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6日,身体已经十分虚弱的毛主席似乎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嘴唇蠕动着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
身边的护士们都有点着急,于是就将晚年最懂毛主席的人——张玉凤找了过来。
由于毛主席说话的声音太微弱,张玉凤也没听清他到底想要什么。
后来,主席干脆在自己身后的木制床头上敲了几下,又比划了一个三,张玉凤这才猜到,主席想要看日本选举人之一的三木武夫的情况。
图|毛主席与张玉凤
从这一件小事中就能看出,张玉凤十分善于观察毛主席的心意。
这位在毛主席生命中最后六年始终在他身边工作的秘书,绝对是毛主席晚年最信任的人之一。
最开始的时候她仅仅是毛主席专列上的一名工作人员,1970年调动到毛主席身边任生活秘书,1974年开始任机要秘书。张玉凤究竟有什么样的本领,能让毛主席这么信任她呢?
调到毛主席身边对于张玉凤来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毛主席身边的人手不够,在专列上工作多年的她就被调过去做生活秘书。
后来她称:“这是做梦也不曾想到过的事情。”但正是因为她在专列上工作的时候表现出色,才拥有了这样一个机会。
图|1964年,张玉凤与毛主席合影
最早调到毛主席身边的时候,张玉凤是很紧张的,毕竟当时她只是一个26岁的姑娘。毛主席看出了她的紧张,于是就和她“约法三章”。
第一是要守纪律。有些中央递给毛主席的文件,只有他一个人能看,在他不允许的情况下即便是家人也不许秘书递给他们看;第二是不能得意忘形,要知道自己为谁工作,代表谁办事;第三是要谦虚、谨慎,要多学习。
当时的毛主席身体不好,说话也很吃力。
但是他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断断续续讲出的这些话,张玉凤全部都听懂了,而且都牢记在了心里。
此后她学习做一名秘书的时候,首先就以“约法三章”作为自己的准则,从而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和信任。除此之外,她本身的性格中也有许多优点。
图|毛主席与张玉凤
她首先是一个非常贴心的人。
1970年她来到毛主席身边时,主席已经患病多年,显得有些憔悴了。
1971年初毛主席支气管炎发作,但他不肯好好吃药,照常吸烟,依然自顾自地熬夜,病情越来越重,直至转成了大叶肺炎。这段日子毛主席咳嗽起来特别厉害,甚至卧床都成了问题,只能坐在沙发上小睡一会儿。
张玉凤在这个阶段作为生活秘书十分贴心地照顾毛主席。她其实没有学过护理,但愿意从零开始认认真真学、认认真真做。
就在这样精心的照顾中,毛主席的身体有所好转,对待这个小姑娘的态度也越来越温和。
图|毛主席与孟锦云
张玉凤也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
1975年夏天,已经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四个月的护士孟锦云突然遭到了主席的冷遇。
原本毛主席对待身边人是非常温和的,有时也会和大家说说笑笑,但就突然有一段时间不愿意和孟锦云说话。
张玉凤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对孟锦云的询问,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原来,小孟护士进房间的时候脚步很轻,主席常常听不到,有的时候就会被吓一跳。
张玉凤由此叮嘱小孟,以后进到主席卧室之前要先弄出一点动静来。
图|毛主席老照片
张玉凤年轻的时候还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让毛主席给她下了一个“张飞后人”的评语。
年轻气盛时候的小姑娘嗓门很大,脾气也不小。孟锦云回忆,张玉凤当时甚至敢和毛主席大小声,两人偶尔还会吵架。
一次有客人上门拜访,张玉凤的态度不是很好,事后被毛主席批评了。结果这个脾气很不小的姑娘转头就收拾行李回了家,最后还是毛主席又派人将她接了回来。
还有一次,张玉凤是真的和毛主席吵了起来。主席大喊了一声:“你给我滚!”
张玉凤居然还了一句:“谁不让我走谁是狗!”
