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志勤系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政府最近有两个动作十分引人关注,而且这两个动作几乎是平行而动,两个动作表面看似乎有些对立,实质上却又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一个动作就是卫健委每天发布的疫情通报,和有关人员的轨迹,仔细观察是否有与自己不幸时空交集的“噩耗”,特别关心是否又提升了哪些管控措施。这几天基本上都是一天一个台阶,尤其是不少社区纷纷加码管控,让人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感,恐惧感:似乎空气里处处有病毒,人人都可能是传染源。这的确让不少人,特别是老人们更是惶惶,怎么都踏实不下来。因为,人们也知道,长期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家)里,人体的免疫力必然大幅下降,即使不得“新冠”,也一定难逃“旧病”回潮。而最关键的是,人们,社会,对何时重归自由的预期,始终处在迷茫之中。
这一个动作的核心是“关,封,停”。
而另外一个动作,则是政府不同机构连续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各行业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疏通物流,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国务院召开稳住经济大盘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主要原因很简单,近期的经济数据比较惨淡,各项指标下跌严重 ,这个趋势如果不及时纠正,对中国今年经济发展会造成重大冲击。GDP指标完不成不是最要命的事,最要紧的是经济上不来 ,没有钱支撑包括核酸等抗疫所需的巨大投入,最终受伤的还是广大群众。
而要实现经济增长,就要鼓励“ 开,放,通 ”,与“关,封,停 ” 似乎有点对立,其实不然:
这两个动作貌似矛盾,有点水火,实际上是内通互联,而且互为因果,紧密相连:防疫不严,造成员工传染,无法上班服务 ,对经济的损失会更大。而经济增长动力迟迟得不到补充,必定先衰而后竭,后果同样不堪。
所以,关键是在抗疫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我们一定要做到既不“因疫废事”,也绝不能“因事废疫”,这两个做法的后果都极其严重。
过去有的地方基层机构以防疫的名义,对生产流通,市场流动,社会活动等都执行了窒息式“铁桶政策”,结果在疫情过后的很长时间内经济迟迟没有复苏,即影响了生产正常有序发展,也给民众正常生活造成不小的冲击。人们把这样的防疫比作CAAC:不惜一切代价关闭( close at any costs )。
当然,现在采取如此不科学,不理想的政策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执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时,必须重视科学防疫,不能绝对化,要容许有最低的“容错率”。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和不同条件下适时执行弹性,机动,灵活的防控政策,分区,分块,分条,分线分产,分业,保持最低限度的流通能力,让经济保存一定的活力和生命特征,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够最短时间得以复苏,重现生机。由于疫情封控,我们的确损失了一些宝贵的增长时间窗口,但是一切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全心全意集中优势产业链的优势,一定可以把丢失的时间追回来,一定能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
防疫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疫情初期,重点控疫首当其冲,不能有丝毫放松。疫情有好转时,要及时恢复市场和产业流动性,保持经济体的“血管”和“肌肉”具有一定的活力,随时可以迸发潜力,做最后的冲刺。
现在正是关键时刻,防疫面临最重要关头,经济产业正憋足了力气,蓄势待发,冲向最终胜利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