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给外国人的印象常常是勤劳、节俭,这也是因为我们几千年来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推崇中庸之道。正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后人所理解的便是要理性要节制不要放纵,而这恰恰衍生了国人的节俭思维。
正因如此,宁波的朱先生在拿到拆迁款后所想的并不是如何花这笔钱,而是将其存进了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而就是在人人看来都值得信赖的工商银行却让他卡里的410万不见踪影,哪怕是在法治社会的今天,也还有如此的财富陷阱。
中国人信任的银行
有数据显示,我国超过一半的人倾向于将钱放在银行储蓄,因此,我国一直都是高储蓄率的国家。
银行这样一个金融社会里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我国唐代就已初现雏形,而在北宋嘉佑年间,福州有作《教民106事》中的第六条“银行轧造吹银出卖许多告提”便出现了银行的称谓。在清朝便出现了“大清户部银行”这样的官办银行。
而几百年前的银行并非人人选择的财富增值地,于他们而言,银行是保护钱财的地方,没有利息,甚至还要缴纳保管费用。
那时流寇众多,个人的财产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颇有家产的人便选择了钱柜、商行这些地方进行保管。
在唐朝时期,柜坊的保管费就是总额的百分之四左右。这个金额放到现代,大约是银行每年会给储户的定期利息。
而到了明末清初,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加之许多外币的流入,推动了银行业的业务。各种交换、汇兑、放贷层出不穷,钱生钱的概念走进了千家万户。
钱庄、票号所开的票据逐渐可以代替实物金属货币的交易,这也大大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让财富更加集中,也让储户从交钱的客户变成了收钱的放款人。
但国家的政治的稳定才是商业金融安全的前提条件,近现代史的中国受尽屈辱和侵略,一度政权更迭让百姓苦不堪言。
上海这个即便是战乱时期也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的城市,184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便诞生在上海。
而在1948年时,在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上海财政陷入困境,因为战事失利,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
刚进店时吃一碗两万元的米饭,等到吃第二碗时就已是两万五一碗。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局势日趋稳定,银行全都收归国有,这样的情况便再也没有看到了。
虽然生活变好了,养老、医疗也有了保障,但几千年节俭持家的思想依然没有改变。
因为农耕文明的传承,大多数国人仍然喜欢为未来的预期支出提前做出准备,比如结婚、买房、医疗、子女。
都说天灾人祸不可防,那些无法预料的意外也让我们喜欢留下一笔额外钱财以防不时之需。
即使现在几乎人人有养老保险,但大家还是喜欢存钱留给孩子。而出于对国家政府的信任,绝大多数人都将银行作为了存钱的第一选择。
消失在银行的巨款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开始引入外资,不仅很多外国银行在国内开设网点,许多国有银行也接受了国外资本的注资,并且在国外纷纷上市。
当初为了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村信用社也通过出售股权走向商业银行之路。而这些更加顺应市场的演变让那些在大家眼里看来坚不可摧的银行有了破产的风险。
2020年10月,包商银行就因负债2060亿元,资不抵债被裁定破产。而这已是我国第四家破产的银行。