图|毛主席与张玉凤
当然,张玉凤后来并没有离开毛主席的身边。
毛主席还把这次吵架记了下来,和其他人“告状”。他对张玉凤的评价其实还是很高的,说她:“办事认真,工作尽职。”
张玉凤在主席身边待了三四年,就获得了毛主席充分的信任。毛主席最后几年里,她的卧室只有两个人能够随便出入,一个是护士孟锦云,一个是张玉凤。
当时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事情想要见主席,都需要经过张玉凤的通报;毛主席的餐饮也都要经过张玉凤的手。
可以说,由于张玉凤自己的聪明能干、坦率真诚,她在主席心中有了如同家人一样的地位。
图|芦荻
就连当年毛主席做白内障手术,也是在她的劝说之下。
毛主席很早的时候就患了老年性白内障,而且两只眼睛都不同程度地开始看不清。医生的说法是只有等到白内障长成熟了才可以动手术,所以有一段时间毛主席处于失明状态中。
这段时间主席想要看书,就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芦荻和张玉凤两人按照“分工”读给他听——张玉凤读现代文和文献,芦荻负责文言文等古文书籍。
1975年7月的一天,天气很好,毛主席那天也难得睡了一个好觉,睡了足足六个小时。当天下午四点左右毛主席午睡醒来,张玉凤就问道:“您今天休息得怎么样?”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她说道:“那我们今天就把动白内障手术的事情办了吧!”
图|毛主席与工作人员合影(左三为张玉凤)
此前主席一直不太喜欢做手术,也是在医生和张玉凤等人多次劝说之后才同意了。同意之后自然就不能反悔。
所谓“择日不如撞日”,主席难得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不错,不如就在这一天做手术。
于是主刀医生为毛主席量了血压、听了心脏、测了脉搏,确定一切正常之后,就在毛主席居所的一间休息厅里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并做了手术。
手术之前,张玉凤担心地问唐由之大夫有多大的把握,唐大夫说有百分之九十五点多。白内障手术其实不算是什么大手术,只不过是为毛主席做手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大家心中都十分紧张。
有一个小护士给毛主席打针时手直发抖,打了好几次都没有打进去。后来还是毛主席温柔地跟她聊天,才缓解了她的紧张情绪。
图|昆曲演员蔡瑶诜剧照
毛主席自己内心也是很紧张的。
据张玉凤回忆,当时他让自己放了一段昆曲演员蔡瑶诜唱的《满江红》,在昆曲的节拍中走上了手术台。
第一针麻药过后,主席表示还有感觉,医生又补了一针之后才彻底失去了感觉,张玉凤直到这时才关掉了录放机。
手术总时长其实只有15分钟,真正做手术的时间只有8分钟,毛主席的左眼终于能够重新看到了,他也十分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总是有人说,毛主席晚年“老糊涂”了,这一点张玉凤尤其不同意。作为每日都陪伴在毛主席身边的人,主席的精神状态有多好她最清楚不过。
图|1972年,基辛格访华
早在1972年基辛格访华的时候,毛主席就问他:“我给你们送一批人去学习,让你们来培养,过几年我们再收回来,你们敢不敢要?”
当时在座的中方人员都很震惊,基辛格也很震惊。但这足见当时毛主席就意识到了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在浮夸盛行的时代,每亩地的亩产量能够被吹到上亿斤的时候,毛主席也是不信的。
张玉凤回忆,当时毛主席出差每路过一地都会和当地的群众交谈,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
在这样不太可能的数字被报上来之后,毛主席就经常派警卫员回老家调研,回来交一份报告,看看是不是在夸大其词。
图|南北朝诗人庾信所作《枯树赋》
另一件令张玉凤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发生在1976年中。
当年6月1日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因为心肌梗塞不省人事,好在最后抢救过来了。在醒过来之后,毛主席要求张玉凤把《枯树赋》找来给他看。看了一遍之后,他对张玉凤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结果毛主席就真的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这样的一个老人,头脑哪里糊涂呢?
