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赵小津: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及其力量

0
分享至

来源:微信公众号“前瞻科技杂志”

作者:赵小津(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作者简介

赵小津

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长期致力于航天精神研究与传承弘扬,牵头开展多项课题,在中央媒体和理论刊物发表系列重要成果。

受邀赴中央组织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清华大学等作“精神的力量”专题讲座,课件入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好课程”。

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航天基金奖、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突出贡献奖、“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等。

文章摘要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磅礴绵延的精神力量。

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到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航天精神贯穿着爱国奉献、自立自强等核心特质。航天精神有着深厚的渊源,由群众在实践中铸就,经中央赋予并大力倡导,成为广泛共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航天精神在持续丰富发展中,经过实践,转化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成就;贯穿时空,连缀成一个前后相承、与时俱进的精神系统;面向社会,发挥了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及其力量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不忘初心、矢志报国;必须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坚定自信、自立自强;必须统筹物理事理人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必须把握发展规律大势,放眼时代、拥抱世界。

以航天精神为引领,航天强国一定能够从梦想变为现实。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习近平指出:“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精神是有力量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蕴含着磅礴绵延的力量,引领和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史洪流中砥砺奋进,在时代进程中挺立潮头,取得巨大成就,实现跨越发展。

2021年,“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航天精神的内容与特质

奋斗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

1956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中国航天事业。老一代航天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孕育了航天精神;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勇于登攀,铸就并发扬了航天精神。

最有代表性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集合概念,是党领导航天队伍在奋斗中铸就和发展的一系列精神的总称。

航天精神也是一个守正创新的历史概念,源流清晰、持续发展,不仅见证了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引领着航天队伍砥砺奋进,而且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是最有代表性的航天精神,在史册上永恒定格、永放光芒。

“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概括凝练了20 世纪50—70 年代在研制导弹、核弹(原子弹、氢弹)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过程中,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老一代航天人和科技工作者培育和发扬的崇高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反映了中国在1986 年出台“863”计划、着手开展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和1992年正式实施载人航天工程(“921”工程)之后,航天科技队伍在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卓绝奋斗中铸就形成的精神财富。

探月精神的主要内涵是“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反映了中国进入21 世纪决心走向深空、启动探月工程后,“嫦娥”团队在九天揽月的征途中勇往直前、永争第一,交出六战六捷答卷,稳步实现绕、落、回“三步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飞天奇迹的奋斗姿态和格局担当。

新时代北斗精神的主要内涵是“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反映了中国自20 世纪90 年代启动北斗工程建设以来,历经北斗一号、二号、三号,“北斗”团队在推动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跨越发展过程中的峥嵘奋斗和对北斗精神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的不懈努力。

一以贯之的核心特质

航天精神拥有深厚的精神渊源,蕴含崇高的道德情怀,基于厚重的工程实践,拥有连贯的思想内核,是一代代航天人理想、信念、智慧、情感的结晶,生动诠释了积极的价值取向与笃定的人生信条。

虽然不同的航天精神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不同的形成背景和不同的内容表述,但是各个精神之间具有完整连贯的思想传承,爱国奉献、自立自强的核心特质一以贯之。

爱国奉献是航天人投身航天事业的初衷和内生动力,是每一代航天人矢志不渝的信仰,也是航天人最宝贵的精神特质。创建和发展航天事业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厚望。

不论在哪个年代,航天人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为了这样的崇高事业而奋斗,就要有奉献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航天人始终怀揣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真挚初心,为了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而甘当无名英雄,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困难和压力,无私无畏、无怨无悔。

在薪火相传中,他们为了这个光荣的事业而埋头苦干,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奉献了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奉献、埋头苦干的榜样,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

中国航天发展三大里程碑:“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

自立自强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和战略支撑,是每一代航天人在接续奋斗中不变的追求。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

核心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搞航天必须坚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骨气,走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

