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智造品牌论坛暨中央企业装备制造创新成就云展览举行

0
分享至

5月10日,第六个“中国品牌日”,中国智造品牌论坛暨中央企业装备制造创新成就云展览如期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谭作钧出席论坛并讲话。

谭作钧指出,国资央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提供关键支撑,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技术攻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前瞻布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供给,在中国智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重大成果。

谭作钧强调,国资央企要加快推进“三个转变”,牢牢把握创新自主权的发展定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定深化改革建成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锚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切实发挥好在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论坛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中核集团、中国电科、国机集团、中国中车、中国中铁等中央企业负责同志作了经验成果分享,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张平作了专题讲座,工信部、国资委有关厅局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各中央企业通过视频连线参加论坛。

论坛现场开启了中央企业装备制造创新成就云展览,21家中央企业在虚拟展厅内展示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最新代表性成就。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2014年5月1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时

作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

八年来,

国资央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

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大力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中国智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

突破性、标志性重大成果,

推出了一大批“大国重器”,

展现了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提供关键支撑——

  • 重大工程取得新成效,“北斗三号”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乌东德水电站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正式投产;

  • 服务重大活动展现新作为,完成全部12座冬奥竞赛场馆建设和改造任务,研发高技术装备保障冬奥健儿创佳绩,实现赛场上云、赛事上网、赛况入户。

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技术攻关——

  • 高端装备制造打造亮丽新名片,“华龙一号”正式投入商运、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民族盾构有了中国“芯”、“天鲲号”完成首航;

  • 产业基础能力迈上新台阶,石化领域工业示范和工艺产业化装置取得突破、首次实现高性能碳纤维规模化生产、打造行业最大氢能发动机制造基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前瞻布局——

  • 前沿性技术构筑新优势,“祝融号”火星车拍摄影像正式发布、“嫦娥五号”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中国人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奋斗者”号实现万米载人深潜;

  • 颠覆性技术引领新方向,新一代“人造太阳”建成并首次放电、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并网发电;

  • 基础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碳化铂纳米材料研发取得新突破、掌握高强高塑第三代汽车钢关键技术。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供给——

  •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成功研制“中国甜”新型杀菌剂、大型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首次实现一氧化碳到蛋白质规模化生产;

  • 抗击新冠疫情彰显新担当,研发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快速建成“两山医院”、推出“一网畅行”“一码防控”;

  • 践行“双碳”战略打开新局面,成功实现100%新能源汇集和送出、低温法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实现近零排放。

国资央企将加快推进“三个转变”,

实现从传统生产方式到现代生产方式的飞跃,

聚焦高水平自立自强,

切实发挥好国资央企

对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牢牢把握创新自主权的发展定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厚植中国智造的内生动力。

  •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补短板、锻长板、强弱项,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跨区域协作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加速产业链发展能力建设,布局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 加强协同创新,促进各类创新主体深度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资源共享。

  • 建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无缝对接,推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

  • 抓好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落实好“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涵养实现中国智造的澎湃动能。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拓宽中国智造的实现路径。


  • 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增强生存力、竞争力、持续力。

  •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项目投资,加大装备制造业降耗增效、绿色发展方面的投入,培育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能建造新优势,引领带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新突破,培育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标杆。

  •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化、绿色化、产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强绿色低碳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拓宽发展中国智造的新路径。

坚定深化改革建成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锚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争当中国智造的排头兵。

  • 以深化改革锻造世界一流,加快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突出主业、做强实业;发展好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深化实施“科改示范行动”等专项工程,打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的决胜仗。

  • 以开放合作培育世界一流,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提升企业引领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

  • 以品牌形象诠释世界一流,把品牌意识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强化品牌管理,丰富品牌内涵,传递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国际化水平,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企业形象。

中核集团、中国电科、国机集团、

中国中车、中国中铁等中央企业

在践行“三个转变”、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中国品牌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和小新一起来看

