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年学习时,家长、老师们总是劝我们要好好练字——毕竟“字如其人”。且在榜样的选择上,有着“楷书第一人”之美誉的欧阳询经常是首选——这位初唐书法大家的“欧体”甚至至今都享誉海内外。但“字如其人”有其道理,学习欧阳询也有其道理,欧阳询本人却好像并不“字如其人”?
一、跌宕起伏的个人生活
欧阳询,唐初名臣,因精通书法而位列“初唐四杰”。仅仅是看欧阳询所拥有的那些美誉与称赞,我们其实很难想象这位名人的个人生活也曾跌宕起伏,更难相信这位写得一手绝美好字的书法大家其实并没有多么赏心悦目的外表。
欧阳询出生于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一带),其高祖、曾祖和祖父都曾活跃于行伍。其父欧阳纥在年仅二十岁时也开始跟随父亲出征岭南,并成长为威镇百越的重要人物。但也因为实力太过强劲,欧阳纥招致南朝陈宣帝的忌惮。最终,他得不得起兵反叛——这导致欧阳家只剩下年仅十三四岁的欧阳询一人。
在父亲兵败被杀后,欧阳询遇到了大赦,进而为父亲的旧友江总(时为东宫佐吏)所收养。如果说欧阳询原本在家中接受的是激扬的武夫似的教育,那么被收养后他所接触的就是力求安稳的平静的文人思想。在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欧阳询跟随养父长期隐居,“险绝”与“平正”这两种矛盾的特质由此在他身上融汇。
且不仅终生都无法脱下“叛将之子”的帽子,欧阳询还一生都与“容貌丑陋”捆绑。在那个以门第出身论英雄的时代,家世不行,外貌不行,但偏偏还颇有才华,欧阳询得到的针对可想而知——也难怪对中国书法史颇有研究的日本学者真田但马总结:“他(即欧阳询)的书写所表现出来的劲险刻厉与堪称无情的美感,似应看作扎根于其内心深处的个性”。
二、时代酝酿的欧体气韵
作为历经南北朝、隋朝与唐代的士人,欧阳询的书法自然蕴藏时代特色。早期,欧阳询的书法与北朝的隶书体一脉相承,呈现出严谨质朴的气质。随后,三十三岁的欧阳询随养父入隋都长安,开始接受端正妍美的隋书审美。
虽然作为一个王朝,隋朝难算成功。但在文化与制度方面,隋无疑开了唐时的许多先河。唐初书法的气韵,以及欧阳询本人书法创作的主体风格,皆是隋书“风神疏朗,体格峻整”的延续。
到了唐代,六朝的风流婀娜独占鳌头,王羲之的隽逸在唐太宗的追捧下也统领了书坛,欧阳询从隋书那继承的峭历质朴失去了对审美风尚的左右。但在一片绮靡中,欧阳询反倒又成了“独能以新意开辟门径”。其书法凭借“既沿隋习北风,又合江左清绮”而逐渐击败日趋清丽的拟古书风。
与越到晚年越似百川归海的其他书法大家不同,欧阳询年龄越长反倒越不避劲险。早年坎坷起伏的经历和多年来因身份、外貌受到的讥讽,让这位短小精悍的老人愈发肆意地泼墨挥毫:无论是《化度寺碑》《醴泉铭》还是《皇甫诞碑》《温彦博碑》,宁静之中都充盈险峻,险劲之后又复归平正,平正之下仍包含刻厉。
三、不留遗憾的百世风姿
在一片岁月静好之中,一生都背负家族污点的欧阳询虽然不是当时标准所认可的“人生赢家”可但纵观初唐书法家,能影响百世,甚至不输于“颜柳”,欧阳询却是独一人。
数代以来,初学书法者多从楷书学起。在魏晋小楷、北朝碑刻、隋代碑刻、唐楷、唐人写经、元明小楷等多种楷书中,唐楷又是上上之选。而在唐楷里,虞、褚、薛、颜、柳虽都有不少追捧者,但只有欧体习者最多——后来欧体甚至成为书法学习的“基石”,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赵孟、欧阳修、翁方纲等大家都曾习欧体,并将其作为转修其他书体的基础。
其实从欧阳询的风格形成过程中,我们就已经能窥见他将来的不留遗憾。在其他书法家都追随时代潮流,以绮靡拟古为尊的时候,欧阳询就埋头钻研自己的书法,总结出系统的书法理论——这为后世欧体能广为流传提供了助力。
论审美,欧体的清奇静穆符合传统,与欧阳询之人生经历相契合的险峻刻厉又独具风骚。且相比于独重审美的潮流,继承隶书与隋碑的欧体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无论是取仕、奏疏,还是私信、笔记,欧体都随时能用,且随时适用。因而谁又能不用?
有自己的风骨,有成熟的书体,有后世经久不灭的热度——欧阳询哪怕一生坎坷了些,哪怕作为书法大家却都不符合“字如其人”的“常理”,但哪又有什么可在意的呢?如果欧阳询是在意这些的人,那这世上恐怕都不会存在欧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