20 世纪50 年代,面对国家工业基础薄弱、人才资源匮乏、设备设施落后、西方国家孤立封锁等不利情况,老一代航天人树雄心、立壮志,排除干扰、克服万难,团结地前进、顽强地战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国航天事业。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航天人始终把握历史使命,锚定前进方向,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进入太空、利用太空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让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迈得更大,走得更远。

航天精神的建构与发展

习近平指出:“生命有限,很多英雄模范人物崇高精神的形成过程也是有限的,但形成了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永恒的定格。”“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是党领导航天人在具体时空的奋斗中凝练形成的,这种形成过程也是有限的;但这些精神的力量和影响是永恒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航天精神有着深厚的渊源,经过群众实践,在时代发展与体制塑造中奠定了特色基础,产生了力量。

中央高度重视航天精神,直接赋予并大力倡导,推动航天精神超越行业、跨越时空,成为广泛共识。

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在航天精神的引领下,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创建到发展,推动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拥有“两弹一星”,正在从航天大国阔步迈向航天强国。

精神渊源深厚

航天精神在形成与发扬中,传承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赓续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贯穿孜孜以求的科学品格,彰显创新开放的时代气质。这些是航天精神的深厚渊源,汇聚在一起为航天精神之“深厚博大”奠定了基础。

当今世界上,只有十几个国家称得上在航天领域有所建树。这是因为要发展航天事业,就必须有国家机器的强力介入和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充足资源投入,必须有足够高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展水平、足够强的研制队伍、足够科学的组织和管理运营模式等。

各种组织以一定的结构和制度实现联结,共同开展大范围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活动,实现复杂的社会化协作,才能让航天从理论变成现实。

航天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但一国发展航天要基于具体的国情,深受社会制度、资源配置、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发展航天的高门槛和来自各方面的艰巨挑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到,而是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创建航天事业,在艰苦创业中赶上时代。

1956 年10 月8 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标志。由聂荣臻提出、经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批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建院方针被确定为“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这既奠定了中国航天的事业发展基调,也奠定了中国航天的精神基调。

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一代代航天人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仅在一个经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创建和发展了具有世界水平的先进的航天事业,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和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同时,孕育、铸就、发扬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并为其烙印上鲜明的中国标签。

群众实践铸就

中国共产党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航天人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以其群体特点、所在领域而具有先进性。党旗所向、人民所盼,航天人义不容辞。

在航天事业的创建、发展过程中,在全国人民的大力协同、全力支持下,一代代航天人听党话,跟党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培元固本、守正创新,发展了先进生产力,创造了日新月异的航天成就,铸就了航天精神。

同时,航天人也在发展航天事业的过程中提高了素质,增长了才能,收获了精神的力量,满足了自身发展和精神激励的需要。其中,杰出科学家、领导干部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与垂范作用,共产党员、榜样人物能够发挥重要的先锋和表率作用。

他们的作风引人效仿,他们的事迹催人奋进,让航天精神吸聚更多认同、凝聚更大合力,精神力量的内化与强化得到提速。

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到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这些精神主要来自以重大航天工程为代表的奋斗过程。

这些精神以工程之名为名,以工程奋斗之艰苦而成其深厚,以工程成就之辉煌而成其博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无论是创建中国航天事业,还是部署推进重大工程任务,航天人开展的往往都是前所未有的工作,难度很大,充满风险与挑战。

在实践开始前,对应航天精神中的许多要素就已经存在;实践开始后,这些要素经过航天人的头脑,体现到工作中,并在认识上得到反复的确认,要么保持原来的内核,要么有了新的发展。

还有一些要素是以前不曾有过的,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在实践探索中新发现、新总结,经过凝练形成或者由中央明确提出的。

于是,航天精神兼具了精神渊源的深厚与伟大实践的积淀,并伴随航天事业的发展,在传承与弘扬中奏响了旧邦与维新接续、苦难与辉煌兼程、科学与人文荟萃、历史与时代交响的主旋律。

中央赋予倡导

航天事业由中央直接领导,航天发展战略的制定、重大工程任务的实施在中央决策部署和领导推进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央高度肯定航天重大工程实践及取得的成就,赋予并大力倡导航天精神,推动其在传承弘扬中实现新的发展。

