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时光。疫情的爆发让整个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
在停工、停产、停学的背后,居家隔离最难的不是抢菜的问题,而是饭碗能不能保住的问题。
自2021到今年以来,互联网裁员潮是一波接着一波。去年年底,爱奇艺爆出大规模裁员,比例在20%到40%间。
今年二月份,字节跳动,美团、小米等公司也出现了裁员风波。而前不久在3月13号晚的微博热搜上,连互联网两大巨头阿里、腾讯都爆出要大幅裁员的消息,这不禁让打工人们人人自危,瑟瑟发抖。
互联网公司为何要分纷纷裁员?互联网行业的寒冬真的要来了吗?互联网公司的未来到底还行不行?
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下中国互联网公司裁员背后的问题。喜欢的朋友们赶紧点赞,关注支持一下。
裁员之所以成为常态,和互联网行业面临的大环境有关。2021年8月,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增量用户增速放缓。
同时人均上网时长也接近天滑板,互联网进入了存量用户争夺时代。在存量市场环境下,内卷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常态。虽然整个盘子还是在增长,但随着增速放缓,那每个人能分到的蛋糕就自然变少了。
而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呢?互联网公司赚钱的基础逻辑很简单,就是一方面进行用户获取,另一方面进行用户变现。
前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大潮的来袭,各大互联网平台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要开拓疆土,那必然是要扩招员工的。腾讯在2017年的时候才4万多名员工,而到2021年底,员工数量达到112771万名员工,而2021年度腾讯年报上公布的总酬金为955.23亿元。
由此推算,腾讯员工人均月薪资高达7.03万。没错,是月薪。截止2020年底,阿里巴巴的员工人数更是夸张地达到25.2万人。而2015年,也就是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的次年,当时员工数量也不过34985人。而那一年这3万多的员工创造的GMV是人民币24440亿元。2021年阿里的总计mv是81190元。
我们简单粗暴地处理下,从员工人均创造的gmv来看,从2015年创造的gmv0.685亿元,下降到了2021年的0.21亿元。
很明显在急速扩张的背后存在着效率变低的问题。而此时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业务再进行审视,从发现有些业务也许是不应该开展,或者是有些业务已经开展后发现效果不加的、年年亏损的,那么集团就会对这部分业务进行收缩,甚至是直接砍掉。
而这些部门招来的员工自然就逃不掉被。裁员的命运。从阿里的人员缩减情况也能看出,淘西电商不仅没有裁员,运营和研发部门还在招聘新人,而生活服务板块则成为了裁员的重灾区。
在行业过冬时期,降本增效是必行之路。说到过冬疫情以来,实体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大量企业都是举步维艰、艰难度日。
而整个市场消费不振的情况下,占互联网企业收入大头的广告营收也随之减少。整个互联网行业都面临的问题,营收减。成本居高不下,带来了净利润的缩水,也就是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阿里巴巴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被称为阿里史上最差成绩单。截止到2021,12月31日,阿里营收6490亿元,上年同期为5298亿元,同比增长22.48%。
净利润与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711亿元以及961亿元,同比分。下降54%及38%。而腾讯2021年的年报显示,2021年总营收为5613亿元,同比增长16.45%。而净利润为2248亿元,同比增长了40.6%。
看到这里小伙伴肯定想,腾讯去年的利润这不是还不错嘛?可是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腾讯的扣费后归母净利润仅为522亿元,同比下降了42.76%。
什么概念呢就是腾讯的净利润大部分不是来自于主业,而是来自于其他收益,主要是投资收益。比如去年卖出京东,腾讯就挣了七百八十亿。从阿里和腾讯的基因表现就能看出,营收增速整体都在放缓,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
而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两大巨头之前的业绩,5年前的营收增速动辄50%以上。虽然近几年有点下滑,但目前的成绩几乎都创下了最低纪录。业绩下滑的背后也意味着互联网野蛮发展的那个时代已经悄然远去了。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很快针对大型互联网公司滥用市场力量的反垄断行动就展开了。去年通报的118个相关案件中,涉及互联网企业的就有89起,其中美团因二选一垄断外卖行业,一次性被罚34亿,阿里巴巴也是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处罚了182.28亿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一笔罚款。而腾讯更是为了表示反垄断的决心,毅然决然地卖掉了京东。
关于腾讯花式减持京东的操作讲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下图看看。
长期以来,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在电商、购物、音乐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多个内容分享场景中,将竞争者的服务排除在自身的平台之外,在其构建的生态系统中架起了所谓的围墙、花园,这种高度的市场集中度的平台。
对于市场竞争者和消费者采取很多不公平、不透明的做法,比如价格歧视、强势排他、高额佣金等。但是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阿里巴巴和腾讯这类巨头也必须逐渐开放他们的后花园之前。但这些巨头们想构筑的商业帝国大小通吃,直接躺赢的局面已经不再有了。
在如今反垄断背景下,什么领域都想分一杯羹已经没可能了。聚焦主业,暴力将逐步走向稳健。互联网企业的使命也类似于公用基础设施,公司是实实在在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而国内监管带来的不确定性是一方面。互联网公司除了内忧还有外患外围市场影响,尤其是中概股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让股民们有点心酸。
整体来看,自2021年2月份,中盖互联网指数创历史最高点之后迎来了中美大国的博弈。于是中概股纷纷掉头向下,不断腰斩。再腰斩,到今年的3月15号,跌得连亲妈都不认识了。
相比最高点整整。跌去了70%,而整个离岸中国资产被学习之下,腾讯、阿里自然也不能幸免。腾讯的股价2021年2月18日登上了历史最高点750港元,公司总市值也高达7万多亿港元。一年后股价跌到了470港元,这还不够。接下来的一个更是直线下跌。3月15日最低跌至290港元,距离最高点腰斩都不止。
一年多时间,公司总市值已经人间蒸发4万多港元。而身在美股的阿里就更惨了。2020年10月,阿里的股价来到了319美元,市值也到达8508亿美元。这算成人民币的话跟腾讯一样,也是5万亿市值的超级大企业,后面的话更是一泻千里。
资本市场的收缩、市场监管的趋严、行业增长的乏力、自身业务的调整,这几方面都是互联网裁员潮的原因。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互联网公司为了能平安度过寒冬,通过裁员来缩减开支,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和运营支出,开源节流、降本提效。
虽然互联网行业的多重利空短期内难以消除,但由此对互联网的未来一味唱衰也是有失偏颇的。但任何疫情终会过去,相关问题也终会得到解决。互联网巨头们都是我国的优质公司,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石,也将长期发挥作用,并持续创新成长。
互联网公司的未来更应该向华为学习,肩负起国家和人民的希望,成为民族之光,企业的未来也就是国家的希望。
而被大厂裁员的朋友们也不必妄自菲薄,一方面大公司的扩张和收缩本来就是正常的现象,另一方面能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大厂的。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自身的优秀互联网的终点并不是滴滴和外卖,而是更多的人生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