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张三铁: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重读《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0
分享至

2014年3月17-18日,习近平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8 日上午,总书记在兰考县委老办公楼举行的县委常委扩 大会议上,明确告诉与会人员:“我之所以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因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 精神的发源地。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说到动情处,他还吟诵了自己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于 1990 年 7 月 15 日填写、并在 7 月 16 日《福州晚报》上刊登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

  据习总书记所说,《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是他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后“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这首“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的词作,情感真挚炽烈,表达了对焦裕禄烈士的深切缅怀,对焦裕禄事迹的高度评价,对焦裕禄精神做出了初步的诗意概括。

  针对《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干部脱离群众等问题的忧思,诗人在肯定这种忧国忧民情怀的同时,在词作中表达了诗人矢志改革的浩然正气,表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抒发了以焦裕禄为榜样,做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干部的公仆情怀。这是对《人民呼唤焦裕禄》忧思的正面回答,也是对社会上某些质疑改革大业,甚至动摇改革信念的言行的理直气壮的批评。表现了诗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和坚定立场。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节奏明快,格律讲究,用语朴实简洁凝练,以精准的意象选择,营造了明净广阔气势恢宏的意境。诗人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之间,在高雅文化和平民文化之间自由穿梭,给我们树立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光辉典范。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入新时代,在奋进新征程的起跑线上,重温《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对于我们学习继承弘扬焦裕禄精神,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我们学习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心弦起共鸣 焦桐寓精神

  1990年7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穆青等三位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

  这三位就是当年采写焦裕禄烈士事迹,并发表“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的老记者,当年的长篇通讯,使焦裕禄的光辉事迹传遍神州大地。也深深地影响着少年时期的习近平。

  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重访兰考时回忆:“1966 年 2 月 7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 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总书记还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 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 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对焦裕禄事迹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对焦裕禄形象发自内心的敬仰,对焦裕禄精神的自觉继承,使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于 1990 年 7 月 15 日,“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

  从我们所引的词的小序,可以看到诗人填词时的情景和心境。

  时间,是在中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半夜,用文学的语言说,就是夜半。

  这让我们自然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清远。

  但是,我们的诗人,没有时间也没有情趣发“思古之幽情”。

  他只是有感而发,在阅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之后,以填词的方式,写一篇直抒胸臆的读后感。这就是《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创作背景。

  “文思萦系”,这是诗人填词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文思萦系”,是我们前文提到的诗人“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 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 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一直在心中”,是“文思萦系”的根本原因。也是这首词创作的动机所在。

  “文思萦系”不仅是深切缅怀焦裕禄,对焦裕禄事迹、焦裕禄精神的追思,也是对《人民呼唤焦裕禄》所揭露的社会上特别是干部队伍中背离焦裕禄精神,违背党的初心和使命,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的发自肺腑的强烈不满。

  “文思萦系”,更主要的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心。

  “文思萦系”,首先是追思焦裕禄。是真挚的缅怀,炽烈的情感,是《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上半阙五十字的基调。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首句开宗明义,是对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的高度概括,说明文章对焦裕禄的深切缅怀和思念,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扣动了诗人的心弦,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人民呼唤焦裕禄》,描写了人民群众满怀深情自发前往焦裕禄纪念馆,洒泪祭雄杰的动人场景。诗人引入的物象“焦桐”,是《人民呼唤焦裕禄》中提到的“1963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那棵麻杆粗的幼桐,已经长成双人合抱的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把焦桐当作寄托哀思的物象,体现了诗人的匠心独运,也体现了诗人阅读这篇文章的聚精会神,融入其中,心领神会。从一个方面证实了诗人严谨的治学态度。

  人民群众为什么“把泪焦桐成雨”?

  “广大群众呼唤焦裕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他们是在呼唤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

  和把焦桐当作寄托哀思的物象一样,诗人用“百姓谁不爱好官”来回答他们“把泪焦桐成雨”的原因。七个字是对我们引入的通讯中对人民呼唤焦裕禄原因高度概括的进一步提炼。这体现了诗词高度凝练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

  “生也沙丘,生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这是对焦裕禄形象焦裕禄事迹焦裕禄精神的诗意概括。让我们联想到焦裕禄“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遗言。联想到焦裕禄率领36万兰考人民苦战三害,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而进行的不懈斗争,联想到他们初战告捷,初步解决温饱问题所付出的艰辛。

  而诗人在这里,明显地融入了他在初中一年级学习《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的深刻感受。

  我们在这22个字里,已经可以体会到2009年4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对焦裕禄精神的高度概括。

  “父老生死系”正体现了“亲民爱民”精神;

  而“生也沙丘,生也沙丘”,“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不正是“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诗意阐述吗?