从毛泽东指出“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到邓小平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再到习近平提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在计划经济中的“全国一张网”,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北斗导航、“嫦娥”探月,以及火星探测、空间站建造等任务,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提出发展战略,决策体制架构,批准重要项目。

航天是党和国家战略意志的体现,举全国之力实现了创建发展与追赶并跑。

航天精神由中央直接赋予,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在航天精神正式提出前,它首先由群众基于深厚的精神渊源,按照中央确定的基调,发扬首创精神,在实践中完成初步的生发。

基于重大工程实践及取得的成就,相应队伍的精神合力就具有了典型的时代先进性,从而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受到全国人民普遍关注。

时代需要航天精神的力量,社会期待航天精神的发展。由此,中央便赋予其名称,凝练其内涵,明确其定位,阐发其意义,倡导其践行。

其中,“两弹一星”精神是在1999年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提出的;载人航天精神是在2003年“神舟五号”执行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后提出的;探月精神是在2019年和2020年“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任务相继成功后提出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是在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后提出的。

这些由中央直接赋予的航天精神,构成航天精神的主流,并在赓续中得到发扬。中央高度期待航天队伍继续传承弘扬航天精神。

来自政治上的高度重视,提高了精神的地位,强化了思想上的自觉认同,催动了组织上的迅速行动。

航天一盘棋的格局,航天组织体系完善、队伍如臂使指等特点,让航天精神超出了一支或者多支工程队伍的范围,迅速地普及到整个航天领域,成为整个航天共同体的代表性精神,驱动着航天共同体不懈奋斗、走向光荣、实现梦想。

广泛认同效仿

航天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事业的成就与展现出的航天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航天重大工程及其成就密切牵动舆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航天精神具有丰富的魅力与深厚的价值,酝酿蓄积了强大的力量。

这些都使得航天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感召力,能够吸引、感染和影响更加广泛的人群。航天精神迅速地向社会流溢,并凝聚成为全民族、全社会熟悉和认可的广泛共识。

党中央不仅期望航天人传承弘扬航天精神,而且将航天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新发展和时代精神的代表性内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号召社会各行业以航天人为榜样,学习和践行航天精神,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航天队伍的奋斗与成就、航天楷模的事迹与品格、航天精神的内涵与特质,经过政治倡导、组织引导、媒体报道、舆论称道,在社会上就形成了从认知到认同、再从向往到效仿的正反馈。

由此,这些航天因素就跨越了行业界限、超越了时空区隔,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符号,持续地鼓舞人心。蕴含其中的精神的力量,在航天领域内凝聚起来,向全社会扩散开来,并在时代进程中久久激荡。

在这种广泛而持久的认同与效仿中,航天精神以其深厚博大,使其力量愈发磅礴绵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直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航天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将“航天梦”“中国梦”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致力于更好地造福世界、造福各国人民。

航天精神彰显了包容互鉴、谋求大同的典型品质,蕴含着“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鲜明追求与浓厚情怀,与“和合共生”“协和万邦”“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等中华传统智慧与价值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把推动人类进步事业视为应有担当的题中之义。

“开放融合”“合作共赢”等理念融入航天精神,驱动着中国航天更加有力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美好生活,服务世界人民。

在航天国际交往与合作中,中国航天工作者践行航天精神,严肃认真、担当负责、团结友善、诚实守信,展现出令人欣赏的品质和风范,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让世界各国的人民不仅切身感受到中国航天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好处,而且对中国航天、对中国人民形成了丰满生动的印象认识。

这些也都是航天精神力量的体现,是对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融汇与促进。

航天精神的转化与影响

精神无形,却总能激发出无穷的力量。

航天精神自航天之“内”生发和扩散,流溢到航天之“外”并成为深刻共识,构筑起深广的精神力量。

其中还涉及若干转化现象,主要包括从精神力量到物质力量的转化、精神力量的内在转化、从特殊的精神动力到普遍的精神动力转化等。这些转化是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通过这些转化,航天精神力量进入实践并转化成物质力量,贯穿时空,实现了动态的、系统的发展,面向社会,引领社会主流价值,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实践中推动事业发展

