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高大却有点瘦,举止间都不难透露出学识的深厚,年事已高,头发发白,而他,正是曾经北京名校毕业的医学生,本可以留在首都,从此事业一片光明,却在事业最好的阶段,带着妻子远离了繁华的都市。
来到了偏远的小镇桐乡,如今昔日的同学,早已成为医学界的泰斗人物,而夫妻两人却甘愿屈居在着湘西小城,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帅气小伙子,早已成为了耄耋老人,当年的他为何要放弃留在首都的机会,选择回到落后的乡村小镇。在湖南边陲的新晃,湘黔两地的交界处,有一家人民医院,这里有很多病人,其中一位八旬老人,看起来格外的与众不同,他竟然能够观测自己的身体,而令人奇怪的是,每次住院时,都要准备三张病床,基本上是,每次住院都是直接预订一个房间,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在和记者的交流中,老人神情都是关爱着自己的妻子,每次都要三张床,是因为自己是个病人,需要请人照顾自己,也就是医护也需要一张床,其外一张床是留给妻子的,所以每次住院,基本上就是占据了一个房间。
在记者的提问中,是不放心老伴自己一个人在家吗,老人说,妻子必须每时每刻都要待在自己身边,因为他害怕妻子发生意外,害怕妻子走丢,因为一旦视线离开了妻子,很大可能就是走丢,所以无论去哪里,即使是住院,也必须带上妻子,这种相濡以沫到老的爱情,是多少人都羡慕不已的。老人今年已经八十五岁了,在这所医院的医护人员们,都亲切的称他为“杨院长”,那他究竟是什么身份,原来,老人在这家医院享有至高的荣誉,也离不开老人和妻子在这奉献的医学成就,夫妻二人都是北京医学院的毕业生。
因为是最高学府出来的,只能分配到北京的大医院也就是国家级的,这也是学校对他们的肯定,市级的医院根本不用分配,因为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尤其珍贵的,不像是如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本科毕业的,而且出来还难找工作,已经是现在社会上的常态了。老人在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来被分配到北京附属第一医院的胸外科,做医生,如今却成为了湘西住院的病人,这么多年来,老人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故事,我们节目组将继续了解下去。
随后,我们来到了老人家里,见到了老人一直心心念念、寸步不离的妻子扎西志玛,她是藏族人,今年也是高龄84了,在和记者们上楼梯的时候,看出扎西老人行动方便,说话清晰,那为何让老伴如此担忧呢。在屋子里,扎西老人为我们准备了扇子,因为她怕我们很热,热情的招待让客人入座,但很快我们发现,这些举动,扎西老人一直在重复做,她表示,自己祖籍在四川康定,在小学时就跟随中央民族访问团。
前去北京学习,后来被保送到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北京友谊医院,两位老人都曾是大医院的医生,是什么让他们甘愿放弃美好的前程,来到了贫穷落后的乡村小镇呢。老人告诉我们,在前不久就发现了自己的妻子总是做着重复的事情,记忆衰退,更严重的,经常忘记眼前人,明明上一秒还在交流,在初步判定后去检查,发现是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老人希望凭借自己医学知识能够帮助深爱的妻子缓解她老年痴呆的症状,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老人自己身体也承受不住,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而来的更多是病痛的折磨。
我们在老人家里,慢慢感受到了他们这一辈人对待爱情的看法,是相濡以沫,是永远不放弃另一半,在老人的言语和神情中,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尽管自己的妻子不认为自己有病,老人也从来不会说。
只是在用自己最后的力量保护着妻子,妻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吃饭,该洗漱,该睡觉,这一切老人都会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尽管自己的身体已经经受不住,这种爱情,让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为之动容,爱不是挂在嘴边,而是陪伴在你身边的人,用爱照顾着你。老人本是新晃一个偏远山区的侗族少年,在他上中学的时候,被校长叫到办公室,通知他前往北京,就这样,年轻的他来到了中央民族学院预科班,也就是那一年,他遇到了现在的妻子,来自藏族的扎西志玛,两人上课时经常坐在一起。
讨论学术问题,渐渐的深入到了生活中,日积月累的感情,让彼此的感情都更加深厚,在毕业后的一年里,两人就顺利的步入了婚姻,一张纸有年代感的黑白照片,就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婚后的他们有两个孩子,又是在大医院上班。
这样的生活无不让身边的人都羡慕不已,可就是在大家眼里的好生活,夫妻两人放弃了,转而是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小城,为何他们会做出了如此巨大转变的决定呢,在记者的采访下,我们才知道,他们做的决定,是多少人都没有勇气踏出这一步。老人说,到最后自己选择的职业,就是要考虑到国家培养的目的,更远的自己看不到,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家乡缺医少药,甚至是无医无药,自己小的时候差一点就死了,也就是这种感受,学医这种想法。
在小的时候就已经悄悄埋下了种子,学医回来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奉献自己的力量。也就是当年国家的政策和帮助,才能有让老人去北京学习的机会,在他选择学医的那一刻,就在心中许下了誓言,自己学成归来,一定要为家乡改变无医无药的局面,他从来没有轻易的放弃过这些。而对于妻子,她是无比支持老伴的做法,她陪伴着老伴回到这个偏远的小城,一起去医学做出他们的贡献,这是多少人都不能够做到的,当时条件艰苦,为了得到跟多医学上的帮助和救治,他们跑遍了700多个侗寨。
在当时,一个手电筒,一块木板都可以成为他们手术的主要用具,在手术的过程中,老人是主刀医生,妻子则是负责麻醉的,两人的默契程度,几乎让所有人无不敬佩,在这里的人们,也亲切的成华他们为“侗乡大医”,很多病人都慕名前来,多少人羡慕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敬佩他们为医学做出的成就。在这些年中,夫妻两人挽救了多少生命,把青春年华都默默奉献在了这家医院,如今却成为了这家医院的病人,但这一切都不重要,老人最为担心的是自己的妻子,他害怕如果有一天自己离去了。
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该怎么办,虽然他们有孩子,但是几十年的陪伴,加上妻子患有老人痴呆症,更加不记得家人,但是妻子医院记得自己的丈夫是个医学技术高超的医生,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大爱无私,但是却不知道老伴自己身体也出现了问题。老人对妻子的担心,是几十年的爱,他不害怕自己病种,只害怕自己离去老伴受不了,这种爱情,是我们当代人应当学习的榜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