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成都:超级大城市变身超级公园城市,未来可期

0
分享至

新年伊始,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下称示范区)。

图为2021年2月20日拍摄的成都交子公园和地标建筑金融城。本组图片摄影高寒 未经授权请勿使用

这是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后,成都又一次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肩负时代使命,被委以发展改革重任。

超级大城市成都,正变身成为超级公园城市。

示范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充分彰显生态价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着力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着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这段话是公园城市建设的要义。

给成都怎样建公园城市做了注脚,不论现在还是将来,成都都应照此打造,不仅要打造成中国的范本,更要建成世界的范本。

这对我国推动和实现“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在我看来,不仅具备其山水相融“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地理特征,还具备其“江山之秀”气候宜人的自然特质;不仅具备其三千年历史文化基因,还具备几千年形成的社会生活底蕴和人文气质。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未来可期。当然,公园城市建设不是大干快上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公园城市是个筐,啥都可以装”贪大求全的,

尤其是已承载2000余万人的超级大城市。

我们应保持对公园城市建设应有的科学而清醒的认识——

图为2021年2月18日拍摄的成都地标建筑金融城夜景。

“私”园与“公”园

——关于公园的一些历史

人民公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众多城市公园的叫法,是我国特有的。

在每个周末,处于成都市中心的人民公园可谓热闹不已,喝茶、跳舞、相亲、赏花……人来人往,生机勃勃。

在解放前,人民公园叫少城公园,是辛亥革命后修建的,是我国较早的城市公园之一。

公园和城市,是两个互为联系的概念,但并不是不可分割。世界上城市形成的历史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比如说耶路撒冷、苏黎世、洛阳、西安等,但公园的历史却非常短暂,尤其是我国的公园,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公众之园,那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

因此说,有了城市,不一定就有了公园,有了公园,就不一定姓“公”。

据有关学者研究,保护性公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土著狩猎者文化习俗,如“在秋季不能伤害母兽和兽群的头领,否则将不许狩猎”等戒律规范了人们的活动,从而保护了猎物。

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食物来源的可持续性,是为了生存。

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公”园是不缺乏的,且历史悠久,但那时叫皇家园林,仅供皇家使用,可以游玩、狩猎等。

比如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周文王建有灵囿,方圆七十里,圈养百兽。而在早期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汉武帝的上林苑,除了彰显其国力强盛,更多的还是满足皇帝个人的骄奢罢了。

图为2022年1月15日拍摄的成都人民公园。

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既描写了上林苑的奢华,又表达了对皇帝骄奢生活的不满,从而引起了汉武帝刘彻的注意。

......
“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

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狭之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滭弗宓汩,逼侧泌瀄,横流逆折,转腾潎冽,滂濞沆溉。穹隆云桡,宛潬胶盭。逾波趋浥,涖涖下濑。批岩冲拥,奔扬滞沛。临坻注壑,瀺灂霣坠,沈沈隐隐,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汩濦漂疾。悠远长怀,寂漻无声,肆乎永归。然后灏溔潢漾,安翔徐回,翯乎滈滈,东注太湖,衍溢陂池。

“于是酒中乐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

皇家园林从来都是天子的独享,且建设得美轮美奂,无与伦比,尤其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修建的圆明园,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只可惜,历经1860年、1900年两次浩劫,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化为废墟......这就是那个时代,腐朽清朝的一个缩影,更是皇家园林的悲哀。

图为2022年1月17日拍摄的成都塔子山公园,市民在阳光下欢快舞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的皇家园林常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一度影响到欧美皇家贵族的园林风格。

尽管园林受到皇家贵族的喜爱,但真正意义的公园是并没有出现的。那时候老百姓的“公园”就是广袤的天地自然,岂不快哉。

提到公园,不得不说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这座公园于1857年向公众开放,供人游玩,其后逐渐扩建,直到1873年建成至今天的模样。据了解,19世纪中期,纽约人口激增,城市空间不断被压缩,但民众向往更开放的空间可以游玩,于是中央公园应运而生。目前,美国中央公园依然是纽约这座超级城市的“心肺”,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数千万游客参观游览。

此外,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供人们游玩休闲。在此后的半个世纪,国家公园的理念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并不大,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开始建立公园或者自然保护性区域。这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有关,经济发展不好,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自然就没有心思建公园游公园了。

图为2022年1月15日拍摄成都人民公园相亲角。

那么,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了第一个公园的呢?