认知指导实践,使精神可以创造性地转化为物质、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伴随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精神不仅得以孕育、凝练和发扬,更转化为物质层面的发展,将精神的力量体现为航天事业的进步与成就。

航天精神的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典型地体现为从“两弹一星”精神到一系列导弹和长征一号火箭、“东方红一号”卫星,从载人航天精神到“神舟”“天舟”等飞船和“天宫”飞行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探月精神到“嫦娥”“玉兔”等探测器及“鹊桥号”地月中继卫星,从新时代北斗精神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

习近平强调,一定要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载人航天精神彰显了坚定的“四个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

他勉励航天工作者们弘扬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并着重强调要把新时代北斗精神传承好、弘扬好。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试验队凯旋受到热烈欢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对从精神力量到物质力量的转化进行衡量,必须坚持实践这一客观标准。

对应到航天精神,能够推动事业发展、支撑成就取得,推动强国建设的精神要素就是积极的,航天精神的发展和延伸也应以这样的实践标准来进行检验。

实践雄辩地证明,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有力地引领并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让“航天科技取得的创新成果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创新信念和信心,为全社会创新创造了强大激励”。

反过来,这些在实践层面反映出来的物质的力量,强化了我们对航天精神力量的信念,让认同更加坚定,践行愈发有力。

在发展中形成精神系统

航天事业的发展没有止境,航天精神的发展也没有止境。

一个个航天人、一支支航天队伍在不懈的奋斗中,推动实践日益深化,推动航天精神实现了持续发展,连缀成一个前后相承、与时俱进的精神系统。

在“两弹一星”精神中,热爱祖国自民族精神而来,是一种朴素的、基本的情感。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骨气、志气的体现,无私奉献、大力协同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后的精神面貌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它们都是红色血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重要体现,蕴含了强烈的进取追求与广泛的认同自觉,是中华民族要向科学进军、向宇宙进军的必然选择。

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诗句,反映了航天人、中国人勇于登攀的进取意志。没有这份坚定的执着与昂扬的精神,“两弹一星”不可能取得胜利,航天事业不可能持续发展,“可上九天揽月”不会成为现实。

载人航天精神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特别”二字,“特别”是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

其中,“特别能吃苦”是载人航天队伍千锤百炼的宝贵品质,“特别能战斗”是载人航天队伍始终如一的坚毅恪守,“特别能攻关”是载人航天队伍自力更生的最好诠释,“特别能奉献”是载人航天队伍与生俱来的内心笃定。没有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就不可能有特别的成绩。

在载人航天精神的滋养和浸润下,中国人在飞天之路上拥有不竭的动力,创造出非凡的奇迹,谱写了充满奉献与大爱的奋斗华章。结合时代特点来看,载人航天精神还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航天人坚守不渝的信念和科学求实的品格。

在探月精神中,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分别指出了面对浩瀚宇宙的漫漫征途,航天人奋斗应该追寻的方向、应该具备的状态、应该采取的模式、应该涵养的格局。

以探月精神为引领,从奔月到绕月再到落月,航天人挥洒辛勤汗水,阔步向前迈进,将望月千年的中国与照耀千古的明月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每一次任务都取得丰硕的成果,以名副其实、货真价实的中国创造,体现出中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谱写了“九天揽月星河阔”的逐梦壮歌,同时更加坚定了中国航天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与力量。

在新时代北斗精神中,自主创新是创造力,开放融合是格局观,万众一心是凝聚力,追求卓越是奋斗观。

创造力与凝聚力互相交织,格局观与奋斗观相映成辉,四者彼此交织、相得益彰,共同展现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无处不在的熠熠星光,让“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新时代北斗精神由北斗精神演变而来,不变的是“自主创新”的出发点和“追求卓越”的落脚点,而中间的二词、八字发生变化,由“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变为“开放融合、万众一心”,扣合了时代变迁之中时代精神、时代气象的变化,深刻反映了持续扩大开放、谋求互利共赢的中国气度,与方向更加统一、力量更加凝聚的社会面貌。

