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这也来掺和?!据澳大利亚新闻网、《澳大利亚人报》报道,澳贸易部长丹·特汉周六(29日)在一份声明中宣称,澳将寻求加入此前中欧围绕立陶宛的贸易争端解决磋商,他宣称,澳大利亚这样做是因为“利益相关”。就在几天前,欧盟就中国针对立陶宛采取的“歧视性贸易”做法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对此回应称,中方一贯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行事,他提醒欧盟方面明辨是非。
据报道,丹·特汉这份声明中宣称澳大利亚“反对经济胁迫”“反对歧视性、限制性贸易行为”,“我们致力于维护和支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等等。他还说,“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就是帮助成员国以(互相)尊重方式解决分歧的。”
一堆漂亮话之后,丹·特汉给出的结论是,“在欧盟就立陶宛(受到的)歧视性贸易做法向中国提起的诉讼中,澳大利亚有着实质性利益,所以将要求加入这些磋商。”
澳大利亚这种“以他人为名、为自己打算”的做法,似乎也并不让人惊讶。澳媒报道中提到,中澳关系近来急剧恶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两国之间的贸易争端。据澳大利亚新闻网、《澳大利亚人报》报道,澳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在2021年中澳贸易争端期间,澳大利亚出口商总计损失约54亿澳元。
就当前中澳关系困难局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此前曾明确说明,这完全是澳方一手造成的。当务之急是澳方要正视两国关系受挫的症结,摈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尊重基本事实,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和中国发展,切实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处理两国关系,停止出于一己政治私利,鼓噪所谓“中国胁迫”,多做有利于增进两国互信、促进务实合作的事,而不是相反。
而对于所谓中国对立陶宛进行“胁迫”行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本月27日强调,中立关系出现问题,其中的是非曲直十分清楚,所谓中国对立陶宛进行“胁迫”纯属无中生有,颠倒黑白。中立之间的问题,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中立之间的问题,是立方背信弃义、损害中国利益导致的问题,不是中方向立陶宛施加压力的问题;中立之间的问题,是中立双边问题,不是中欧之间的问题。我们敦促立陶宛立即纠正错误,不要甘当“台独”分裂势力和反华势力的棋子。立陶宛应该回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轨道上来。
延伸阅读
在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前,中国曾有9家航空公司运营飞往澳大利亚的航班,如今仅剩2家。疫情暴发前,旅客可从悉尼或墨尔本直飞上海、北京及其他10个中国城市。如今,即使旅客仍可乘坐经停航班抵达这些地方,但飞往其中任何一个城市的往返机票价格都已上涨至原来的3倍。
就算按照疫情对全球航空业造成的冲击来衡量,中国的航空公司在澳中之间运营航班数量上的降幅也被放大好几倍——这也是插入澳中关系的另一种“病毒”所导致的后果。
2017年初中国有7家航空公司运营飞往澳大利亚的航班。在中国迅猛壮大的中产阶层渴望看世界以及该国教育市场疯狂扩大的推动下,澳中贸易和旅游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不久,中国另外两家航空公司也开始运营澳中之间的航班,为旅客提供从澳直飞杭州、昆明、厦门、青岛等中国城市的旅行服务。
2020年2月初,面临迅速蔓延的疫情,澳开始禁止来自中国的航班入境。自开始执飞中澳航线以来,中国各航空公司航班的旅客大多为中国公民,疫情和禁令导致乘客人数骤减,而澳大利亚旅客无法填满中国旅客留下的空座。中国众多的航班开始像航迹云那样从澳大利亚上空消失。
截至2019年3月的一年内,赴澳中国公民达140多万人次,超过任何其他国家的公民,总共为澳经济贡献124亿澳元。但在截至2021年6月的一年内,相关数字降至区区3400人次,124亿澳元中的大部分都消失不见,且恢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即使当疫情不再对全球旅行构成威胁时,中国的航空公司也不会急于重新进入澳大利亚。中国已然表现出将旅游业当成“武器”的意愿,冷落那些令其不快的国家和地区。2017年首尔同意部署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萨德)后,中国旅行社就曾不再提供赴韩国的团体游服务。
澳中关系变得冰冷,与疫情来袭时间大致相同。只要我们两国之间目前的敌意占据上风,中国的各家航空公司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纷纷回到澳大利亚的天空,中国学生和中国游客也不会。(作者迈克尔·戈比基,崔晓冬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