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老外”眼里的西安是啥样?嫽扎咧!

0
分享至

如今的西安越来越国际化

走在路上经常遇见外国友人

那么,“老外”眼里的西安会是什么样呢?

近日有20位国际友人参与了“搭上长安号 感受西引力”活动,他们当中有西安高校的外籍教师及留学生、有参加西安抗疫的国际志愿者、有用镜头记录西安发展变化的视频博主、有从事跨境电商贸易的企业家,还有开办美食餐厅的商人……

他们来自美国、德国、埃及、克罗地亚、哈萨克斯坦、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捷克、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

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与西安的不解情缘,看看“老外”眼中的西安,与我们有何不同。

“西安有非常好的未来”

——艾小英 来自埃及 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

| 艾小英

作为一名“90后”,艾小英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说这是因为她“真心喜欢中国,喜欢西安,用心学习与这里有关的一切”。因为喜欢,她主动担当起传播陕西文学的使者,曾将《贾平凹散文选》等多本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

“西安是我的第二故乡。”艾小英说,虽然自己在西安生活还不到两年,但毫无疑问西安是她最爱的中国城市,因为:“西安和我的家乡开罗一样,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很厚重的历史留存。

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通过今天的参观,我对西安又有了新认识,我看到了西安一流的科技公司,看到西安国际港站进行着繁忙的贸易,“一带一路”成就太震撼了!我今天看到的是西安的未来,西安有非常好的未来!我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蓬勃发展的西安。”

了解中国,从西安开始

——德福 来自印度 餐厅经营者

| 德福

德福(DevRaturi),我们并不陌生。西安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刊发的那篇文章——《“没在2020年离开中国,我并不后悔”》,使得印度人德福在西安的故事传播深远。

“我已经是老西安人了!”德福告诉大家,他已在西安生活7年,自己的两个孩子长相很“印度”,但他们的谈吐、饮食、衣着等习惯很“中国”、很“西安”。辗转了中国20多个城市,最终选择定居西安,他在大唐西市开了第一家“中印文化交流餐厅”,提及初衷,他说:“以餐厅为载体,搭建一个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推广印度美食、瑜伽、电影等,让西安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印度的异域风情。”

谈起未来,他说自己的梦想是在印度开一家中国文化交流餐厅,名字就叫“长城”,大厅里用模型搭建出长城的形状,门口摆放上李小龙练中国功夫的雕像……“我想让更多印度人从西安历史开始,了解中华文化。”


在西安,活出精彩

——凯伦 来自捷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

“我的陕西话讲得嫽扎咧!”现场,凯伦以一口流利的陕西方言惊艳开场。她2007年来到西安,“我在课堂上讲普通话,学生总说听不懂,我讲陕西话,他们便高呼‘OK’!”

她的“肺腑之言”,惹得台下一阵欢笑。在西安生活的十多年里,她活出了最精彩的自己。她喜欢旅游、美食、健身,“扛起50公斤土豆是分分钟的事!”她还喜欢时尚、喝茶、爬山、听音乐……由于热爱各种运动,她出镜拍摄了《古城展新韵喜迎全运会(Ancient city, modern sports)》十四运会宣传片,火遍海内外。


“西安就是我的家”

——维托米拉·隆查尔 来自克罗地亚 西安欧亚学院教师

维托米拉·隆查尔曾经是克罗地亚的一名演员,2016年,和丈夫来到西安生活,目前,夫妻俩在西安欧亚学院任教。“退休后,我想来中国寻求一些有意义的事,我觉得西安的文化可以满足我,于是我们来到了这里。”

维托米拉·隆查尔在沙龙上,和大家分享了她和丈夫在西安“寻求意义”的故事,“现在我想我找到了——那就是用我的经验帮助学生们成长。”在学校,维托米拉·隆查尔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多尝试、多体验。去年,中文不太好的她刻苦练习、挑战了用中文演话剧,以此给学生们作出示范。
分享中,维托米拉·隆查尔特意提及“和而不同”,强调不同身份、不同文化之间都应该彼此尊重,“这方面我在西安感触很多,我刚来时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同事、朋友都很友好,给我帮助。” 维托米拉·隆查尔还特别关注国际交流活动,希望有机会尝试做一些促进中国和克罗地亚友谊的事情。