张玉凤还记得,每一次量血压的时候,主席都能很快算出高压与低压之间的差距;重病期间,女儿李敏曾经陪伴在他身边,他有一次拉着女儿算她的出生日期,还算出来了她当时的年龄。
即便在弥留之际,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来看他的时候,毛主席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所以张玉凤始终站出来驳斥毛主席晚年糊涂的说法。
图|毛主席正在看书
毛主席之所以能在晚年清楚地背出《枯树赋》,能准确地算数和认人,与他一直在坚持读书,坚持每天看报有关。
我们常说脑子不用就会生锈,毛主席从来不会让脑子生锈。偏偏这一点在重视他健康的张玉凤眼里,有时还让她很是头疼。
毛主席爱读书的好习惯是早年就养成的,此后多年一直也改不掉了,就算是目不能视的时候也要坚持让别人给他读书。
在做完白内障手术,他的左眼又恢复了视力之后,他不顾医生叮嘱的“每天只能看十五分钟的书”,只坚持了几天之后就又开始夜以继日地读书、看报、批阅文件了。
张玉凤对此是很担心的,因为毛主席的白内障不是被切除了,而是被暂时压到了白眼球下面。
图|毛主席正在看报
她曾经就此询问过唐医生,唐医生说切除的手术比较复杂,高龄的老年人做起来尤其不适宜,压到白眼球下面也可以保证七八年的视力。
但毛主席看书看报的时间太长,无疑会大大缩短这个时间。但这也是她唯一一件一直劝不动毛主席的事情。
张玉凤有时会说,看书、学习就是毛主席最大的养生之道。
毛主席曾经和自己的保健医生讨论过看书是否有利于健康的问题,当时保健医生就含蓄地对他说:“一张一弛的道理您比我懂。您整天这么看书不休息,太疲劳,违背辩证法嘛。”
毛主席听完之后哈哈大笑说:“你比我还懂辩证法?好大的口气!”
图|毛主席正在看书
保健医生还是坚持着自己的观点,说长时间进行同一种劳动是最容易疲劳的。
毛主席却说:“你对事物的了解是有局限的。”他认为自己并没有长时间进行同一种劳动。
用毛主席自己的话说,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这也是一种休息,不一定非要去看电影、下棋。
当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毛主席的案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公事,他用《三国演义》连环画册作为休息的方式,这就是毛主席独特的“养生”之法了。
这种“养生”的方式令人敬佩,但是也并不利于他的身体健康。
图|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老照片
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工作的人睡眠往往会出现问题,毛主席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睡眠时间比较短,到了晚年的时候就更睡不着。
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张玉凤尤其有体会,毛主席经常在吃过安眠药之后还久久不能入眠,适当加大安眠药的剂量也无济于事。所以到了晚年的时候,毛主席有时还会一晚上睡不着觉。
而这无法入睡的夜晚,肯定是要用来看书打发的。
张玉凤回忆,毛主席晚年的时候身上的病痛很多,心脏病、支气管炎、腿浮肿等等都影响着他的健康。
他慢慢开始不是伏在案上看书,而是躺在床上,靠在一个比较高的枕头上。因为不喜欢戴眼镜,他常年拿着一个放大镜看,但这样是很累的。
图|1971年,毛泽东在南京东郊宾馆食堂点餐
在医生的建议下,张玉凤等工作人员为毛主席做了三副眼镜。
一副只有左侧的镜腿,一副只有右侧的,还有一副是正常的。根据毛主席在床上看书时候的躺姿不同换上不同的眼镜,这样可以不用举着放大镜那么累。久而久之毛主席也接受了。
常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都知道,毛主席有“两难”,一是“睡觉难”,二是“吃饭难”。
越到晚年的时候,毛主席胃口就越不好。
主席的正餐一般是四菜一汤,他自己从来不要求吃什么,而且拒绝了多次加菜的请求,因为“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呢”。
到了1974年末之后,毛主席吞咽越来越难,每一次吃饭基本都是张玉凤喂下去的。
张玉凤也是最知道毛主席喜欢吃什么的人。然而到了最后,即便是张玉凤喂,毛主席也吃不了多少了。
图|毛主席与张玉凤(右二)等人的合影
从专列工作人员,到生活秘书,再到机要秘书,张玉凤渐渐走近了毛主席身边,也成为了他身边最重要的人之一,如同亲人一样。
在毛主席暮年,他见自己的妻子、儿女的时间都没有见张玉凤的时间长。她虽然脾气不太好,却一直小心谨慎,从不越出“约法三章”,也正是因此得到了毛主席的全心信任。
在成为机要秘书之后,张玉凤几乎可以查看全国各地递给毛主席的所有文件,但她一直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以此炫耀。
