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wtime|慢时光
还记得3年前轰动一时的翟天临事件吗?在那之前,翟天临还是立着“博士”、“学霸”人设的顶流男演员,演技派,硬汉,有内涵。有采访问到他的博士论文进度,他这样回答:“等我什么时候穿着博士毕业服照相时,我会上热搜,我再让所有人看看谁牛。”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有着很好的路人缘,有着光明的未来。
可谁知,在一次直播中,有粉丝问他:“你的论文在知网能搜到吗?”他很自然地答:“知网是什么东西?”
可就是这么一句话,却引起了学术界的大地震。因为,在中国的各大高校,知网都是标配。别说是堂堂的博士,就算是本科生,在写毕业论文时,知网都是不可能绕过去的一道坎。可翟天临嘴上说着自己是“博士”,可却连知网都不知道?一时之间,众人纷纷怀疑起了他的学历学位。随后,“热心”网友们更是将他的学术扒了个底朝天。一扒真就扒出了问题,论文抄袭、学位造假……紧接着,翟天临被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紫光阁等官方点名。很快,学术造假的翟天临,就被全网封杀了。
如今三年过去了。本次事件的另一主角知网,也在这三年间,慢慢出现在大众视线当中。然而,大家骂翟天临有多狠,骂知网就有多狠。
就在前几日,知网因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
一时之间,网友们一片欢腾,“八方点赞”。近3万条评论,全部都是拍手称快的。
更有网友调侃道:“当年翟博士最大的失误就是用错了语气。”确实如此,要是当年翟天临用义愤填膺的语气吐槽知网,“知网是什么东西!”,那结果可能就反转了。
为什么知网被查大家都这么高兴?因为,天下苦知网久已。
知网是什么?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学术平台。在中国95%以上的中文学术资源,都收录在了知网。不管你是找文献、查重,还是发表论文,都离不开知网。可以说,只要是在中国做学术研究,就避不开知网这张巨大的网。然而,这些年来,知网却越来越“臭名昭著”了。如果要问为什么,用四个字就能归纳——“吃相难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赵德馨老教授,已经89岁了。虽然已经退休了几十年,但老教授平日里还是会做一些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然而有一日,他在网上查资料时,却发现——自己的一百多篇论文,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知网全部收录。更过分的是,就连他自己去查阅、下载,竟然还要付费。你偷了我的论文放在网上,我自己去查阅竟然还要花钱?天底下竟然有这样“借鸡生蛋还把鸡抢走”的事。“为什么我创造的知识成果得不到尊重?”老教授气不过,和知网打起了官司。
然而,这并不是个例。很多学者会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杂志刊物上,然而刊物却一转手,就将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给了知网。很多学者的论文,就这样被“强制授权”给了知网。但其实,这并不合法,很多作者更是毫不知情。而在某些高校,毕业生在写毕业论文时,更是会被直接授权给知网。你说你不同意?那你还想毕业吗。
而在稿酬设计上,知网可是相当的“大方”。根据知网给出的支付标准:博士论文,100元+价值400元通用检索阅读卡;硕士论文,60元+价值300元通用检索阅读卡。是的,一位博士辛辛苦苦一个学期,写出来的论文只值100元。而且这个钱是需要你主动联系知网,进行申请,知网在核实你后,才会发给你的。如果你不主动申请呢?那不好意思,就这点钱知网也不给你,直接默认你放弃了。强制把你的论文授权给我,再给你极低的报酬,美其名曰稿费。没错,知网就是这么霸道。
从各个学者、教授手中“白嫖”了那么多的论文,那面对前来下载的人,知网收费应该挺低吧。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可太低估了知网的“吃相”了。知网把莘莘学子的论文放在网上供人下载,博士论文9.5元/篇,硕士论文7.5元/篇。而且,这还是降价之后的价格,在此之前,博士论文可是要25元/篇。
一些优秀的论文,下载量甚至有近万。知网这样一转手,收益足足近十万。
而这只是小头,大头是在各大高校、机构那边。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宣布,停用知网。为什么停用?因为收费太贵了。以下是中国科学院向全体师生发送的邮件,邮件中称:“多年来,知网凭借极具影响力的市场地位,连年涨价,甚至在2021年订阅费用达到了千万级别。”
而且这可不是一次性交费,而是年费。如果你想要用知网,那就每年都要交费,一年比一年贵。因为收费贵还涨价,这些年来对知网抗议的高校、机构,也不止一两个了。2013年,云南大学的报价从40万暴涨到70万,不得不停用知网;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称:2010年到2016年,知网报价共上涨133%,平均涨幅19%。但最终,这些高校又不得不使用知网,因为根本没有替代的选择。在知网面前,所有高校都成了跪着要饭的。
而在一份中国高校知网采购成交表上,每一所高校每年都要向知网交几十上百万。全国这么多高校,可想而知知网一年能收多少钱。
不仅是面对高校收费,知网还一直在薅学生们的羊毛。在面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时,学校都会设置一个查重率,避免学生大幅抄袭论文。而想要查重,就必须要采用知网。每一次查重的费用,足够让学生心疼好几个月。查一次,要200多块钱,后来还涨价到400多块。中国每一位学子,在毕业时,都要被知网宰一刀。
靠着这样借鸡生蛋的方式,知网的吸金能力,你想象不到!根据2020年知网的财报显示:2020年知网收入突破10亿,数据为11.676亿元,毛利率高达53.93%!偷别人的劳动成果拿出去卖,一年居然能空手套白狼赚11个亿!而且,做过生意的都知道,53.93%的毛利率,这个数据有多恐怖。
看到这,我想很多慢友们会问:既然知网这么操蛋,不能用其他的吗?事实上,在目前的中国学术界,知网确实无可替代。在中国,知网在高校市场中占有率100%,有90%以上的中国学术资源检索和全文下载,都来自于知网。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垄断的地位,知网才敢越来越肆无忌惮。这就是中国各大高校和机构的矛盾之处:学界需要它,同时又感受到种种无可奈何的不合理性。
可其实,这是一个屠龙勇士终成恶龙的故事。1998年,世界银行提出了“知网”NKI(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1999年,“中国知网”成功建设,清华大学百分百控股。一手参与缔造起中国知网的王明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知网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给全国的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及时的信息情报服务。”国家也对知网寄予了厚望,给予了大力扶持。不仅把它定义为涉及民族未来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重中之重”,还给予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包括钱学森、袁隆平在内的多位学者,也分文未取地贡献给知网无数学术成果与论文。
就这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上清华同方的雄厚实力,中国知网成长迅速。而令人痛心的是,根正苗红的知网,却长歪了。做法越来越霸道,收费越来越贵,吃相越来越难看。而到了今天,多年来屡遭诟病却一直“巍然不动”的知网,终于被查了。知网也迅速做出回应,承诺“彻底整改”。
看来,事件正朝着人们期盼的方向发展。但就像新华社点评的那样:“无论是政府部门的查处还是知网表面的承诺,最终都必须落实到高校学子、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上。知网能否降价到合理水平?能否回归公益属性?能否真正成为科研的“垫脚石”而非“绊脚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知网的整改,就必须是“刮骨疗毒”而非轻描淡写,显然并非易事。”
20年前,每年千万量级的莘莘学子和全社会无数的研究者,支持起了知网;20年后,如果知网一意孤行下去,广大学子和学者教授们,完全可以养出来更良心的第二个“知网”。到那时,知网还有存身之地吗?知网,该让利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