据记载,1906年,无锡、金匮两地乡绅俞仲等筹建的“锡金公花园”,是我国最早的公园之一。这座公园仍传承古典园林花园,建有古典建筑、假山、水池等,没有草坪,但供人就近游玩聚会确实是一个好的去处。这座公园在辛亥革命扩建,被名为“城中公园”。

另外,广州的越秀公园也是很有历史的。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前读书于广州越秀山麓,辛亥革命后指定修建越秀公园。越秀公园历史悠久,是广州最大的公园,为羊城八景之一。

辛亥革命后,一些主要大城市相继修建了市政公园,如北平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南京玄武湖公园、厦门中山公园、长沙天心公园、成都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等。

成都的人民公园建于1911年,初名为少城公园,解放后改名为“人民公园”。这座公园有一座纪念碑,是民国二年至民国三年,为了纪念保路运动中的死难烈士,民国川汉铁路总公司在园内修建“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人民公园历来深受市民喜爱,尤其是阳光灿烂的天气,鹤鸣茶社更是老百姓扎堆喝茶的地方。此外,相亲角已成为公园的一大景点,常常游人如织,十分热闹

图为2022年1月15日拍摄的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人头攒动。

据了解,我国公园的建设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至2019年,中国公园数量达到18038个。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城市公园绿地面积72.37万公顷,其中:广东城市公园绿地面积10.58万公顷,排名全国第一;第二是山东,城市公园绿地面积6.52万公顷;第三是江苏,城市公园绿地面积4.96万公顷。

2018年中国有公园16735个,其中:广东有公园3414个,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浙江,有公园1340个;第三是山东,有公园1214个。(注:因目前未找到新的数据,这些数据仅作参考。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1版)(注:选取了全国33个样本城市)

评估包括两个维度:公园分布均好度评价与人均公园保障度评价。

中国主要城市公园分布均好度评价前10名城市分别是:海口(2.08)、深圳(2.06)、厦门(1.93)、西宁(1.93)、武汉(1.92)、北京(1.84)、上海(1.81)、杭州(1.80)、大连(1.76)、银川(1.69)。

中国主要城市人均公园保障度评价前10名城市分别是:大连、银川、西宁、海口、厦门、南京、南宁、杭州、北京、深圳。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我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平方米,全国建成绿道近8万公里。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截止2021年6月,我国建成城市公园约1.8万个,社区公园、小微绿地数量不断增加。

图为2022年1月15日拍摄的成都人民公园市民晒着太阳喝着盖碗茶。

未来公园城市

——现实与梦想,一步之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千多年前,杜甫安静的坐在浣花溪边茅屋窗前,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他抬头远望,若有所思……

图为2021年9月19日拍摄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故居。

我在想,这应该是最为朴素最为直观的对“公园城市”的描写,抑或是大多数人想象的样子。

这首诗包含了现代公园城市几个关键要素:绿色生态、产城融合、交通枢纽。

处于农耕社会的杜甫绝对想不到今天的我们正在建设这样一座美好的城市。

那么,未来的公园城市是个什么样儿?抑或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是我们正在期待的,以及正在做的——

城市+公园=2,

公园+城市=1>N

2015年9月13日拍摄的成都最大城中村金牛区跃进村,目前已变身成都天府艺术公园(下图)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图为2021年7月23日拍摄的建设中的成都天府艺术公园。

图为2021年12月2日拍摄的成都天府艺术公园成都美术馆。

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公园城市或许就是处处有公园,到处有绿地草坪,“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这是很朴素的认识,出门散步运动的空间变大了,在家也少了噪声灰尘的烦恼......

