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插图:喵喵夏,讲述:小秦,女
01
大家好,我小念。
去年我写了一篇故事:《老公要去当和尚,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讲述了一对在大连开饭店的夫妻小秦和张伟。
今年在做故事人物回访的时候,我再一次被他们的互助与突围,相爱与相守打动。
以下是小秦的讲述。
02
这一年,我和张伟带着四个员工全年007。
疫情改变生活,这一点,我们干餐饮的最有体会。
2021年,大连一共经历了三次疫情。
不说远的,身边开饭店的朋友,十个里有五个关了店,他们都说:“钱不好赚,不赔钱就是赚钱。”
疫情时代,是餐饮人的冬天,但我和张伟还是决定坚持下去,因为这些年,我们一直做这个行业,也不会干别的。
另一方面,四个员工跟了我们这么多年,小饭店不光是我和张伟谋生的饭碗,我们都是一个锅里求生存的人。
03
今年的生意的确比往年差了许多。
从前一到饭点忙得脚不沾地,而今年多少有点望眼欲穿的意思。
几经商量,我和张伟决定开通外卖。
以前没有外卖,是因为根本忙不过来,而且认真核算过,刨除平台扣点后,几乎不挣钱。
但现在不得不开了,好多老顾客有这样的需求,我们也想多一条腿走路。
真正开通外卖后,有一段时间我们是后悔的。
因为每天订单不多,可是营业时间却明显拉长了。
从前晚上9点半就能下班,但现在,10点,甚至夜里11点还有点单的。
张伟每天凌晨四点半起来去上菜,晚上要忙到将近12点。
钱没赚到,人熬得两个眼圈乌黑,我让他把外卖关掉,他也在犹豫。
正在我们痛下决心不做外卖时,隔壁超市的王大哥带着老婆孩子来吃饭。
三个人,点了8个菜,而且全是贵的。
张伟问他:“大哥,这是发财了,来照顾我生意的吧?”
结果,王哥的话差点没把我俩给说哭。
他说:“我看啦,这条街的商铺关了开,开了关,就剩咱俩是老坐地户了。说实话,晚上一看你家饭店灯亮着,我就觉得自己还能坚持下去。所以,高低得来支持一下你的生意,咱们可是一条街上的难兄难弟。”
就因为王哥的这句话,张伟决定外卖继续开着。
生意人,比任何人都懂得抱团取暖、彼此支撑的意义。
04
打那以后,我每天朝八晚五,张伟每天早晨四点半起来上货,然后六点到家补觉到八点半,再到店里,平均每天都要到夜里十一点半才打烊。
张伟说:“今年这种情况,不赔钱的生意就是好生意,每天开到12点,就算是白忙活,但至少让走过路过的人觉得咱还活得不错,就当吃点苦给自己打广告了。”
也因为王哥来我家吃饭这件事,我和张伟本来是在小区附近一家理发店剪头烫发的,但随后都改在跟我们饭店一条街上的那家。
尽管消费得不多,但我们真心希望它能够一直撑下去,让我们这条街没有关门的店铺。
包括家里日常用品,我都会去王哥家超市买。
谁家也不指望我这点消费额,可是,大家一起建立商业信心,对我们这些小家小户的小业主,还是挺重要的。
05
这一年,除了生意上的艰难,其实最困扰我和张伟的,是亲子关系。
我和张伟在吃足生活的苦后,特别希望儿子不要走我们的老路。
这一年,儿子读初二了,成绩平平。
为此,我们没少跟他发生不愉快。
说真的,白天在饭店忙活一天,以前是倒头就睡,但现在,一想到儿子的成绩,频频失眠,心就跟掉进无底洞一样。
线上家长会时,老师表扬这个孩子认真听讲,那个孩子品学兼优,但提到儿子时,只会说他品质好,劳动好。
班级的分担区,从来不用老师提醒,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
老师要求教室每天酒精消毒,他天天第一个到教室,把角角落落都消杀一遍……
家长会后,我单独跟班主任老师通电话,我很坦诚地告诉老师我的焦虑:“我和他爸爸就是开小饭店的,没读多少书,日子过得真是靠天吃饭。所以,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好好读书,不至于将来像我们这么艰难。”
06
那天,老师跟我通了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
她跟我讲了很多儿子在校的情况。
比如两年如一日地对教室进行消毒。
比如班里有个男孩带刀来上学,最后在儿子的劝说下,那孩子主动把管制刀具交给老师,并承认了错误。