“让各地孩子了解西安”

——王德宝 来自美国 西安国际学校校长

| 王德宝

美国人王德宝2001年来到西安,先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任教,之后被邀请到西安国际学校担任校长一职。他感慨道,当校长的时间越久,越感觉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常常思考,西安国际学校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这所国际学校在近20年的办学中,以灵活的课程,照顾到不同国家孩子们求学的需求,让世界各地的孩子们更多地了解西安,在西安交到许多好朋友。

王德宝骄傲地说:“我很荣幸学校能够得到西安国际家庭和教育人士的尊重和赞美。”他说,未来他会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西安人性格沉稳、大气

——杜布阔娃·奥莉卡 来自俄罗斯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

| 杜布阔娃·奥莉卡

“西安本地的文化非常厚重丰富,不止是一个两个三个名胜古迹,这里还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杜布阔娃·奥莉卡专程精心制作了PPT在沙龙上和大家分享。她将认知中的西安按照地域特点、历史因素、国际视角一一展示,认为西安人的性格有沉稳、大气的特点;而一批文化层次较高、敢于创新、勤于思索的年轻人则成为新西安人的代表。


“未来将坚定地扎根西安”

——王刚 来自美国 西安国际学校志愿者

“我是外国人,我爱中国,我爱西安!”同样来自美国的王刚也分享了他与西安的不解之缘。2010年,他便与妻子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我们全家都非常喜欢西安这座城市。”妻子是西安国际学校的一名教师,主要教授高中数学包括代数、微积分、几何等课程,认真负责的她,颇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我自己平时以志愿者的身份主动参与西安国际学校教室、设备及设施的维护工作,有时也为学生教授木工课程,多次被学校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提起自己,王刚害羞了起来。他说,自己居住的小区内有多位外籍人士,他平时在小区内还主动承担翻译、沟通等相关事宜,“未来我将坚定地扎根西安,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维护好小区的和谐”。


“西安给我一种归属感”

——马库斯·迈耶 来自德国 视频博主

“2006年,我第一次来到西安时,便立刻爱上了这座城市。”德国人马库斯·迈耶说,2017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与妻子定居西安。他的妻子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教授。“西安给了我一种归属感。”

因为对这座城市的爱,马库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外国朋友共同创建了VivaXian,“我们有摄制组,并配备了高端相机和无人机等专业设备,通过视频拍摄,记录着在西安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他们团队拍摄制作的宣传片。

镜头下,是西安数千年文明史所沉淀的恢宏古韵,是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风采。大雁塔、钟鼓楼、城墙、西安奥体中心……生动诠释了西安的历史与人文、时尚与现代、包容与多元、创新与活力。


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马文轩 来自哈萨克斯坦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 马文轩

2021年底,西安疫情期间,身为防疫志愿者的马文轩因为一句“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感动了很多人,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他。“我喜欢西安,喜欢中医。”

参与沙龙分享时,尽管有些内敛羞涩,但是马文轩在表达对西安和中医的喜爱时毫无保留。他说,自己来中国8年了,在这8年里,对西安很深的感触就是发展速度特别快,“记得我们刚来到学校的时候,周边都是安静的村庄,短短几年过去,周围高楼已经连成片了。

不仅如此,交通的变化也特别大。以前去西安市区只有公交车,而现在,地铁已经修到校门口,出行特别便利!”马文轩还聊起了和中医的渊源。他说:“我父亲是一名针灸师,我从小就看着他用中医帮助周围的患者解除痛苦,切身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特别想通过在中国系统的学习后,日后从事中医康复治疗工作,推广中医药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创作者_1639103376092
创作者_1639103376092
老西安人的圈子
174文章数 35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