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航空飞行员跳楼”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听说是90后,在隔离期间发生,具体原因还在调查。
据新黄河记者辗转联系到厦门航空公关部,一位工作人员说:“不算谣言,但也不是网传的情况。是偶发事件,有一个礼拜了。”他表示,此事警方正在调查中,后期或许会发布官方通报。
这说明这事并不是假的,只是偶发事件,此处小编捂脸!
据其他消息源称,这位跳楼的90后小飞最近一段时间的飞行小时数如下:
近三个月飞行:31小时22分钟
上个月飞行:13小时10分钟
本月飞行:0小时0分钟
具体原因,我们只能等待后续可能会公布的官方通报才能得知。
管理上领导层层加码,不顾底层;没得飞还要开一天的中队会,每月开,开会完全形式主义,低效率不说,完全是折磨人。
上面这一句来源某飞行员。
这样的观点并不止这一处。
往往管理层在宣贯一些自认为好的内容,从来不会考虑员工们是否愿意接受或者是否有实际的意义需求。
是否应该在普及某些内容前调研一下,再或者出一些新意的内容,让大家愿意去学。比如说某件事,某个信息大家都不知道,有学习的意义。现在学习对大家有好处。这样员工肯定不会排斥。
前一阶段,发生的那起大事之后,问业内同行是否受那件事影响心情或者恐慌、焦虑。大部分员工并没有这个感觉。但唯一感觉比较深的则是: 本来事情发生了,他们心里也就不多想了。但是公司一而再,再而三的针对这件事进行一系列的宣贯、整改、检查。这样的方法和方式才是令他们感到压力的根源。
民航人,不仅要十分认真的面对工作内容,还需要学习太多和工作内容并不相关的一些“门外事”,这无疑会增加民航人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应对,这样压力自然而然就提起来了。这只是一部分,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往往被很多双眼睛盯着干活,而那些人就跟特务一样,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抓你,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压力才怪!
现阶段的民航,不光要注重民航安全。员工安全同样是重中之重,员工安全无疑会提到员工心理安全,而高压力、超压力就是导致心理安全破防的隐患。
如何降低员工心理压力,以保障航空安全,才是民航管理层应该重视的重中之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