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截图
5月25日,邢海明大使在《韩国先驱报》发表题为《“动态清零”是中国的最优选择》的署名文章,深入解读中国“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全文如下:
“动态清零”是中国的最优选择
中国驻韩国大使
邢海明
近段时间,使馆后门的“布帐马车”时隔一年多再次摆起了露天桌椅,明洞街巷里的各种商铺也重新开张,正逐渐恢复以前的熙熙攘攘。从“K防疫”到如今的“与疫共存”,韩国政府根据形势发展,立足实际调整了防疫政策。作为友好邻邦的大使,我始终理解和尊重韩国政府的防疫政策,并为韩国疫情不断趋稳、社会生活重回正轨感到由衷的高兴。
疫情延宕发展至今,很多国家都像韩国一样陆续调整了防疫政策,通过“与疫共存”,以实现“群体免疫”。但中国仍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一些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和不赞同。防疫政策没有全球通用的万能模板,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国情,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国是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虽然经济总量位列全球第二,但人均GDP只排全球第60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总量有限,人均医疗资源相比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如果中国政府放松疫情防控,势必会在短期内造成大量人群被感染,进而出现大量重症病例,超出现有医疗资源可承受范围,届时基础性疾病患者、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资料图
有些人可能觉得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病死率有所下降,已经逐渐“流感化”了。但事实是,全球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病死率约为0.75%,是流感的7到8倍,而老年人群特别是80岁以上人群病死率超过10%,更是普通流感的近百倍。英国的专门机构研究后得出,如果中国放弃当前防疫政策,选择“与疫共存”,在几个月的时间,就可能有150万人因感染新冠而失去生命。更可怕的是,大面积感染还可能导致出现新的变异,进而影响全球防疫。我相信,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绝不会在可预见的前提下,做出让如此多民众的生命安全遭受威胁的决定。中国政府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作为负责任的国家,我们也要对全球防疫承担义务。
还有一些人认为中国追求的是“零感染”,动辄采取“全城封控”,牺牲经济、民生来保障防疫,不具可持续性。事实是中国的“动态清零”是基于“科学精准”前提下,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争取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尽快控制疫情。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短暂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但却保障了经济长足发展。在“动态清零”政策下,2020年中国率先稳控疫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GDP增长率达到8.1%,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今年一季度继续延续稳步增长势头,同比增长4.8%。这说明,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既保护了本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有效避免了对其他国家造成疫情外溢;既维护了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也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
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国情和诉求,我们尊重每个国家的防疫政策,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国家,但却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国的最优解。我们在实施“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同时,高度重视保障韩国企业和民众在华生产经营和工作生活,采取了很多特惠措施,专门开辟“快捷通道”,增加航班,最大限度保障了中韩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应该说,中方为减少疫情对中韩交往的影响,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相信一旦疫情完全好转,中韩间的交流合作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衷心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延伸阅读
梁万年谈“动态清零”政策成本和收益:要算经济账 更要算民生账
4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谈到“动态清零”政策的成本和收益时表示,在计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本和收益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从长远的、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它的成本和收益。在评价抗疫的成本和收益时,不仅仅是经济或者是货币的成本和收益。因为生命是无价的,生命也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所以,在做分析的时候,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观点,要算大账、总体账、动态算账,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
梁万年 资料图
梁万年说,理论上,抗疫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肯定是要付出成本的,这种成本就包括直接的成本,比如疫苗接种、方舱建设、核酸检测,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是直接成本。同时,也会引发一些间接成本,比如抗疫会限制局部地区的一部分人的流动性,由于这种流动性限制,可能会造成一些经济上的影响,这是间接成本。还有一个成本是无形的成本,比如隔离人员,特别是在封控区或者管控区的人员,在家隔离会产生焦虑不安等心理上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称之为无形成本。
他表示,在算抗疫策略和措施收益时,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包括直接收益、间接收益,甚至是无形收益。我国抗疫以来所采取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有效避免了疫情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际上在期望寿命的折损方面,中国有效避免了人均期望寿命折损,维护了最广大地区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
梁万年说,我国2020年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了8.1%,两年平均增长5.1%,整个经济增速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这种态势已经证明,“动态清零”符合中国国情,较好地平衡了疫情的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梁万年说,由于疫情不确定性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所采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和一系列抗疫举措,相当于为中国14亿人民购买了一份应对疫情变化、病毒变异传播等不确定因素的保险,购买保险的成本是牺牲一小部分人的消费,目的是为了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动态清零”还促进了数字经济发展,比如利用远程医疗、大数据技术等,促进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力保障了民生,更保护了脆弱人群。同时,通过联防联控,通过社区治理能力提升,也促进了公共服务部门间、政府和社会间、上级政府到基层社区治理部门间的有效衔接和联动,这些也都可称之为是实施“动态清零”所产生的间接乃至无形收益。
梁万年强调,医疗救治一直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一环,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尤其是自新冠肺炎病毒株奥密克戎流行以来,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设置管理。指导各地将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感染防控技术好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集中收治患者,同时提出了明确不同人口数量城市定点医院的床位要求,比如,原则上每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500万的大城市的定点医院床位总数应不小于500张,5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定点医院床位总数要不少于1000张,10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定点医院床位总数要不少于1500张。其中,重症救治床位不少于定点床位总数的10%。另外,要求各地设置一定数量的后备定点医院,确保有需要的时候24小时内就能腾空并投入使用。
二是加强方舱医院设置管理。实行病例分级治疗建设和改造一批方舱医院,确保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在两天内投入使用,保障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截至4月25日,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方舱医院近400家,床位总数约56万余张。此外,对方舱医院的医护比、床医比都有明确要求。
三是切实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指导各地及时将符合标准的新冠肺炎患者转送方舱和定点医院,最大限度提高床位使用率,同时也要求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
梁万年还透露,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强化ICU救治建设,配置相应的救治设施设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及时修订完善诊疗规范,广泛使用中医药,加强应急救治预案、培训演练,加强应急医疗救治物资储备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