  把这22字串起来,再结合物象“焦桐”,以及焦裕禄按照科学规律因地制宜种下的泡桐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也就跃然纸上了。

  回头再来看首句“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魂是什么?魂正是焦裕禄精神.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上半阙是诗人以填词形式写下的《人民呼唤焦裕禄》的读后感。是文章扣动诗人心弦引起的共鸣。在这里的诗意表述,正是诗人后来概括焦裕禄精神的前奏。

  二、依然月明如昔 照我笃志前行

  “依然月明如昔,夜夜思君,肝胆长如洗。”,下半阙开头,就对《人民呼唤焦裕禄》中透出的忧思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天,“依然月明如昔”,改革大业,正顺应时势,滔滔奔流,呈现出勃勃生机。

  我们党的事业,正在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蒸蒸日上,一日千里。我们的人民,腰包已经逐渐鼓起来。社会主义中国也日益强大起来。

  我,一个改革大潮中搏风击浪的弄潮者,经常以焦裕禄的光辉事迹当作镜鉴,观照对比自己,“吾日三省吾身”。

  我们一直把焦裕禄精神当作标杆,努力“见贤思齐”。焦裕禄精神等革命前辈留下的革命精神成果,成为我们矢志不渝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的不竭动力。

  我们可以告慰忠魂“依然月明如昔”。

  当然,我们也知道,改革的道路也不是一马平川,经常会遇到坎坎坷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不是只有百花争艳,花丛中照样有苍蝇“嗡嗡”。我们党干部队伍中,有矢志改革的尖兵,也有滋长腐败等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的害群之马。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我们要深知改革大业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完成的。腐败之风,会侵蚀我们党的机体,败坏社会风气,破坏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我们自己要像焦裕禄那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我们这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官”,更要在自己管理的范围内,倡导风清气正的政治风气,打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

  在习近平踏上从政之路的第一站,在他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他就亲自起草制定了“六项规定”。

  正定县档案馆珍藏着一份文件,纸页虽然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这份正发(1983)42号文件,标题是《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1200多字的规定,今天读来仍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份文件,是习近平担任县委书记不久亲自主持制定的,一共6条内容,所以被称为“六项规定”。

  在来福州之前,习近平主政宁德地区。

  在宁德市博物馆,有一份1989年3月29日的中共宁德地委文件——《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规定共12条,内容涉及不得营建私房、受贿索贿、安插亲友、干预人事、收受礼金、大吃大喝、公车私用、违规经商等诸多方面。

  1990年5月,时任《人民日报》驻福建记者站站长的张铭清到宁德采访习近平同志。张铭清了解到,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地委工作会议,决定把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工作的突破口,在当地媒体上亮明地委的态度“你违纪违法占地盖房,为一己之私破坏了党的权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党,得罪了人民,得罪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代表了党和人民利益查处你的干部得罪了你!”告知广大干部群众,将对全区占地建房进行全面普查,逐一登记,并将相关情况张榜公之于众,由群众进行监督举报。

  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的歪风迅速得到遏制,一批干部受到了处理,政治生态为之大变,广大干部群众交口称赞。1990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张铭清采写的通讯《办好一件事,赢得万人心》,同时配发评论《锲而不舍无坚不摧》,赞扬宁德地区在清理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私房中所体现出的“一竿子插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习近平同志反腐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不仅解决了宁德地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全国也树立了样板,发挥了带动和促进作用。

  一路走来,习近平不仅自己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且坚定反腐,并且建章立制,把反腐常态化制度化。

  1990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办好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的长篇通讯报道习近平在宁德铁腕反腐,1990年7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穆青等文章《人民呼唤焦裕禄》。 1990 年 7 月 15 日填写、并在 7 月 16 日《福州晚报》上刊登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

  都贯穿一条红线:反腐。

  不同的是,《人民呼唤焦裕禄》是呼唤焦裕禄精神的回归,《办好一件事,赢得万人心》是习近平反腐的举措,我们前边提到的两份珍贵档案则是把权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的改革和探索。

  因此,诗人这里“依然月明如昔”的响亮回答有底气,有正气支撑,有具体实践佐证。

  反腐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主要手段。而改革的目的则是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让经济得到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的红利。诗人深谙这一道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便是诗人这种使命担当的朴实表达。

  这已经是这首词中第二次出现“官”字。足以说明官文化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就是百姓爱的好官。“我”也是官,要以焦裕禄为榜样,做个造福百姓的好官。伟大的党所进行的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的平台,我就要抓住契机,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发展经济,为老百姓造福。

  心无百姓莫为“官”。诗人对当“官”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在宁德工作时他曾说,“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同医生、清洁工等社会职业一样,都是社会的需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为官是有好坏之分的。因此,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为什么当官和当什么样的官这两个问题。当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