然而,公园城市并非“公园+城市=2”这样简单相加,也不是把多个公园生硬的拼凑连接。不过在建设实践中,公园是不可或缺的,且需有一定数量,它是城市的生态底色,好比一张画布,我们需要先凃好绿色的底子。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建设公园城市的第一阶段,也可以说是初级阶段,因此公园(包括街心公园、社区公园、微型公园等)的数量必不可少。

但是,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冲锋式的、运动式的没有科学规划的大建特建公园,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大而全不讲小而精有文化特色。

前文提到,成都处于四川盆地腹地,拥有“天府之国”美称,河川纵横,山水相依,秀丽富饶,具备良好的公园城市建设土壤和历史文化根基。

有专家解读指出,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秉持公园城市理念营建城市新形态、探索发展新路径,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构筑新动力源。

据了解,公园城市建设有绿道型、山水型、郊野型、人文型、街区型、产业型形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多形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换句话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首要目的和应有之义。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提出园林城市概念,其后提出森林城市概念等,并付诸实施和评价。从概念的提出到实施无不围绕生态这一核心理念,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城市、生态与人类的有机结合。

公园城市则进一步实现了城市建设、自然生态、人类生活生产的有机融合,即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新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

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前无古人的创新建城理念,成都肩负重任,道阻且长。

图为2021年9月19日拍摄的成都杜甫草堂风光。

日前,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公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

方案中明确提出三个示范区发展定位:

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

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践行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理念,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

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

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蓝绿空间稳步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步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建立。历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各类文化遗产更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安全性大幅提升,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全面完成,防洪排涝能力显著增强。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养老育幼、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更趋普惠共享,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区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建成。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级明显提升,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市治理体系更为健全,城市实现瘦身健体,社会治理明显改善,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初步建立。

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

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充分彰显,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衔接融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全面形成,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成熟定型,人民普遍享有安居乐业的幸福美好生活,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

示范区建设分为两步走。其目的就是要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崭新的建城模式。一般来说,模式,都是可供推广和复制的。

目前,照搬的模式是没有的,毕竟每个城市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经济能力、人口结构、发展定位等等不一样。但是,一些建城、营城的思路和经验可以学习。

以“千园之城”的深圳为例,至2021年底,已经建成各类公园1238个。这些公园分布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自然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特色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廊道公园等丰富多样、功能互补的多级公园体系和城园融合的城市公园格局。

据悉,根据深圳市相关规划,到2025年全市建设公园1500个,社区共建花园600个,郊野径200公里;到2035年力争全市公园总数达到2000个,社区共建花园2000个,郊野径500公里。

深圳的目标是,通过公园城市建设,使深圳成为更健康、更美丽、更具人文关怀的国际化公园城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据3月5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报道,目前成都各类公园总数已达到1305个,各级绿道累计建成5188公里。

今年1月举行的成都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全面建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项目,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建成各级绿道800公里,新增绿地1800公顷、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

据2021年5月27日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中心主城区常住人口1541.94 万人。成都市区面积为3639.81平方公里,2021年其中市辖区建成区面积1421.6平方公里。

成都市中心城区,是指成都市城市建成区(“12+2”),包含12个市辖区(行政区)和2个经济功能区。即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津区12个行政区和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2个功能区。

图为成都市中心城区环线图

据3月份媒体报道的最新数据显示,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633万辆,位居全国第二,近五年年均增长30余万辆左右。

据了解,全国有79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同比增加9个城市。35个城市超200万辆,20个城市超300万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超过500万辆,苏州、上海、郑州、西安超过400万辆。

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公园城市的建设除了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园建设以外,还要同步科学的规划、建设道路交通等,并学会从科学的治理到科学的管理。这也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承担的城市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定位之一。

成都已经晋升为我国第七个超级大城市。

众所周知,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会产生交通拥堵、、噪声(灯光)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空间变窄、生态环境恶劣、住房紧张、房价上涨等等问题。这些被称为“大城市病”的现象在成都会不会发生,正在发生抑或已经发生了?