比如老师外出教研活动一天,可以把班级放心交给他……
老师说:“可惜现在大家都是拿成绩论英雄,但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孩子们的观察,张子豪(儿子大名)一定是班级综合分数最高的孩子,有责任感,共情能力强。我敢这么保证,以后无论是谁嫁给他,都会特别幸福。而且,不管以后社会怎么变化,品行好,值得托付的人都是抢手资源。所以,子豪妈妈,你千万别焦虑,也别拿成绩打压孩子。人生那么长,咱们把目光放远一点,也得学着用局外人的目光,去欣赏自己的孩子……”
老师的话,对我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提醒,也是最大的治愈。
我和张伟不怕苦不怕累,但我们最怕日子没盼头,怕孩子不出息。
甚至可以说,儿子是我俩最大的一块心病。
可是,老师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告诉我们,别拿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后,我们也能比较公正客观地去看待自己孩子了,和他的相处也变得和谐融洽许多。
07
事实上,儿子是一个地道的暖男。
我每天下班回家给他做饭时,他都会跑来给我做帮手。
有好几次,他放学到家比我早,居然拿着手机跟人学做菜,烧出了两菜一汤。
可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不是他居然学会了做饭,而是指责他:“你作业做完了吗?又得拖到半夜。”
每天晚上爸爸回来时,他都没睡,一定会走出房间,给爸爸拿拖鞋或者给他倒杯水。
跟我一样,张伟的反应也是:“水我会自己倒,你赶紧回屋睡觉去。”
周六周日,他时常跑到店里帮忙,赖皮赖脸地让爸爸教他做菜。
但每一次,我们都以发火的方式,把他撵走,让他回家好好学习。
现在想想,我们真的是忙于生活,却忘记了生活。
儿子虽然天天跟我们在一起,但每天其实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加在一起还不到两小时,跟爸爸相处的时间就更短了。
认真想想,这样一家三口相守的时光,还能有多少呢?
总有一天,他要像我们一样为生计奔波。
那么,为什么不在这有限的时光里,尽可能地彼此陪伴呢。
08
打那之后,每天回到家里,我会允许儿子跟我一起摘菜做饭。
也会把饭店经营的情况说给他听,遇到了什么样的人,什么事,怎么处理的。
我没法给他讲什么高深道理,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真实的人生讲给他听,也算是一种学习吧。
偶尔,他作业写完得早,我就放他去接爸爸下班。
坐公交车去,爷俩骑着电动车回来,一路上可以说很多话。
有一天,张伟回来跟我说,儿子今天去接他时,给饭店来了一场大扫除,连餐凳腿都拿去污粉认真地擦过。
本来那天张伟等了一晚上,就接了三单外卖,心里很沮丧。
可是,看到儿子跪在地上,拿钢丝球擦污渍的样子,他比爆单开心一万倍。
他眼睛用力看着天花板,有点小哽咽地跟我说:“我当时就在那儿想,就算哪天我不在了,以儿子的踏实能干也能把这个家撑起来。”
张伟的话,把我也惹哭了。
我们自己也没想到,人到中年的安全感,不是来自金钱,而是来自孩子。
那会儿,儿子已经睡了,否则,真想抱抱他,跟他说声谢谢。
09
说真的,自从对儿子的分数佛系之后,我和张伟对生意也变得随缘了。
以前,要是哪天客少,连成本都没赚出来,我俩都会暗自上火。
而张伟上火最明显,如果连续两天营业额不达标,他嘴唇周围就会起一圈小火泡。
但现在,我们也习惯了,且慢慢发现,没有一直红火的买卖。
今天赔点,明天赚点,总体平均下来,还是略有盈余。
而且,我俩通过降低对孩子的实际期待,也学会了降低对饭店收入的期待。
说好了,疫情这两年,挺住就是一切。
只要能让四个员工加我俩的工资有保障,让我们五个家庭月月有收入,就是好样的。
10
坚持不一定胜利,但放弃肯定失败,这话说得太对了。
张伟天天坚持一个人晚上开外卖档,坚持了大半年。
放一般人,每晚也就七八个订单,却要熬到半夜,早就放弃了。
