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法国巴黎东方饭店正在举行一场简单的婚礼。
新娘何泽慧穿着红色旗袍,两条乌黑发亮的长辫垂在胸前,浑身充满着东方女生独有的温柔而端庄。
新郎钱三强,穿着黑色毛料西服,英姿挺拔,帅气十足。俩人手挽着手,可谓是郎才女貌的一对璧人。
这对新婚夫妇在他们的导师约里奥.居里夫妇的祝福中,彼此深情地看着对方。
此后,两人不光将爱情交与了对方,还将在事业上琴瑟和鸣,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巨匠,尤其是新娘何泽慧。
不服输的“五世翰林”何家大小姐
1914年,何泽慧出生于苏州的何家。
从清朝开始,她的家族就出过十五名进士,二十九名举人,以至于当地人这样说何家:“无何不开科”。
何泽慧的外公王颂蔚是蔡元培的恩师,外婆王谢长达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父亲何澄不仅是第一批孙中山革命的追随者,还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苏州有名的山水宅园代表网师园,就是他收藏的私宅。
出生在底蕴如此深厚的人家,何泽慧当然也不是普通女子,她也有着“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坚定信念,独立而自主。
1932年,何泽慧从振华女中毕业后,决定报考清华物理系。父亲开玩笑地激励女儿:“你要是考不上,就回来当丫鬟!”
何泽慧没让父亲失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却没想到差点被拒之门外。
当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系主任坚决地说:“女生一个也不要,统统转系!”
这不明摆着歧视女性吗?何泽慧起了“造反”的心,你不让我来,我偏要来。
于是她跟系主任据理力争:“清华大学招生简章里,哪一条说明女生不能学物理学的?”
这一问让系主任无言以对,何泽慧赢得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胜利,她和其他两名女生顺利进入了清华物理系学习。
当时的大学,比起入学,对毕业成绩的要求更为严苛。
那年,清华物理系招收了28名学生,最终只有10名学生能顺利毕业,其中一个就是何泽慧,并且她的毕业成绩位居第一,第二名则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钱三强。
1936年,何泽慧从清华大学毕业,正值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看着满目疮痍的祖国,她决定出国留学,盼望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出国前,她做足了功课,了解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物理系的主任克里兹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曾经在南京军工署当过顾问,帮助中国人进行抗日。
于是她直奔德国找到了克里兹,请求进入他的物理系学习研究弹道学专业。
但克里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她:“这是不可能的,弹道学属于德国军事技术机密,根本不可能教外国留学生,何况你还是个女孩。”
听到这话,又激起了何泽慧不服输的劲儿:“为什么您能到中国去,我就不能到这来学习呢?况且中国现在正处于日本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我学好了,就能回去报效祖国。”
克里兹看着眼前这个不卑不亢的中国女孩,眼光柔和了许多。
他再次看了下这个女孩优异的成绩单,沉思了一会,终于点了点头,破例收下了何泽慧。
就这样,何泽慧成为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物理系唯一的外国女留学生。
而此时,她的同学钱三强也带着科学救国的梦想,来到了法国巴黎,进入了居里实验室学习镭学。
他们身处异乡,却有着共同的目标,这也为两人日后的情投意合奠定了基础。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爱情
其实,何泽慧与钱三强在清华时就是同班同学。
同样出身于书香世家的钱三强在同班男生中不算最帅,但他博学、谦逊、为人低调。
一天中午,何泽慧、钱三强和其他几个同学在一桌就餐。
钱三强入席后一一点头打招呼,等同学们都动筷子了,他才动;他吃完后,并没有急于离桌,而是再次跟在座的同学打完招呼,他才退席。
从那以后,钱三强便在何泽慧的心目中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何泽慧不光是高考状元,长相也十分出众。清秀圆润的脸上,有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浑身散发着江南女子秀外慧中,朴素温婉的气质,被同学们称为“工科美人”。
面对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孩,钱三强动心了,他每次与何泽慧对视时,就会心跳加速又充满着甜蜜。
也许是理工男特有的内敛,他始终没有勇气对何泽慧表白。当同学们调侃他俩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时,俩人也只会羞涩脸红地低下头。
临近毕业,眼看着两人就要天各一方,何泽慧忍不住了,她默默地坐到钱三强对面,小声地询问钱三强:“毕业后你是怎么打算的啊?”
“父亲让我出国继续深造,但我还没想好。“钱三强回答说。
“除了这个,还有呢?”何泽慧继续追问,钱三强此时只听到自己的心“砰砰”地跳着,支吾了半天,啥也没说。
空气一下安静下来,何泽慧怅然若失地站起来,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下钱三强,失望地离开了。
都说爱情之花的盛开要不早不晚,刚刚好,也许何泽慧与钱三钱的爱情之花还在含苞待放中。
清华毕业后,两个暗生情愫的年轻人将这份情感都藏了起来,为了各自的追求,一个去了德国,一个去了法国。
谁知这一分开,整整7年他们都没再联系。
二战爆发后,德国禁止所有的人与外界通信。何泽慧无法联系到家人,很是着急。
直到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想起了在法国的钱三强,便立刻给他去信,托他打听家里人的消息。但战时的德国要求书信内容不能超过25个单词,信件还不能封口。
何泽慧只能简单地写道“你是否还在巴黎,可还好?如有可能,请代我向家里报个平安。”
钱三强忽然收到何泽慧的这封信欣喜若狂。但他也只能按捺住自己太多想说的话,简短地回复:“我很好,请放心,我一定帮你把信带到!”
