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孔祥茹 黄天阳 东营报道
为深化开展“优良传统教育月”活动,进一步激发教育青年员工爱岗敬业,为油田发展贡献力量,4月14日,记者跟随胜利油田老年服务管理中心集输老年服务部来到了胜利采油研究院75岁的退休老木匠郑惠芝的工具房。30平米的小院子,堆满了木工用的各式各样的木板、木条、零件配件……在这小院内,老人为我们展示了老一代木工匠人的工具,各种型号的刨子、刨刃、锯子……其中有一把刨子尤为显眼,榉木的材质呈暗红色,发亮的木头呈现出使用痕迹。老人拿起这件刨子,给我们讲述了这个老物件的故事,也讲述了他作为一名木匠的一生热爱。
郑惠芝是山东聊城东昌府人,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匠。郑惠芝12岁便师从父亲学习木工,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跟着父亲走街串巷做木工,耳濡目染加上身体力行学会了不少木工活,小时候就会制作犁地的地排车、手推车等农具。1965年,18岁的郑惠芝前往青岛当兵,成为工兵营三中队的一名战士。郑惠芝在部队中负责架桥、铺铁路木枕、制作大坑道的木头框架……1971年,时年24岁的郑惠芝退伍后招工到了胜利油田,成为了油建一公司二大队三中队的一名木工学徒。
郑惠芝的师傅是和他一个中队的木工,邹平人,比他大一岁。由于刚到胜利油田,郑惠芝没有趁手的木工工具,师傅便亲手制作了一件红榉木的刨子送给了他。这件刨子60公分长,刀口有5公分的印子,4斤左右沉,比老人其余的几件刨子都要大。“这把刨子已经跟了我50多年了,我用这个刨子安装过采油厂的门窗,制作过值班房的木门,已经数不清做过多少木工活了。时代发展了,现在能用到这个老刨子的时候非常少了,一般都是电动的,但这个小东西当初也为建设油田时作出不少贡献的哩。”郑惠芝说。
郑惠芝告诉记者,当年在胜利油田油建一公司二大队三中队当学徒时,跟着师傅前往孤岛修管线,到垦利十八户村大坝上打烟囱的地基。随后去了孤岛,为孤岛的计量站、注水站做了门和窗。1985年,他来到采油院做木工。郑惠芝说:“当时房子的门窗没有铝合金,都是我们木匠一锤一锯做出来的,我们当时做的那些老建筑的门窗估计现在已经拆完了,都换成了钢材门窗,你们现在去一些油田的大礼堂,看到里面会有一些舞台上的柱子,柱子上严丝合缝钉着的木板还是我们木匠纯手工做出来的,现在留存下来的也已经比较少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分钟1500转的电动刨机逐渐取代了老式刨子,电钻取代了木钻,人们拆掉了木匠们凿在门窗框上的一道道横梁,取代它们的是坚固的铝合金钢窗防盗门。慢慢地,由于钢筋水泥代替了薄薄的木板,单位也不再依赖木匠。1995年,郑惠芝岗位调动“改了行”,成为了采油研究院的一名门卫。虽然郑惠芝已不是采油厂的“专职”木匠,但采油厂里大大小小的活还是少不了“郑师傅”,厂里办公室门锁坏了,找郑师傅换换;抽屉打不开了,找郑师傅修修;椅子坏了,找郑师傅看看……郑惠芝还是厂里的“大忙人”,郑惠芝也毫无例外地帮着采油厂的同事们修修补补。
2007年,郑惠芝退休了。退休后的他,做木工的手艺仍然传承和延续着,他如今居住在西城聚翠苑小区已经30多年,保留着自己的工具房,日常制作小马扎,安装小橱柜,从来都是自己动手;邻居家的门锁坏了,门窗需要修理了,大家第一时间想到他,他免费上门服务,乐此不疲;2020年小区暖气整体改造,很多住户家中需要拆装暖气外的木制护罩,找他的居民排队预约,邻居们信任他,佩服他的手艺,他热心解决了各种问题,直到大家满意,也许融在他骨子里的工匠精神已经早已入木三分。“大家在一起邻里邻居的生活了几十年了,家里什么东西坏了能够想到我,我能帮上忙一定会帮,老伙计们的感情已经不能用钱来衡量了。同样的,邻居们有时候家里有个什么物件也会想着我需不需要,会给我留着,看我做木工能不能用得着小零件,一来二去大家都像亲人一般,就像我们油田这个大家庭,大家一辈子都是战友。我是一个木匠,和木头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老了还能用我的手艺服务大家,我感到非常地开心和自豪。”郑惠芝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