但他觉得既然开始了,就不能轻易结束,不然会让顾客觉得这家店做事没长性。
就这样坚持了大半年,居然坚持来一个大订单。
隔壁街新开了一家酒吧,老板注意到我家订单惨淡,却天天开到十一点。
有天晚上,他半夜肚子饿,就跑到我家点了两个菜,坐在店里跟张伟聊天。
无意间就说起晚上订单没钱赚,但还坚持这件事。
张伟说:“订单是不多,也不够工夫钱,但天天开到十一二点,灯一直亮着,就会让走过路过的人觉得这家饭店生意不错,相当于免费给自己打广告了。”
没想到,就因为这番对话,还真赢得了生意。
几天后,酒吧老板来找我们,问我们愿不愿意晚上给他们酒吧供应水果。
这白送上门的生意,怎么可能不做。
于是,酒吧开业后,我们白天做堂食,晚上便做水果捞。
刚开始,一晚上可以做个十几单。
后来,酒吧生意越来越火,一晚上可以做到五六十单。
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于是,就给四个员工排了班,每天晚上和张伟一起做外卖。
而水果捞的收入,我们用日结的方式发到他们手上,就当是做了兼职,赚了份外快。
甭提他们每天都能听到“您的支付宝到账”那个银子的哗啦声,有多开心了。
11
今年店里还有一件喜事,员工小周结婚了。
这个小姑娘是从农村老家来的,话少但眼里特别有活。
她爱人也是老家出来做装修的,两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大连开发区买了套二居室。
他们在大连没什么亲戚,也舍不得花钱搞什么婚宴。
于是,我和张伟决定歇业一天,在自家店给他们搞一个结婚仪式。
按照大连本地的风俗,结婚这天新娘子是要从娘家出发的。
小周娘家不在本地,我就让她在我家搞的结婚仪式。
张伟呢,临时客串了一把司仪,在饭店给他俩主持了一把结婚典礼。
轮到新娘发言时,向来不爱说话的小周那天说得特别感人:“我和小葛不求大福大贵,打我进城打工的第一天起,就希望像秦姐和张哥这样,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相亲相爱一辈子。”
真没想到,这辈子,一不小心还做了一回榜样,真骄傲。
重要的是,看着小周赤手空拳,从无到有的奋斗成今天的样子,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也再次坚信:有爱、爱拼就是赢。
12
2021年11月7日,大连再次暴发疫情,而这一次,我们离疫情最近。
因为儿子所在学校的小学部有家长确诊,因此全校师生及家属或居家,或集中隔离。
我们的饭店就这样被迫闭店,一家三口被拉到酒店隔离。
这突如其来的停摆,焦虑的是我和张伟。
每天盼着可以睡到自然醒的人,隔离前三天却夜夜失眠,坐卧不安。
心疼饭店冰箱里那些食材,焦虑隔离期间没收入,也担心儿子耽误学习……
最可怕的是,在这种压力下,张伟在隔离第四天开始头痛,发烧。
当时,我和儿子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根本没往新冠上想。
可是,张伟却给自己“确诊”了,在向网格员报告自己的症状之前,他先跟我和儿子交代“后事”,告诉我,如果他有事,要想着他买过的那份商业保险,受益人是我。
还叮嘱儿子要照顾好妈妈,做家里的顶梁柱。
我和儿子本来很乐观,但被他这样一说,顿时就紧张了。
尤其是我,一听他这么说,整个人都慌了。
要知道,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他不管遇到任何大事,永远只会说两个字:没事。
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冷静的,反而是儿子。
他淡定地跟我们讲解这几天的确诊病例都是轻症,即便是真的感染也没什么可怕的。
然后,他拿着爸爸的手机给网格员打电话,说明了情况,还额外嘱咐人家:“据我判断,我爸就是最近没休息好,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得报备。还有就是,你们也要保护好自己,别给你们添麻烦了。”
儿子放下电话时,张伟摸了摸自己,说:“不能再拿儿子当小孩了,遇事比他爹有条理。你还别说,听儿子跟人家有条有理地打电话,我这头好像没那么疼了呢!”