毛主席深深觉得这个女孩子的品性是可以信赖的,于是将自己的保险柜钥匙都交给了她保管。
毛主席的保险柜里最珍贵的绝不是钱,而是各种中央绝密文件,可以说维系着整个中国的国家命运。
毛主席逝世后,张玉凤在追悼会上哭成了一个泪人。
图|张玉凤与毛主席遗体告别
或许在两人心中彼此都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家人。对于张玉凤来说,毛主席不仅是父亲一样的存在,更是自己学习的楷模。
她在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时,经常会用“毛主席曾经说……”作为开头,毛主席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相当崇高,每次妈妈这么说,两个女儿都会特别听话。
毛主席临别之前,曾经对张玉凤说,希望她每年都来自己的墓前看看自己,张玉凤从未有一年食言。
她每一年都会到毛主席纪念馆去看望他,会给自己的孩子讲述毛主席的故事,同时也非常积极地参加悼念毛主席的活动等,希望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毛主席。
图|张玉凤参加第四届全国毛泽东纪念馆联谊会学术研讨会
2007年底的时候,她主编的一套24卷,总共有超过5000万字的《毛泽东藏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了。
毛主席一生的藏书其实难以用这24卷概括,据毛主席的“管家”回忆,毛主席的大部分工资都用来买书了,在当时那个年代,主席买书花了大概8000元左右。
张玉凤从毛主席收藏的1万多种、总计超过10万册的书中筛选出了100多种,编成了此书。
在《毛泽东藏书》出版之后,张玉凤长出一口气,她说觉得自己了却了一桩心愿。
在2008年的时候,她来到西安进行了一次签名售书,这一次是为韶山的毛主席纪念馆筹一笔钱。虽然张玉凤可以凭借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赚很多钱,但她始终谨守自己该守住的秘密,从不以此赚取昧心钱。
图|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在毛主席去世后,她回归到了平凡的铁道部的工作中。不爱钱这一点,其实她也是深受毛主席影响。
曾经有人炒作称,毛主席一生的稿费有上亿元,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毛主席身边的人都证实毛主席的稿费有百万元左右。
这些稿费并不放在毛主席身边随便他用,而是放在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里,毛主席去世后这些钱全部都被留给了国家和人民。
毛主席经常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志,但并不喜欢伸手要钱的人,在这一点上他的夫人多次触犯他的底线,所以后来毛主席并不愿意见她。
毛主席不爱钱这一点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他在将自己的工资从一级降到三级后,就再也没有调回来,而且从来没有领取过任何补贴。
图|燕窝图
如果出差的时候有人请主席吃了饭,过后他一定要补上。
当时每年金日成主席都会给毛主席送几十到上百箱的水果,主席全部送给中央各位领导人;1964年政府出面保护印尼侨胞之后,这些人送来了重达三十多公斤的燕窝,主席也全部拿到了人民大会堂招待友人。
直到十多年后他身体实在不好的时候,身边的工作人员才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了这些燕窝中剩下的7两给毛主席补身体。
在毛主席身边生活了6年,主席的许多品格张玉凤都耳濡目染。
其中不爱钱这一条她始终牢记,主席也曾经亲自教育过她不要为钱活着。
图|张玉凤
当年主席经常要求自己的子女“普通化”,回到基层去工作,张玉凤也记住了这一点。
所以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曾经是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而耍过任何架子,要求过任何特殊待遇。
晚年的张玉凤特别关注“红色纪念馆”的建设情况。她曾经在观看毛主席在武汉的图片展时,指出了某一张照片标注的拍摄时间错误的问题。
2009年在武汉参观红色纪念馆的时候,她看到当时非常先进的触摸屏等时也十分感慨。
她表示用这些先进的科技是很好的,还要将革命经历拍成年轻人喜欢的电视剧,让他们愿意了解革命历史。
图|张玉凤
当年青春活力的张玉凤,如今已经是77岁的老人,这些年她越来越低调,除了整理毛主席文稿、参加毛主席追悼会等活动以外几乎不露面,更少接受采访,过着自己平静的小日子。
这种低调、不居功,不知是否也是受到了毛主席的影响。
在她刚刚成年不久的时候,就遇到了全中国最好的导师之一。这是她的幸运,却也是她凭着自己的努力争取而来的。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