  把当官当作一种职业,是职业就要讲职业道德。当官的职业道德的最高标准,就是造福于民。这是诗人对社会主义官文化的真知灼见,也是共产党人光明磊落政治品德的具体体现。前后呼应,这也是诗人追思焦裕禄的重要主旨:学习焦裕禄,做一个“生也沙丘,生也沙丘,百姓生死系”的好官。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词的结尾,气势恢宏,雷霆万钧,把整首词自然地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也给整首词定了基调:改革开放,前途无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会取得全面胜利。我们每个人在改革大道上筚路蓝缕, 砥砺前行,就会像一滴滴绿色的水珠,汇成碧绿澄澈明净的江海,绘制出“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好画卷。

  综合来看,诗人阅读《人民呼唤焦裕禄》,有共鸣,有感悟,但也有积极的回应:改革必然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胜利。因为“依然月明如昔”,因为我们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因为我们有焦裕禄精神等珍贵精神成果,因为我们有“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改革队伍。

  三、《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艺术特色

  整首词在词语推敲,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格律的遵循与突破,主题的提炼和升华,文化的穿越和交融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特色,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词语的提炼和推敲颇见功力。我们只简单举几个例子。

  萦系一词是并列式结构。萦,本意为缠绕;系,本意为连接,联缀。史上用者多用作牵挂之意。而诗人在此用的明显是它的组合词义,缠绕联缀,千头万绪,百感交集,剪不断理还乱。引起读者的悬念。而“父老生死系”中的系,则直接用其常用引申义:牵挂。突出了焦裕禄把父老乡亲当作自己生命中最大的牵挂。凸显了焦裕禄“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

  “肝胆长如洗”,洗自应非妙手偶得,而是锤炼而来。

  洗,原意是用水除去污垢。这里活用为形容词,主要含洁净无瑕之意。也借用了洗心一词中去除心灵污垢之意。诗人用一个洗字,表达了对高尚纯洁的操守和情怀的不懈追求。

  尾句中的“绿”,更是令人叫绝!

  一个绿字,把整首词打上了主色调:昂扬向上,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象征着改革开放大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春潮滚滚,蒸蒸日上。

  诗人用词可圈可点,意象选择也非常得体。

  诗人在这首词中,所选择的意象,都是为了全词的意境营造。

  如银的、雨后再现的月亮,那被人民群众看作焦裕禄精神象征的焦桐,承载着焦裕禄精神的沙丘,那象征漫漫征程艰难险阻的暮雪朝霜,那以绿色为基调的涓滴,那由绿色涓滴汇成的千顷澄碧,这一系列色彩鲜明的物象,由诗人思维加工而来的意象,自然地烘托出全词清丽、明净、气势恢宏的意境。

  填词是个受束缚的艺术活。得受词格的约束:字数、节奏、韵律都有特定的要求。

  诗人在填词时,肯定要找一个史上流传的词作为模板。

  我们发现,诗人应该是以姜夔的《念奴娇·闹红一舸》为参照而填。

  有学者从这首词的磅礴气势而认为应该是因袭苏轼《赤壁怀古》,毛泽东《昆仑》,其实不然。

  诗人采用的是姜夔的《念奴娇·闹红一舸》的形式,至于那种叱咤风云的恢宏气势,应该是诗人自身浩然正气的自然流露,若刻意为之反而不可得。这证明了一个艺术规律: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之源。

  史上流传最广的词,很多恰恰是填词者独出心裁,自创体式而留下一种新的样式。宋词本身就是为打破律诗过于严谨,吸收坊间曲调自然抒情艺术美感而诞生。因此,宋词往往一种词牌,多种变体,在字数,节奏,韵格等方面都会由词家根据言志抒情表达主题而作调整。《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也是这样,在遵循词格要求和冲破樊篱之间达到“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的初衷。

  另外,这首词中,诗人保持了他一贯的文风,在高雅与平实,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之间,自然切换,自由穿梭,让我们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是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全面自信,理解新时代新文化,需要继承弘扬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兴起的以民主科学为主流的新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由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有着无限生命力的最新形态的中华文化。

  历史驶入新时代,中华文化吸收新时代以创新发展为内核的时代精神,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色,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

  我们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里,还看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的萌芽状态。

  首句“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这里,魂是焦裕禄精神,我们已做分析。而全句就是对人民呼唤焦裕禄的诗意表达。盼,谁在盼?人民!诗人用此水此山此地代表人民!而此水此山此地是什么?江山!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科学论断,早已在诗人理念中萌生。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呢?不正是历史发展理念的诗意表达吗?咸鱼篇幅,我们这里不再展开这方面的讨论。

  总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从思想、文化、艺术、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各个方面展开研究,都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作家简介

  张三铁,男,农家出身,哲学硕士。涉猎广泛,钟爱国学。著有《走近旭宇》(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书法十论》(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书法教育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四卷《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经常有艺术评论和理论文章见诸报端。主笔的《圆梦》获中组部电视政论专题片一等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财经鉴闻
财经鉴闻
关注财经热点,解析背后真相。
43文章数 8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