13
事实证明,张伟确实是紧张焦虑引发的神经性头疼。
虚惊一场后,他却觉得自己捡回了一条命。
乐呵呵地反过来安慰我们:“这是人不休,天让休啊。那就当老天爷给咱们放年假了,咱一家三口,难得来一次宾馆14日游。”
接下来的十天隔离,我们一家三口过得很开心。
儿子上网课时,我和张伟就安静地或看书或追剧。
他课间以及体育课时,我们就跟着他一起运动。
晚上,九点半准时熄灯睡觉,那简直是这辈子过得最健康规律的日子。
14
14天后,谢天谢地,我们解除了隔离,儿子学校也最终没有感染病例。
张伟家都没回,第一时间去了店里,准备第二天开业的事情。
他说:“终于明白人是累不坏的,但有可能会闲疯。”
果然,最忙碌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12月24、25以及跨年夜这几天,我们差点没忙晕。
尤其是跨年夜那天,整条街上,凡是吃饭的地儿,全都满员。
就连以前一晚上30根糖葫芦都卖不完的大爷,那晚也爆单了,一直在给老伴打电话,让她赶紧现做现卖。
说实话,整整两年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多人,这么热闹的景象了。
新年钟声敲响时,张伟从厨房里冲出来,拿着手机对着街景一顿咔嚓。
我问他拍的什么?他说:“一会儿看我朋友圈。”说完,人就闪进了厨房。
两秒钟后,又露了一下头,对我说:“老婆,新年快乐,辛苦啦。”
我以光速,乘人没注意,向他比了个心。
然后,他笑得跟朵老菊花一样,继续去厨房颠勺了。
过了一会儿,我看张伟发了他人生中第一条朋友圈,毫无拍摄技巧的人头攒动的街景,配文如下:愿街头永远像今晚这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他这辈子会的成语不多,但跨年夜,一连用了两个。
可是,我懂他。
他不是在卖弄本来就没有的文采,而是脱口而出的心声:咱老百姓,就图日子平平安安,热热闹闹,自由自在。
而对我们这样开店的小创业者来说,人流就意味着客流、收入、生计、活着。
一年又一年,我们的愿望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15
马上又要春节了,张伟决定今年让我带儿子回老家过年,陪陪爸爸妈妈,他留守看店。
他还是那么财迷,听说很多人今年又得原地过年,而且我们提供水果捞的那家酒吧春节也不歇业,所以,他决定赚点是点。
我心里不舍得,但也知道这些年,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吃苦耐劳、精打细算。
但我也想好了,我是不会留下他一个人单独过年的,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的。
我跟爸妈和弟弟商量好了,今年他们从老家来大连,在我们这里过年。
但我没有告诉张伟,我想给他一个惊喜。
16
这就是我和张伟的2021年,平凡无奇。
日子跟炒菜似的,一把盐,一把糖地过着。
虽然能耐很小,但好在心越来越大,把努力和坚持当成看家的本事,一直皮糙肉厚地向前走,无知无畏地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尤其是经历了疫情的考验,就觉得活着就是中奖,生活万岁。
在这里,也祝小念平台的所有读者平安喜乐,健康有为!
很抱歉,我一腔的祝福,都被肚里墨水太少给耽误了。
但请你们相信,连我这样一个尘埃般的小人物也能活得有滋有味,亲爱的你们,一定要活在当下,狠狠幸福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