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以时代所需汲取新思想,知行合一地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梁启超毕生坚守的信仰,融入他的血脉与灵魂。”
时隔多年,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梁启超?
01 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
首先,梁启超是一位非常爱国的人士。今天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想到国外去学习或者生活。梁启超也曾流亡日本十几年的时间,但他始终心系祖国,想要挽救中国于水火中。
梁启超生活在风云激荡的时代,中国历史正经历深刻地变革,他的一生贯穿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
他的一生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以时代所需汲取新思想,知行合一地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梁启超毕生坚守的信仰,融入他的血脉与灵魂。
他曾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领导强学会、创立《时务报》,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追求与努力。
从民心出发,唤起同胞奋发图强之心,从根本上兴盛一个时代。
梁启超的孩子当中,有七个也是去到海外留学的,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在抗战中或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祖国。“报效祖国”这四个字,在梁家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这正是世人如此敬慕梁氏一家的原因:国士风骨。
1914年的时候,梁启超曾经去到清华大学去做演讲,当时他的演讲引用了《易经》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今天如果大家去到清华大学,你会看到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这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包括大家对梁启超最为熟悉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他都在告诉我们青少年,要自强,要独立,要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国家也会因此而强盛。
02 开明进步的治学精神
梁启超一直想让学子们明白,为什么要进学校?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我们为什么学习?为的是学知识;最重要的是什么?学做人。如果做人都做不好,我们能把知识学好吗?
做人首先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我们说谦虚之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友爱,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连做人都做不好,你怎么可能会把事做好呢?所以我们说学习最重要的是做什么?是先把“做人”学好。
这是梁启超先生的原话: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
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梁启超认为的“成人”,应当如孔子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智者不惑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智”指的是智慧而不是智商。
比方说一个同学打游戏很厉害,他的智商当然不会差,能够把如此复杂的游戏玩熟,甚至很“聪明”。但他最终能考上清华北大,考到国外的名校吗?答案是绝对不会。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把时间用在哪,哪里就会开花就会结果。你没有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学习上就没有办法开花结果。所以老师想告诉大家,人这一辈子,可能很聪明,但并不代表有智慧。
聪明和智慧是两码事,所以我们要聪明,同时我希望我们更能有智慧,因为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感到困惑的,当困惑来到自己的面前时,他知道该怎么做。
2、仁者不忧
所谓仁者爱人什么意思?我们经常讲,“仁”这个字,是单人旁加两行,意思是他不仅考虑自己,更多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对于“仁者”来说,对于凡事都为别人着想的人来说,是不会经常会为自己忧愁的。我们经常讲一句话,人为什么会有情绪?人们总是会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但其实当我们能够去为别人考虑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就已经足够多了。
我们多去为别人着想一下,就没有这种所谓的忧愁,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抱怨,所谓的情绪,当你能够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一切都不会有了。
3、勇者不惧
不惑不忧之后,惧自然会减少许多。但惧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纵使有丰富智识,到时也会用不着,纵使有优美的情操,到时也会变了卦。那么意志力怎么才会坚强呢?
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
当弟子司马牛问君子为什么能不忧不惧时,孔子从守义的角度掷地有声地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03 一心为民的宽广胸怀
梁启超去世,一种说法是晚年手术的时候,因为医院的失误摘掉了他的一个好肾,最终才导致了他的病情每况愈下。
这是一起很严重的医疗事故,当时像徐志摩这样的文人就写文章,抨击医院。而梁启超嘱咐梁思成,一定要为这件事情保密,因为当时西医在中国刚刚推行,民众对西医还抱有怀疑态度,非常不认可。
他终其一生的愿望就是能够启发民智、相信科学、相信真理,以他的名望和地位,这一场医疗事故,势必会影响西医的推行和发展,更会影响民众对科学的认知。
所以他自己还撰文为医院开脱、澄清此事。
这是梁启超先生宽广的胸怀,更是他一心为民的殚精竭虑。
梁启超直到失去生命,依然怀揣着的,是一生为家国强大的梦想,是一生为民众启智的坚持。
04 重视家庭教育
将来大家长大成人,也会建立自己的家庭,会有自己的子女,那么我们就要学习这种“家庭教育”的能力。
梁氏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大家并不陌生。
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启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虽然梁家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但是他在给子女的家书中,句句皆是人生的哲理。他用“家书”这种亲切的方式,用温柔的语气教导孩子怎么做人,如何谦虚,理解别人,心怀善意,宽容待人...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1927年2月6日
这是梁启超曾给孩子的家书中的一段话,他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他想用这句话告诉子女,为人处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梁启超最看重的,是性格的养成,是优秀的人格的养成。
他的家信中事无巨细,小到按人数告知寄的压岁钱该如何分配,大到政治局面、国家前途。不仅在信中教导子女,也常常和子女分享探讨自己的近作,也经常通过书信探讨国内外时局。
正是这种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让孩子耳濡目染,才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逆天家族的养成绝非偶然,希望我们也能从中窥探一二!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一百年前民族危机空前
为振奋国人、挽救国家立志变法的
梁启超先生写下激励人心的《少年中国说》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这个五一假期
我们一起学习经典
走进领袖
学习先辈们的领袖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