成都的人口会持续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她的魅力决定了的。

图为2020年11月28日拍摄的成都春熙路。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站在新一线城市的C位,现在又肩负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任,其磁石效应不可谓不强劲。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个简单直观的逻辑。

说高端一点,这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成都市统计局3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19.2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684.34 万人。2021年成都市户籍人口为1556.18 万人。

2119.2万人这项数据,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时点(即2020年11月1日零时)增加了25.42万人。与2020年末相比,增加了24.5万人。

据悉,2020年成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2093.78万人,首次超过2000万,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581.89万人,增长38.49%,平均每年增加58.1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31%,较上一个十年的年均增速高出0.18个百分点。

成都市统计局去年5月刊文分析称,自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成都市常住人口总量呈持续上升的态势,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速更是居历次普查之首。成都人口吸引力和集聚度的不断提升,与城市能级提升相匹配,充分彰显了城市强大的吸引力,与近年来成都市持续推动城市功能定位、营城逻辑、治理方式全方位变革,加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改善创业就业环境,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密切相关。

图为2020年4月7日拍摄的成都二环高架(成温立交)早高峰。

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空间会变得更加狭窄、拥挤,这进一步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成都的道路是拥堵的,尤其是早晚高峰。

人多,车就多。成都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位居全国第二,近五年年均增长30余万辆左右。

成都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很大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堵的压力。

目前成都公共交通基本上相互补充,形成无缝对接,尤其是社区巴士,更让老百姓的出行变得方便快捷。同时,打造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融进公园城市建设。

人口和交通是一座城市的承载能力最直观最表层的反映。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治理能力和应对策略。

尤其是成都传统的五个主城区,受到城市空间和已有格局的限制,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道路上会走得尤为艰辛,但更凸显价值。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超级大城市还将面临自然灾害如内涝、突发事件诸如传染性疾病的考验。这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一场大考,且常常是突袭的方式。

我国在本世纪20年内已经遭遇两次影响世界的病毒袭击,且都发生在大城市。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

近期,深圳、上海两个超级大城市相继出现规模性的疫情反弹,扰乱了数千万人的平静生活。

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成都,作为正在建设的国际性交通枢纽城市,也随时面临着大考。

数据显示,3月22日,民航局发布《2021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内地机场中,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021年旅客吞吐量为4012万人次,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为4025万人次。客流量超过4000万人次的机场,全国仅有这两家。

另据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发布,2022年春运期间(40天),成都市交通运输系统客流总量为3.48亿人次,同比增长3.01%。


图为2020年8月12日拍摄的成都三环金牛立交与交大立交之间车道被雨水淹没。

同时,超大城市的自然灾害也是我们值得关心的大事件。

去年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我们记忆犹新。

老百姓常常吐槽城市建设,今天挖,明天挖,后天还在挖.....东边在挖西边也在挖,这一家线路挖了另一家又在挖——反正,在老百姓的眼里,城市没有一天不在挖挖挖......

同样,我们也常常知悉海绵城市的优越性,更了解下水道的好处,但是一到下大雨暴雨,很多问题都显现了——“在城市里看海”。

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成长越来越大越来越快的城市,会发生的,也属不正常当中正常现象。随着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提升,一切终将应对自如。

这也正是公园城市建设的本义所在。

创意图:成都天府艺术公园。

成都,房价会涨吗

——涨与跌的焦虑与欲望

图为成都欢乐谷跳楼机,玩的就是心跳。

你是不是常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楼盘销售短信、微信,甚至刷朋友圈也能刷到几条:御景叠墅、坐拥奢华、地铁上盖、优惠......仅此一席——反正就是让你觉得“更你一个支点你就可以撬动地球”。

每年3、4月份是多地出台楼市新政的“高光时刻”,如春雷阵阵——

近期,郑州出台楼市19条新政,大幅松绑限购、限贷等政策;重庆等地银行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至20%......

