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深化数字经济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

0
分享至

2021年12月,教育部首次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以推动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性、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在数字经济时代,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可以通过去中介化与再中介化,共建开放的数据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从而实现供需匹配优化。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教育行业跳出封闭的视角,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采用协同创新、产教融合的方式,让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等主体参与进来,实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科研与产业相融合。

一、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问题及现状

随着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全国各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始新一轮转型。然而,若是在这一时期高校本身定位有误,或是对人才培养理解出现偏差,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由现在“大而全”的“千校一面”转向应用型的另一个“千校一面”。一方面,过度迎合市场经济需求,追求专业契合度,忽略学科具有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接受的知识碎片化,知识体系狭窄,失去了高校的学术性。如果高校只是成为市场的追随者和迎合者,这种环境培养出的学生既难以与学术型高校学生竞争知识严谨性,又无法与职业学校学生竞争技术专业性。同时,企业对产教融合的理解亦容易出现偏差。一方面,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或者作为企业对外宣传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合作模式单一、内容较为简单,企业不愿意提供较为深入有效的培养机会。由于缺乏长期合作的信心与动力,而不敢轻易开展深度融合,缺乏短期收益而不愿或是无力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高校、企业、学生等主体之间的预期目标出现了偏差,尽管存在依靠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助力经济腾飞的美好愿望,却因为各自利益的交织、牵绊,难以形成校企共赢的局面。因此,如何建立高校、企业与政府三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产教融合和供需对接的高效统筹,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供需有效对接的机制

(一)数字经济推动产教融合,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产业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产业域得以综合运用自身优势资源,与教育域之间实现真正“跨界”融合,通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推进人才培养的共育进程。虽然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并不能在短期内获得盈利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企业在深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推行与学校教育平行的人才共育,能够收获一种在“公义”层面下的社会荣誉。实现产业与学校的共在和共育,最终必然会推动整个产业相关主体的发展共进,社会教育相关主体的发展共进,实现教育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发展共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在平台中得以互通,甚至实现多产业与多高校间的多重合作,形成关系资本,拓展价值增值空间。数字经济进一步拓展、连接产业与高校间的知识网络和人才培养网络,不仅能够为产业发展带来知识资源的共享,能够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物质资源支持,实现更长路径和更高密度的价值链延伸与交互,为经济发展带来价值增值新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产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供给者从原本的单个高校或企业演变成大范围的产业以及各地高校,能够为需求方提供非标准化的服务,解决了“长尾人才”就业以及产业发展问题。国有企业需要带动所在地的中小微创业型企业进入系统,鼓励国有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到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建设中,创造更多的合作剩余,实现要素的高效利用。

(二)数字经济有助于完善产教共享生态系统

在推进人才培养进程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各教育系统将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根据市场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当前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重大结构性矛盾。对产教共享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提供优惠措施,鼓励引企驻校,吸引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保障学生享有合法权益。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使高等学校成为推进当地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当地重点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实现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供需对接的新机制。

(三)构建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产教融合、校企政联动为途径,精准对接人才供需,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的人才需求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联动”等方法实现精准对接、精准匹配、联合推进。高校与企业需要相互调研,实现数据共享、课程共同开发、共建应用特色、共营人才联合培养,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如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环节,应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来共建。实践类教学体系应不断推动案例式、项目式教学的比例,着力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引导高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布局,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一批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

三、供需对接协同育人实践成果

在实践中,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商务英语系与港美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共营共建产教融合项目,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在实习、实训以及实践课程共营共建,校内校外结合,校企协作育人,形成以语言为基础,面向国际化,强调知识复合,应用和实践能力导向,将语言、文化、商务和素养有机结合,创建了“课堂教学+校内数字化实训平台+学科竞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四位一体”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新模式,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包括:企业访谈、小组调查、读书会、软文写作PK,参加校内举办的“青创杯”大赛、全国商务英语知识竞赛、全国商务英语知识实践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生通过参与上述活动,不仅培养了商务意识,而且锻炼了相关商务以及语言的运用能力,开阔了眼界,拓展了国际商务以及跨文化沟通及谈判的知识面。

毕业生专业素质较高、动手能力强,适应环境快,勤奋上进、心态积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不浮躁,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深受企业的欢迎和好评。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大湾区商务英语人才的一个良好标签。良好的学风促进了专业建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各项科技创新项目均有斩获,如在第八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中获得优秀奖。

商务英语系师生在人民之窗和《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产教融合研究》等媒体发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实践样态及体系改革》《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经济学教学绽放课程思政之花》《国家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广东服务外包企业困境及竞争优势发展对策》《后疫情时代开发广东乡村旅游智慧系统的创新与实践》《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关税措施WTO争端裁定解读及对中国的启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贸易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广州数字贸易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能力需求分析——基于广东外向型企业的调查》等论文,共享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广东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成果,深化产教融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文/张梅,作者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商务英语系主任,博士,副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之窗
人民之窗
有温度 看世界
107文章数 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