面对银行破产、储户受损的情况,国家也出台了《存款保险条例》,只要个人在一家银行本金和利息不超过50万元,即使银行破产也能得到全额返回。
条例一出,一时间很多存款大户思考要不要将存款取出,分别存在各个银行内。但大额存款带来的高额利息诱惑着储户,这是每个银行的共识,存得越多,就越有机会享受更多的回报。
而宁波的朱先生,便有410万的余钱,而他也做了同大多数国人同样的选择,将钱存进了银行进行保值。
朱先生是个地道的宁波人,家住城中的老房区,那一块是待开发的繁华地带,而他也有幸成为了拆迁户。
虽然房前大大的“拆”字有碍观瞻,但那颜色就像股市里的红牛,让人振奋。
城中的老破小,居住条件差,出租价格也不高,一直是人们心中的鸡肋,如果能在为被选中的开发区,让房主们瞬间就能成为百万富豪。
朱先生在2017年拿到了自己的拆迁款,一共410万,思前想后,目前也没有要用钱的地方,不如先存在银行等要用的时候再做打算。
老人也是经过了一番选择,国有银行即使一直被人诟病服务,但他此刻身怀巨款,怎样都能享受优待。而工商银行在“工农中建”里位列之首,自然也是能力最好的银行。
带着这样的想法,朱先生将拆迁款悉数转入了工商银行的账户。银行每个网点每年都有自己的吸储目标,来了一笔巨额存款,工作人员自然是满心欢喜地接待了朱先生。
2017年4月20日,朱先生来到了银行网点,工作人员端茶倒水,询问他的款项用途。
出于对银行的信任,朱先生也将自己钱的来龙去脉说了个清楚,在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的“温柔攻势”下,朱先生的家里情况也在闲聊里说了个七七八八。
想着银行无非是尽到反洗钱的问询职责,朱先生也并未在意,但他此行前来只是想办理一个定期存款。
朱先生并没有发大财的梦,只想要手里的钱能安安稳稳地待在账户,每年能够拿点儿利息就好。
就这样一番接触,朱先生拿出证件,填了一堆单据,签了许多名字,终于将自己的存款业务办理妥当。拿着单据,朱先生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中。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农人的收获需要时间,而朱先生收取利息的日子也到了。
一年之期,朱先生在账户里看到了多出的18万元,这是存款的利息,但让朱先生紧张的是,410万的本金却不见了踪影。
本想着取出来有大用途,但现在却在银行账户里不翼而飞。朱先生并不相信国有银行会干出侵吞百姓存款的事情,因此,他时隔一年多再次来到了银行网点。
存款变理财
我们熟知的银行定期存款,是在存款时便以约定好的利息和期限存储,即使未到期中途也是可以任意支取,只不过是按极低的活期利息计算。
这样便是考虑到了储户中途有意外急需用钱的情况。
而对于朱先生来说,自己当初说好的一年到期却只看到了利息不见了本金,任谁都会惊慌不已。
来到银行,说明来意的朱先生受到了客户经理的接待。正如上次一样,经理为他端上茶水,不一样的是,一年前是因为他身怀巨款,这一次他满肚子疑惑。
银行工作人员听到朱先生410万存款不见踪影自然也跟着紧张起来,事情传开,银行的信任何时候,又将会是一桩丑闻。
大家将朱先生引到客户鲜至的办公室,在这里朱先生拿出了之前办理业务时留下的票据。
经过工作人员的一再审核,以及对账户明细的查询,最后告知朱先生:一年前,他办理的并非是定期存款,而是理财产品。
而时隔一年多,朱先生哪里记得清当时银行经理具体说的是什么,而银行监控只保留六个月,现在想要再次核实已经不可能。
而他模糊的记忆分明是因为对办理的具体业务并不熟悉,对于朱先生来说,他信任的是工商银行国有的招牌以大家这么多年来存钱的口碑。
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他所想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安稳。
现如今,不论是存款也好,理财也罢,朱先生只想要见到账户里的410万元钱。
而银行工作人员却告知他,这个理财产品到期未来支取便会继续转存一年期限,而在转存途中是无法支取的。
此时的朱先生情绪已濒临崩溃,他看着拿着票据凭证极度冷静的银行工作人员,感觉自己在他们眼里就像是个闹事的小丑,而自己心里却是委屈得不行。
