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老建筑、“奇葩”建筑情有独钟。曾经去香港转机的时候,尽管时间有限,我仍然转了几部地铁,去鲗鱼涌拍摄了香港的怪兽大厦。站在钢筋水泥森林的包围中,至今让人记得那种拥挤压抑的感觉,以及四周堆放的垃圾发出的阵阵异味。
无独有偶,在网上得知了上海也有一座类似的“怪兽大厦”——浦西公寓,遂将它加进了拍摄计划中。
百年前“公寓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浦西公寓,地图上显示在乍浦路塘沽路的路口,蟠龙街26号。在“优秀历史建筑”铭牌上显示门牌号为蟠龙街26号,乍浦路199-215号,塘沽路411—429号。它在十字路口与小浦西公寓相对而立,两幢公寓都建于1931年,风格相似,是姐妹楼。比起小浦西公寓,浦西公寓的体量更大、房间更多。但是比较套内面积和结构的话,小浦西公寓更胜一筹。
有数据显示,1910-1927年,上海人口翻了一倍,达到260万。人口激增,使得土地价格飞涨,于是“漂洋过海”而来的多层公寓理念在上海受到了欢迎。多层公寓在上海遍地开花后,其高度和设计两方面都经历了几轮演变,风格也从早期的折衷主义、西洋风格的建筑外观、江南传统住宅的天井;过渡到后面的现代派风格,并在上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上海公寓独特的水磨石和马赛克公寓建筑美学。
苏州河畔的“红鬃烈马”
浦西公寓,原名披亚斯公寓(Pearce Apartments ),解放后改今名;为上海近代公寓中的代表性公寓之一,已有90岁高龄。钢筋水泥建筑,清水红砖外墙,为现代派风格特征的折衷主义集合公寓,也是公寓风格过渡时期的产物。立面构图规整,纵向三段式构图;底部入口、水平腰线及阳台的栏杆和牛腿装饰为古典式装饰;面向街角一端收成圆弧状,优美简洁。与一旁的蟠龙街公寓相比,更具现代实用价值。
上海作家王周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样形容浦西公寓:红棕色外墙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金光,公寓像一匹红鬃毛的烈马,傲然挺立在苏州河畔……
魔都版“怪兽大厦”
想要进入浦西公寓内部,要从乍浦路上的“蟠龙街浦西小区”大门进入,找到写有浦西公寓的老式门头,穿过狭窄的楼道,来到豁然开朗的天井。之前《我的前半生》剧中在乍浦路取了大量镜头,包括女一女二吃饭谈心的锡缘小笼馆,以及唐晶拖着行李箱离开的镜头,正是在浦西公寓门口的这处楼道拍摄。
进入公寓内部后,四周楼房呈“口”字型合围,抬头仰望便有香港怪兽大厦那种坐井观天的感觉,不过浦西公寓比怪兽大厦干净许多,也精致许多。上海有类似形制的还有杨浦的隆昌公寓,不过隆昌公寓的“口子”开得比较大,拍不出那么有视觉冲击的照片。
曾经的高档公寓,如今依旧价值不菲
浦西公寓原来高七层,1977年加盖两层,现为9层。每层楼都有长廊式过道,还有老式电梯5部、楼梯四座,供居民们上下走动。当时的浦西公寓在上海非常高档,入住这幢楼的人除了外侨,还有一些华人企业家;解放后,浦西公寓也成了干部、知识分子的居住地。
后来,随着浦西公寓的年代越来越久,楼内的设施也越来越陈旧,原来那些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住户纷纷搬走,如今留下来的多为租客与老人。中午之前来到浦西公寓时,发现珍贵的阳光只能照到天井的一个角,成了居民们晾晒的集中地,很有生活气息。公寓内部的贴砖、楼梯、扶手等都是90年前的原物,老旧的外表下难掩过去的气派。
不过如今住在这里的人员比较杂,许多公共走道边也堆放着杂物,楼道阴暗潮湿,居住环境堪忧。而上网查了一下,这里的均价仍然达到了6万一平,可能是周边地段比较便利的关系。浦西公寓在上海虽然没有武康大楼那么有名,也没有像香港的怪兽大厦那样成为网红拍照地,但依然是上海的“百年一寓”,成了都市人“扣街问巷”的小众去处。
地址:蟠龙街26号(乍浦路塘沽路路口)
交通:公交21/167/220路 四川北路武昌路站/52路 塘沽路乍浦路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