养生,是在他辞官之后,亦即至少是作《兰亭序》两年之后的事情。王羲之书帖“显斥庄周”,暮年迷信方士之术,是有可能的。有学者认为,不应当将暮年的王羲之与永和九年春作《兰亭序》时的王羲之混为一谈。钱锺书在对《兰亭序》的广征博论中,显然缺少“历史地”审视王羲之对庄子的态度。

▽ 毛泽东在办公

▽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康生

值得说明的是,笔者在撰写本文过程中,本想找一本《兰亭论辩》阅读,可惜闭户禁足,心愿未了。倒是在家藏的《管锥编》里发现了钱锺书先生关于《兰亭序》的论述。窃以为,他只是从王羲之思想变化这一侧面求证的。是否足信,也莫衷一是!

这场有趣的“兰亭论辩”最后以一场“不对称作战”而偃旗息鼓,无果而终。毛泽东逝世前并未看到定论。但这场“兰亭论辩”似乎并未结束。如当代学者陈传席在电子版杂志《书法家园》上 (2017年4月22日)就发表文章:《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公然对《兰亭序》持否定态度!

笔者认为,“文革”中流行贴政治标签。但一个千古之谜是不能粗暴地用“唯物”和“唯心”来作结论的,更不能以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来解决。尽管这场论辩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毕竟走过不寻常的历程。在那个特殊年代,大家还能够较为宽松地各抒己见,这已非常难得;同时树立了一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的可贵精神,更是一段令人感动的书坛绝唱。围绕《兰亭序》的真伪之辩永远是个谜,恐怕只有待昭陵发掘才能真正见分晓!

2020年3月22—4月12日

草成于北京

( 参考书目:1、《向毛泽东学诗词书法》海南出版社;2、《毛泽东书法艺术》湖北美术出版社;3、《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文物出版社;4、《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档案出版社;5、《管锥篇》中华书局。本美篇图片除个人摄影外,均下载自网络。特此说明,不另致谢!)

▽ 《管锥编》/钱鐘书著 中华书局

▽ 笔者收藏有关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书籍

▽ 笔者戎装照

【甘海斌艺术简介】

甘海斌,别署馨心斋主、茶圣故里人,湖北省天门市人,1959年出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传统文化研究会顾问。原总后勤部机关正师职退休干部,大校军衔。曾受聘为八一书画院副秘书长、副院长。

自幼雅好书画,勤耕砚田,转益多师,弘道守正。数次在全军书法篆刻作品展中获奖,有书法、篆刻作品被《中国书法》《书法》《今日中国》杂志和《解放军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羲之书画报》等刊载。有作品被北京千灵山风景区、广东珠海风情园和江苏南通忠孝园刻匾镌石。为电影《第二个也是铜像》《蒸爱大师》和电视连续剧《别墅里的农家院》题写片名。有《梦之痕》《聊天心语》《诗海撷珠》等著作出版和《甘海斌书法作品集》行世。

馨心斋主感谢您赏读!欢迎留言!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铁色劲旅
铁色劲旅
白浪河永远在我们心里荡清波!
1480文章数 9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