中核集团

创新驱动,打造核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目前在运、在建、核准的机组已达16台,还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此外,“华龙一号”已经突破411台设备的国产化,核心设备和关键材料全部实现了“中国制造”。品质筑基,抓住关键要素实现品牌增值。坚持安全为本,“华龙一号”采用双层安全壳,增设三套“能动+非能动”安全系统,安全性达到世界最高标准。坚持质量为基,截至目前,由我国主导发布的核领域国际标准共计10项,其中9项由中核集团主导发布。文化塑魂,厚植卓著品牌的底蕴成色。用精神涵养品牌之魂,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讲好品牌故事。用传播塑造品牌之形,启动可持续品牌全球传播计划,制定品牌传播三年规划,提高品牌传播的系统性;构建多维对话平台,积极策划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品牌传播等,创新打造全国高校学生“核+X”创意大赛、“和你在一起”核科普开放周等核科普品牌;持续开展“公众开放日”“主流媒体走进大国重器”等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品牌认同。

中国电科

聚焦电子装备、网信体系、产业基础、网络安全“四大板块”,系统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突破、产品开发、产业升级和生态构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破解“卡脖子”难题。全谱系离子注入机等关键装备打破国外封锁,5G测试仪器实现国产替代并批量应用,国内自主创新程度最高的CPU申威6B芯片投入量产,打造智能车间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自主可控产品。建立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建设雷达微组装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接入超过1000家供应链企业;建设数字安防产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成为智能产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链主”工厂。打造电科智造品牌,赋能行业社会发展。聚焦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打造 “海康威视”、“国睿科技”、“烁科装备”、“电科思仪”等一系列智能制造品牌,孵化一批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强化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协同发展生态。携手五省六市共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广泛吸纳50余家行业优势力量,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能力整体跃升。

国机集团

围绕工业基础研发与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锤炼关键技术、重大技术装备与拳头产品。在重型装备领域,攻克8万吨模锻压力机多项制造工艺技术;攻克压力容器及特种装备“研发制造、试验检测、安全运维”关键核心技术。农业装备领域,布局新型高效拖拉机等主导装备,做精做优主要经济作物收获机械等特色装备,积极培育无人驾驶作业机械等新兴装备。纺织装备领域,持续铸造国产纺机精品,服务国家乃至全球纺织工业发展。林业装备领域,自主研发了8英尺宽幅连续压机人造板生产线及配套关键设备。地质探测装备领域,众多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珠峰测量、港珠澳大桥建设、汶川抗震救灾、南极科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行业主力军作用。以“设计+制造工艺+基础零部件”同步研发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逐步培育我国农机装备产业链“链长”。2021年,牵头成立重大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创新联合体,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在智能装备、智能产品、智能工厂建设、智慧运维服务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中国中车

以“智能化、数字化、品牌化、智慧化”赋能装备制造业,加速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转变。产品的智能化。“复兴号”将现代网络、通信信息及传感技术与列车控制系统深度融合,能够对列车关键系统和部位的温度、速度、压力、绝缘性能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了列车的自驾驶、自诊断、自决策、自控制、自恢复。服务的网络化。为实时掌握列车的运行状态,及时应对突发情况,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起集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故障预测于一体的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产品故障与健康管理服务系统(PHM),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高达85%以上,检修业务协同效率提升30%以上。企业的数字化。构建“价值创造模型”,努力实现数字化制造、数字化运营、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截至2021年底,中车制造类一级子公司两化融合贯标达标率100%,建设完成1家数字化企业、13 个数字化车间、31 条智能化生产线。品牌的国际化。目前,中车的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六大洲109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中铁

紧紧抓住自主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启动了时速 400 公里高铁建造技术、高寒高海拔地区铁路建造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主研制了首台国产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雪域先锋号”、全球最大直径TBM“高加索号”、国内首台建筑构件装配机器人“赤沙号”等一系列大国重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桥梁用钢结构、道岔、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架桥机等五项产品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努力夯实质量提升,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荣获中国质量领域最高奖“中国质量奖”1项,鲁班奖17项、国家优质工程奖55项,中国公路建设最高质量奖“李春奖”15项,中国水利工程最高奖“大禹奖”1项,国际桥梁大会奖项3项,国际隧协奖项2项;参建的3个项目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不断强化品牌建设,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建成了中老铁路、拉林铁路、北京冬奥会配套设施等一大批代表国家形象的重点品牌工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把“中国高铁”“中国大桥”“中国隧道”“中国装备”打造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

进入中央企业装备制造创新成就云展览

———— /END/ ————

责任编辑丨陈婷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资小新
国资小新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9739文章数 407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