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初中男孩,在线上跟我倾诉:
“其实,我知道父母说的都是为我好。但是,当我心情郁闷向他们诉说困难的时候,立即就给我一碗毫无营养的心灵鸡汤,还自认为是鼓励我。”
我深以为然,并接着问他是怎么回答的,他说简单回应父母一声“嗯”后,就沉默不语了。
▊失去真实的鼓励
我经常跟许多父母讨论,如何通过平等沟通来修复日益疏离的亲子关系。
在父母鼓励孩子方面,我发现一些看似正确、实则无效的教养误区。比如:
“你尽力就好,不要为一次的考试失败自责”
“你喜欢就去做,不要害怕事情会弄砸,我们永远支持你”
“你能开心生活就好,不要为现在没有上学而苦恼,我们不会怪你”
以上这些鼓励孩子的言语,你是不是觉得听起来好温暖,好有爱?
可能,你还会认为有了这样的鼓励,孩子心中的阴霾会有所减轻,并能深深地感觉到父母亲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阅读过这篇文章,我想你肯定会认为这是“鼓励式教育”的样板典范。
毕竟,我们见到身边的同龄人对孩子的言语,更多是指责、抱怨或给脸色之类的“打压式教育”。
比如,类似以下的言语:
“你活该考不好,谁叫天天玩手机”
“你有没有长脑子啊,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
“我怎么这么倒霉,生了你这个不知上进的儿子”
的确,孩子会被父母“打压式教育”中的言语贬低、否定、质疑而逐渐失去自信与活力。
但是,父母有意识选择“鼓励式教育”,对孩子来说只会徒增烦恼与无奈感,他很有可能就变成了“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
那么,孩子的烦恼与无奈又是从何而来?难道跟父母对他的鼓励相关吗?
先别急,我再说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曾经遇到一位单亲妈妈,她有个习惯,每逢孩子新学期开学之际,就会写一封信来传递自己对孩子成长的祝福。
妈妈每次写信都会反复斟酌用词,并亲手配上精心描绘的插画。孩子每次收到信后,都是机械式重复地回复“谢谢妈妈”,然后就没了下文。
这里,你肯定会好奇这位妈妈信中究竟写的是什么?我也有同样的好奇心,某次特意询问这位妈妈。
这位妈妈说,除了生活方面的叮咛嘱咐外,更多希望他不要总“想着成为第一”,尽力就好,长大后能够成为自己,幸福地生活。
我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她真是一个温柔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妈妈。
但是,类似“尽力就好”、“长大后能够成为自己”、“幸福地生活”这样的词语,我认为这不是对孩子真正的支持。
这位妈妈也许没有察觉到自己对孩子提出了要求。而且,这一个个希望其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重大课题,真的是非常沉重的要求。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妈妈的希望就是某种必须做到的要求,并不是妈妈自认为的关怀——
- 请不要松懈,要竭尽全力
- 请成为大人
- 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 要过得幸福
自然,孩子就会对妈妈书信中的“鼓励”郁闷难受,会认为妈妈这番话好虚伪、好有压力,一点真情实意的关心都没有。
但孩子又无法理性健康地表达出来,只能用沉默或简短机械式重复语句应对。
▊鼓励变成了压力
同理,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你喜欢就去做”、“你能开心生活就好”之类的“鼓励式教育”语言,也成为了对孩子的要求。
如果,父母真心认为孩子“你能开心生活就好”,那就什么都不需要对孩子多说。
“你能开心生活就好”这句话就隐藏了“为了我,你一定要开心地生活”、“一定要幸福地生活”等要求,对孩子来说只是徒增烦恼。
其实,我们谁都知道,人越长大越难开心地生活,越难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大人在岁月蹉跎中已经学会了克制、忍耐或妥协,才能依靠理性去对待各种问题。
但是,孩子的理性思维体系建构尚需一段时间,接下来要去独自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他不可避免地会不断碰壁与挫败。
因此,孩子如果想要实现自由地生活、幸福地生活、有个性地生活,当下越陷入思考越会觉得无能为力。
我们可以看到,性格越是较真的孩子越会认真思考父母的要求,越容易陷入这种困境。
我们很多时候正是过多的“鼓励式教育”让孩子陷入迷惘踌躇当中。
因为,鼓励背后不正是无意识中指示了孩子只能选择某种生活方式吗?
“开心地生活”、“自由地生活”、“幸福地生活”,其实哪一个都不简单。
只有大人才知道即使是哪怕有朝一日能做到,那其中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妥协。
但是,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是无法理解这些的。即便告诉孩子要“开心地生活”,孩子也无法想象出来那是一个怎样的生活情景。
你也许会说,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奋斗经验给孩子,让他从中受到鼓舞啊!这是很多父母亲喜欢用的招数。
可是,父母的人生无法替代孩子的人生,如果孩子尚未有机会去体验属于自己的苦难时,父母便将大肆渲染自己当年的如何努力勤奋、如何拼搏奋斗。
哪怕你不讲自己的,改用某位名人奋斗案例去鼓励孩子,父母传达给孩子的高浓度人生痛苦,会使他内心滋生出大量对困难的恐惧。
孩子心中就只会产生一个想法——“爸爸妈妈可以克服学习困难,而我根本不行”。
这种自我贬低和压抑,可能会成为孩子唯一的自我认知。
于是,真正的困难尚未来临,孩子便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他通过提前自我挫败解救了过度恐惧、卑微和弱小的自我。
因为,失败比争取成功更容易、更轻松、更自由,人类害怕成功远甚于恐惧失败。
这里,我希望你能再次意识到,父母亲认为好的就不断鼓励孩子去做,这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向孩子提出各种要求。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避不开失败、错误及踌躇不前,你有时候会为此很头疼,但在我看来,这些也都是教养孩子的乐趣。
▊最后的话
很多父母都懂“人无完人”这个道理,他们自己身上的缺点不觉得是缺点,或者说能容忍自己缺点的存在,会安慰自己说:
“哎,我这毛病看来是改不了了。”
可是,现实中却不接受孩子成长中,身上一定会有缺点这个客观事实。
于是,父母很喜欢用各种“鼓励”、“希望”去要求自己的孩子改正缺点,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就会失去真实。
可是,当事物被赋予太多意义时,无意义或反意义才有用。
当孩子恐惧到无法往前行时,请你不要对他说赶快振作,更不要表演“鼓励式教育”给孩子看,尤其不要大谈自己如何战胜困难的奋斗史。
最好,是在孩子难受伤心、孤独无助的时候,你走过去轻轻拍拍孩子后,拉着他的手平静地说:
“你现在这样就很好,让我们一起去外面吃顿你喜欢的大餐,好吗?”
哪怕事后孩子又陷入竭斯底里的痛苦之中,你依旧轻松而安静地陪伴着他。这才是真实地鼓励孩子。
就像我们从小会背的那句鲁迅名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长大了,才知道下半句应该这样接:废话,不敢面对难道等死吗?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亲子沟通教练,父母心灵成长顾问,1对1教练式指导叛逆厌学的孩子父母,在亲子教育与心灵成长领域,发现问题的真相,厘清教养的认知偏差,掌握适合自己的教养方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