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鲁迅先生对萧军、萧红从事文学作品写作的引领和帮助

0
分享至

文/王福全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是近代以来文化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是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一面光辉的旗帜。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数次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语,2014年他在看望中国冬奥会健儿时引述了鲁迅的话,鲁迅先生讲“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在2016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又6次谈及鲁迅,强调以“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精神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从事文学创作研究的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发扬他的精神风范,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精神,以昂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活跃的文化创造元素去激励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奋斗新时代。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面对世界多元化的文化格局,我们更要学习和弘扬鲁迅先生关切民族命运、担当时代使命的爱国精神,坚持理想、敢于斗争的战斗品格,坚守民族立场、放眼世界潮流的文化胸怀,不断攀登新时代的文化高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引导人们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萧军和萧红更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他们在哈尔滨时,就与金剑啸、罗烽、舒群等在一起参演抗日舞台剧。其中萧军和萧红自发文学创作并共同出版了第一个小说散文集《跋涉》,收录萧军《桃色的线》《烛心》等6副作品,收录萧红《王阿嫂的死》《小黑狗》等5副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作品出版以后,立即引起了东北文坛的注意,几乎轰动了整个东北。两人被誉为黑暗现实中两颗闪闪发亮的明星,同时也奠定了两人在东北文坛的地位,为此也招来了日伪统治者的恐慌和注意。为了避免遭受日伪当局的迫害,萧军和萧红之后向关内开始流亡的生活,遭遇了家园沦陷和个人生命的坎坷。从他们以后自己命运的作品里,可以笔触深入到东北广袤的黑土地里;他们的文字中也充溢着深沉的力,流露出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

1935年3月28日,鲁迅为28岁的萧军新著《八月的乡村》写下《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一文,给予了极高评价,“如果事实证明了我的推测并没有错,那也就证明了这是一部很好的书”。成为了世界反西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可以说对我国基层民众参与全民抗战起到了精神鼓舞和促进作用。尤其是鲁迅在《萧红作〈生死场〉序》一文中,称赞萧红刻画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挣扎的力气”。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和开路先锋的鲁迅先生,在重病之中经常放下自己手中的译稿,看“二萧”的小说初稿,帮助改错字校符号,向有关报刊推荐,并亲自为两萧的新著作序,这对于萧军、萧红来讲是有提携再造之恩,而对于现代文学史上几乎一片空白的东北文学而言,这也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35年12月,鲁迅又自己出钱,将《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纳入“奴隶丛书”系列出版。有人说这是“鲁迅伟大的心与东北文学之心从此建立了伟大而直接的联结”,这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作品字里行间所渗透的反抗与挣扎,也正是这种不甘屈服压迫奋起反抗的精神正是鲁迅先生所欣赏的。现在我们读“两萧”的作品,会沉迷于他们敢于冲破传统小说而独有的诗化创新气质;谈及“二萧”的人生,也会感叹于他们的自由不羁。这种敢于打破传统障壁的精神气质,投射在文学作品上,或许就是鲁迅所说的“越轨的笔致”。

鲁迅所谈及的萧军的严肃、紧张,作品与茂草、高粱、蝈蝈搅为一团,萧红的细致的观察、越轨的笔致等,都简洁凝练地道出了“二萧”作品的个性和价值所在,但如果我们站在现在的坐标去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鲁迅在两篇序中的文字不仅是对“二萧”作品艺术特质的勾勒,更是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两萧作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对乃至东北现代文学的某些共有特质和意义。这次举办的文学作品朗诵会其实质其实就是一种红色文学作品思想盛宴,通过朗诵三位历史人物的文学作品和诗作,使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历史、触摸历史、感知那段历史,利用红色文学作品展现历史长河中三位著名作家的勇敢顽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建立这些文学作品中那些红色文化最深刻、最感人、最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呈现在大家面前,让红色文学作品的营养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群众中传播,让大家都沐浴在红色文学作品的阳光沐浴中,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侵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 我们用鲁迅先生自已的话来总结对我们广大文学青年的鼓舞激励,在:“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作者为中国萧军研究会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国家社团
60文章数 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