房价的涨与跌、住房的购与限购,向来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

图为成都西三环某在建楼盘。

近段时间,全国多地出现楼市松动的声音:降息、降准、银行房贷利率下降等,如“一声春雷万物醒”,令不少购买者蠢蠢欲动。

那么,在全国聚焦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热点中,成都的房价会涨吗?这是很多老百姓在等待观望关注的事情。

自2016年秋(成办发〔2016〕37号文件)限购及2017年春(成办发〔2017〕10号)进一步限购以来,购房者日趋理性,不再盲目跟风抢盘,而是“因人而异”各取所需,房价也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徘徊起伏。但客观而言,限购让一部分刚需人群措手不及;也让一部分炒房人群“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有不少朋友认为,成都的房价不高。

总体来说,近几年成都的房价是平稳上涨,处于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这与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表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

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今年3月25日,成都市统计局官网公布了《202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0.4% 。商品房销售面积(含预售)3644.1万平方米,下降%1.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614.5万平方米,下降7.5%。商品房销售额4685.8亿元,增长4.8%,其中住宅销售额3846.6亿元,增长2.8%。由此算出,2021年成都商品房销售单价约12859元/平方米,商品住宅销售单价约14713元/平方米。

图为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93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8.9%。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950.2亿元,同比增长38.9%,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46.8%。商品房单价约7500元/平方米。

2018年成都房地产开发投资减缓。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267.8亿元,比上年下降8.8%。含预售在内的商品房销售面积3681.9万平方米,下降6.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659.4万平方米,下降10.6%。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633.2亿元,增长6.1%,其中住宅销售额2602.1亿元,增长1.8%。商品房单价约9900元/平方米。

图为成都市2010年—2017年商品房均价。

房价趋于平稳,反映出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

但是,很多有房的老百姓是希望房价上涨增值的。这是我国老百姓最传统最朴实的真实心态。

无可厚非。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把房子看作“祖业”,世代相传,是落叶之根基是家族之血脉之灵魂。如今,商品房时代,房子只能称作“住房”,说好听一点叫“产业”,却称不上“祖业”也无法保证世代相传。说起来,煞是悲哀。到某一个时代,人们或许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住房”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更遑论“祖业”。

说起传统的东西,有些话题总是容易令人感伤的。

因此,房子涨价卖个好价钱是最现实的最诚实的想法。

资料图:成都东三环外某楼盘。

回到房价涨跌的问题上来,我们用政策说话。

“房住不炒。”这是当前和今后的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基本国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总理这句话说得很明白。

我们应当关注“新模式”、“稳”字当头、“因城施策”几个关键词。

目前,全国多座城市开始“因城施策”。

据第一财经报道,3月以来,楼市利好政策不断:18城放宽了公积金贷款条件、11城调升公积金贷款额度、9市已下调贷款首付比例、13城通过财税托市刺激购房消费,全国普遍下调房贷利率、缩短审批放贷周期…...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分析,3月以来,楼市整体成交上行,一二线代表城市环比均有所回升,一线城市整体环比上升12%。截至3月26日,一线城市中北京楼市成交量涨幅显著,环比升80.4%;广州升幅34.0%,位居第二。二线代表城市中,苏州升幅显著,环比上涨67.4%;福州次之,升幅为53.4%;武汉升幅为51.2%,位居第三。

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发展长租房,深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国家试点,支持“蓉漂”和无房缴存职工租房按月提取住房公积金,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7000户,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万套(间),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目前,成都楼市尚无明显表现。成都,“因城施策”,我们拭目以待。

“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全力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正在做……

图为成都北湖生态公园。

图为成都交子公园。(文/图 高寒)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魅力四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像素
像素
纪录社会关注冷暖
37文章数 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