就这样,俩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他们虽未见面,但通过鸿雁传书,俩人久违的情愫与日俱增,他们的心也越来越近。
终于,通信两年后,32岁的钱三强鼓起勇气写了一封求婚信:“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何泽慧的回复是:“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1946年的春天,何泽慧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德国,只身提着一只小箱子奔向了巴黎的钱三强。
当他们四目相望时,何泽慧娇嗔地对钱三强说:“我现在一无所有了,你得对我负责。”钱三强笑而不语,满脸都洋溢着幸福。
很快,两人在巴黎结为了夫妇,这支爱情之花终于盛开。
婚后,何泽慧凭着在德国从事了两年的核物理研究工作经历,也顺利地进入了居里实验室。
1947年,他们在居里试验室共同发现了铀的三分裂现象。这一发现不但震惊了世界,西方媒体也尊称钱三强夫妇为“中国居里夫妇”。
由于当时国际上对中国的歧视,并没有把该得的诺贝尔奖颁给他们。
但就算这样,何泽慧与钱三强还是成了物理界的香饽饽,各国都开出丰厚的物质条件,向他们发出了邀请,但他们都拒绝了。
1948年,为了实现当初的梦想,他们不顾国内战乱,毅然带着出生仅6个月的女儿,一起回到了祖国,准备用毕生所学报效祖国。
回归祖国,不畏艰辛,用心探索科学奥秘
何泽慧与钱三强回到祖国后,满怀热忱地参加了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组建。他们的归来,无疑为中国原子事业带来了希望。
但在筹建“两弹一星”研究团队时,由于各种原因,何泽慧未能入选。
何泽慧却毫不在意,她依然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氢弹的研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时的中国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先后试爆了两颗原子弹,速度之快创造了世界奇迹。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若没有何泽慧潜心研究,解决了关键的难题,试弹成功的速度也不会如此之快。
她屡次为国家的核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却始终为人低调,平淡如水。
一次记者采访何泽慧,问她是如何发现铀的三分裂现象的,何泽慧没有任何的高谈阔论,只是随意地说道:“发现就是发现了,这有什么奇怪的,只要用心,谁都能发现的。”
正因为她有这样的工作态度,才会一次次揭开科学的奥秘。
1969年冬天,何泽慧暂时离开学术岗位,每天的工作就是敲钟。
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何泽慧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严谨性,每天敲钟的时间是分秒不差,敲得十分精准。
钱三强觉得在这做这些是浪费时间,何泽慧却淡定地说:“急什么,听天由命”。
无论在何种处境,何泽慧都保持着她的坚韧与乐观。
一天凌晨,何泽慧早早起来准备去敲钟。走出门外,她看到广阔的天空,无数星星在闪耀着,便忍不住停下了脚步,抬头仰望起天空。
这一望,她看到东方有一颗明亮的彗星正朝着东北方向移动。
这一发现,让她这个天文爱好者兴奋无比,她决定每天观测这颗明亮的彗星。但此时的她身处干校,没有任何的观测设备。
不过,对于何泽慧来说,只要她想探究的科学奥秘,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办法总比困难多。
她很快自己做了一个三角架,找了一个教学用的量角器,制作了一个简陋的观测设备。何泽慧每天带着她的设备对彗星进行跟踪及观测。
通过她日复一日的数据记录及对彗星的定位,她发现这是一颗长周期或是一颗不回归的彗星。
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她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也没有专业的仪器可用,但她仍然从点点繁星中发现了这颗彗星。
正是这份科学家的简单与纯真,让天地变成她的实验室。
回顾何泽慧的一生,她无比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她心中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国家重要,她不争不抢,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打击我不怕,谁合理不合理的,我不管。只要对国家有益,我就去做。”
1973年,何泽慧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
晚年的她,自己住着简陋的房子,穿着补丁的衣服,就如普通老人一样每天挤着公交上下班。可很少有人知道早在50年代,何泽慧就把她家的私产--网师园无偿捐给了国家。
什么是豪门贵族,不是权倾天下,也不是富可敌国,而是精神上的高贵。
何泽慧曾经用“立足常规,着眼新奇”总结了自己一生对科学研究及实践的体会。
她的人生亦如此,生活中她普通得可随时消失在人群中,而她的创新精神又如天上的星星总是熠熠生辉。
无论遭遇何种逆境,她的精神永远比物质更富有,而这,才是真正令后人赞叹的贵族精神。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