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后,再到进入新时代以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在一脉相承中实现了对航天精神的发扬。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如同一串明珠,光芒闪耀、力量铿锵,不仅续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且进一步拓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航道,让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充满光亮与希望。

在互动中引领社会主流价值

航天精神与社会主流价值构成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主流价值塑造了航天精神的底色,在以航天精神为引领的航天实践与成就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航天精神对社会主流价值形成有力引领。

航天精神有着深厚的精神渊源、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从而得到中央赋予倡导,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积极效仿,跨越行业而广受推崇,历经岁月而价值隽永。于是,航天的精神财富变成了社会的精神财富,航天精神就具有了社会的、时空的、发展的普遍性。

进入社会之中,航天精神与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契合、充分互动;在时空演进之中,航天精神内核保持不变、外延不断扩展,绽放绚烂的光芒。

航天精神聚焦奋进在时代前沿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状态,才能够充分满足时代奋斗的精神需要。

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到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始终关注的是“怎么干”的问题,不仅在具体时空里引领航天领域的奋斗,而且通过对航天事业在政治层面的高度强调,对各方面力量的广泛调动和经大众传播对社会心理的提振等,汇入社会主流价值在具体时代背景之中的演进历程,成为引领性的精神标杆。

因此,航天精神不仅吸引了航天队伍,也吸引着全社会的认同与践行,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发展与演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天精神的内容与特质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引领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在艰辛探索中起步、在封锁打压下发展、在后发追赶中壮大、在跨越发展中突破。这其中蕴含着重要的经验与启示。

必须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不忘初心、矢志报国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是党领导航天人在实践中铸就的,是航天事业对党的伟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有着深厚的精神渊源,贯穿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磅礴绵延的精神力量,并转化成巨大的发展成就。

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就要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让思想更加统一,以爱国报国之情引领“强国有我”的实际行动。

必须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坚定自信、自立自强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深刻反映了党领导航天队伍把握时代脉搏、矢志自立自强、引领事业前进的卓绝奋斗,彰显了发展航天事业、科技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应该具有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就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树雄心、立壮志,涵养自立自强的傲骨,笃定体制优势带来的底气,让意志更加统一,以昂首阔步的姿态“走好自己的路”,奋力推进自主创新事业和向世界科技高峰攀登,开创更加美好的前景。

必须统筹物理事理人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统摄开展航天活动的主体、客体和方法,指明了航天事业应该如何系统发展的问题,既是科学求实的,也是以人为本的。

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就要既把握“物”,面对浩瀚无比的星空,探索永无止境、创新驱动发展;又理清“事”,活用系统工程,强化系统观念;同时强调“人”本身,着力提升组织化协作水平,激发能动性与创造力,以更加统一的行动,充分释放活力与智慧。

必须把握发展规律大势,放眼时代、拥抱世界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深刻反映了党在领导航天事业发展中,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的系统实践,具有全球视野,彰显了中国航天事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要增进人类福祉的宽阔视野与博大胸怀。

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就要在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基础上,统筹谋划、科学施策,以接续奋斗的担当与开放包容的格局,构筑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不仅要“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更要推动其与时俱进地实现创新性发展。

结束语

航天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事业的成就与展现出的航天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实践证明,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关键就在于有航天精神的支撑和引领。

这是中国航天与世界航天最大的不同之一,也是我们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底气来源。无论何时,不管条件如何变化,我们都要矢志不移地把航天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把这个“传家宝”运用好、传承好、发展好,在砥砺奋进的征途上凝聚起更加磅礴绵延的精神力量。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现在,我们正在以“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进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为目标,努力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航天强国梦想而奋勇拼搏,决心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有航天精神的引领,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
中国科协学术会刊
3874文章数 82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