或许银行见多了这样的情况,在存钱时,说着百般的好,只把好处、收益说出百分之两百,其中的风险和细则只一笔带过。
像朱先生这样上了年纪的人又经不住一堆年轻人的嘘寒问暖、百般关怀,耳根子一软,也听不清具体说了什么,稀里糊涂将自己的名字一一签下。
可现在朱先生家里正需用钱,多日前便已许诺家人,一年之期一到便能拿钱出来,而现在却在银行碰到了钉子。
银行和理财公司互踢皮球
同行之人立马就开始质疑,为什么转存不可支取在到期后没有人进行电话或者书面告知。
要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一年的时间很容易就忘掉待办事项,更何况是朱先生这样上了年纪的人。
可银行一方的回答让朱先生大失所望,银行工作人员拿出当时办理业务的票据,上面赫然写着朱先生所购产品为鹏华基金资管公司的鹏华聚兴16号资产管理。
而这一切的后续服务都应由鹏华公司提供,银行只是代销点,只承担买前告知和银行账户扣款的服务。
银行网点不管,朱先生无奈下拨通了鹏华公司的客服电话,而在客服小姐姐温柔的话语中,朱先生却听到了一丝冷漠。
客服称:公司不能主动联系银行客户,一切事项提示需由银行提供,或者客户自行咨询。
活了几十年,朱先生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当皮球踢得无奈。
而银行这一方再次调出了一年前所签的多张凭证,里面还有《风险告知书》,在上面标注着客户已知晓风险,一切后果自行承担的字样。
回忆这才一一涌上心头,当时的情况就是几个工作人员围着自己,拿出一堆纸质文件让他签名。
而在一堆混乱的信息中,朱先生只留意了经理所说的保本和预期收益是多少,其他的事情自己就像牵线木偶一般跟着做了。
此时的朱先生对于什么理财产品什么代销协议已经不想过问,他只想要取出本金。但这是封闭式的理财产品,鹏华公司无法向客户开放中途取出。
几经波折,朱先生找到了银行的上级,工行分行的领导。在会议室里,分行副行长陶成云员工接待了朱先生。
显然,这件事大家也有所耳闻,朱先生面对陶成云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诉求,一是返还本金,二是给自己补齐从4月20日至今的利息。
陶成云一副眼镜下是一双冷静的眼睛,面对来人他表面未能透露任何情绪。
听到朱先生对于未收到到期转存一年并且中途不能支取的告知时,陶成云依然说那是鹏华公司的事情,银行没有这样的通知义务。
而当听到是否未尽到服务银行客户的义务质疑时,陶成云稍微停顿了一下,依然冷静回答:银行为了更好的服务可以通知,但这并非银行的义务。
言下之意便是银行确实未能通知客户,但通知是情义绝非本分,如果因为没有收到通知客户有了损失,我们很抱歉听到这个消息,但我们不会负任何责任。
金钱是个好东西,但也会倒逼人心败坏。虽然银行的钱并非工作人员的,但见多了巨额财富,面对规章制度,银行工作人员多了理性同样也多了冷漠。
与自己无关,责任自担是很多时候银行都会摆出的架势,而朱先生也在此刻有了真实的亲身感受。
面对那些自己亲手签下名字的单据,朱先生束手无策,他只能到宁波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进行了投诉。
我们经常会遇到店大欺客的情况,当一个行业龙头越少、权力越大之时,贪念和松懈会一步步吞噬掉顾客的利益。
而所有的法律法规、条条框框在约束了大店的同时,也总会被精明的商人逮住可趁之机。
最可怕的不是欺骗和违法,而是在条款之内以温柔之势为你设下陷阱,引人一步步自愿走入。
现在,中国金融机构层出不穷,年轻人也开始选择了值得信赖的网络金融产品,甚至是虚拟货币进行投资。
市场和金钱本就是人多才热闹,如今处处都可见吐槽银行的服务和霸王条款,但在国家财政部的背书下,仍然不变的是出于对国家的信任,那些服务差的国有银行还会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金融工具。
但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破产的出现,银行机构甚至是国家财政部门都应当有更多的警觉。
每一天都出现着意想不到的黑天鹅,如果没有与时共进的服务意识,终有一天,会迎来传统银行业的彻底颓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