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一生众叛亲离,身患重病,去世时年仅42岁,却影响了千万中国人

0
分享至

“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平凡的世界》中这句话影响了无数人,但书中影响无数人的又岂止是这一句话。

路遥用他手中的笔、笔下的字,给自己写下了永恒。

路遥的人生有着太多的悲哀,经历亲人的背叛、遭受重病的打击,让他的心灵遭受了太多了苦难。

贫苦的少年

1949年12月2日,在陕北清涧县石嘴驿镇的一个贫苦人家,一名男婴呱呱落地,他就是路遥,没人能想到他日后的成就。

路遥出生后,他的母亲又先后生了五个男孩和三个女孩,由于家庭条件贫苦,10多口人也只有一条被子,天凉的时候只能依偎在一起取暖。

父亲给孩子取名王卫国,路遥是他之后写作给自己起的笔名。

王卫国这个名字充满着时代色彩,但并没有什么殷切的期望,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所能想到的众多名字之一。

路遥的父亲只有1米5的身高,但却需要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在他7岁的时候,父亲感觉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为了生存下去,他父亲决定把一个孩子给过继出去。

恰好路遥的大伯爷,就是他父亲的哥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孩子,而路遥则成为了那个被“抛弃”的孩子。

大伯家在延安的延川县,距离清涧县足足有上百里。等到天灰亮时,路遥便随着父亲踏上了去往大伯家的路程。

家里也没有那么多的东西给他们当干粮,所以把为数不多的食物吃完后父子两人就只能靠乞讨。

那个年代生活苦,所以孩子成熟的也比较早,路遥虽然年仅七岁,但也隐约明白了自己之后的处境。

路遥心中没有什么前途未卜之类的感叹,只是知道就算自己回家也是继续过挨饿受冻的生活,既然如此,去哪里又能怎么样呢?

他一路上不说话,尽力不让眼泪流出来,默默地走在父亲的后面,就这样一直走到了大伯家里。

父亲不知道孩子其实什么都明白,告诉他只是在大伯家里玩两天。那个年月,拼命干活尚且觉得时间不够,谁有心思去上百里外的亲戚家玩呢?

路遥的父亲离开时,告诉路遥自己要去赶集,让他自己玩一会儿,下午回来接他。

路遥知道父亲是要走了,但也没多说什么,只是一个人在大树后面偷偷地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

大伯家虽然没有孩子,但日子过得一点也没比路遥家里强,路遥来的时候穿着一双破布鞋,大伯就让他这么一直穿着,因为家里确实也没有新鞋。

小学时候的孩子很淘气,总有人把路遥往人堆里拉,让大家看他破了洞的裤子,然后引来所有人的捧腹大笑,路遥也只能默默隐忍。

但这种上学的日子也没持续多久,大伯便让他回家干活。家里太穷了,穷到连一个孩子大的“劳动力”也不能放过。

路遥希望自己能去读书,因为那是他可以改变命运的唯一一条道路。

大伯看孩子比较执拗,只能同意他去上学,但该做的活还是要做,否则就把他从学校揪回来。

小小年纪的他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书,一边在家里奋力做着拦羊、扒草、背粪这样的工作。

那个时代,纵然你拼命去干活,穷人还是一样是吃不饱饭,路遥在后来回忆说他那阵子饿得简直要发疯。

有一次,他站在操场上看到一个干部家的孩子在吃白面馍,当时眼睛就挪不开了,紧紧地盯着。

那个孩子看见后对他说:“想吃吗王卫国,你趴在地上学狗叫,叫一声我给你一块。”

路遥就趴了下去学狗叫,叫一声就用嘴去接一块馍。

丢人吗?也许吧!但谁让生活就是这样这样呢?

当天晚上路遥听小学老师说了一个大新闻:苏联有一个少校叫做“加加林”,他将要在这一天坐飞船去月球,而这艘飞船会飞过陕北的高原。

路遥听完后抬起头看着天空,一动不动,也许是想看到这艘飞船,也许是想看到更为广阔的生活。

这件事给路遥印象很深,因为日后《人生》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叫做“高加林”。

读完小学后,大伯说什么也不让他去上中学,毕竟这是一个很好的劳动力。

但路遥不甘,偷偷跑去考试,等考试结果出来后,竟然发现自己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学校。

这又能怎么样呢?对于大伯一家来说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人都饿死了,还有心思谈光宗耀祖?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对于大伯的各种阻拦,路遥也有自己的想法,一次他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干到一半就把锄头扔在了地里。

回头看了看大伯家所在的方向,又看了看自己家的方向,转身便去了县里,一分钱没有,一份干粮也没带,完全是靠着同学们的接济坚持了下来。

后来路遥和大伯谈判,好说歹说,他大伯终于同意给他一个月25市斤的粮票。

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这点东西哪里够吃。

可他大伯只有一句话:“我这里只有这么点东西,要不你别念书了,回来了起码不会饿死。”

路遥心一横,就算饿死了自己也得读书。

这种经历对于路遥的内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读过他书的人就会发现,路遥笔下的主人公命运都不是很好,他们活着似乎就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不仅是生存方面的问题,还有发展方面的束缚,这些东西都是路遥所切身体会过的。

路遥作品中的每个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令人钦佩的坚毅品格,并且在不断地成长中把这种品格锤炼得越来越完美,这些特点不仅是小说主人公的,也是路遥的。

可能正是路遥拥有的,所以赋予了他们;也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路遥无法做到,所以只能赋予他们。

开始创作

1969年,路遥回到了县城希望继续接受教育,在这段期间里路遥为了生存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还到小学里面教过书。

这期间,路遥还和习近平总书记睡过同一个窑洞,并进行过思想上的交流。

1969年,有一个人对路遥非常重要,他叫做林红,是路遥最喜欢的一个女人。

林红是北京人,在清华附中上过学,在路遥的好友曹谷溪的介绍下,路遥和林红相识并坠入了爱河,这段感情对路遥是刻骨铭心的。

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路遥得到了一个机会,去铜川县当工人。

在那个年代,这份工作是无数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可路遥却把机会让给了林红。

对此曹谷溪问路遥:“你这么做值得吗?不怕她转头就把你丢下?”

路遥的回答是:“为了林红我可以做任何事情,哪怕是死我也心甘情愿。”

可惜路遥并没有机会证明自己对林红的爱,因为在那之后,他身上突然开始长疮,并且没办法下地行走。

而林红成功当上工人后,便和路遥宣布绝交,转头和一个解放军的下级军官生活在了一起。

这件事情深深地伤害了路遥,他没有和任何人说过他有多伤心、有多么难过。

但是在《人生》这本书中,那个叫做刘巧珍的姑娘不就是林红的翻版吗?《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的身上不也仍然有着林红的影子吗?

路遥用笔告诉我们,他和林红之间的感情,真真切切地影响了他一辈子。

没了事业,丢了爱情,路遥的朋友又开始给他介绍新的姑娘,希望可以让他早日摆脱阴影。

新的姑娘叫做林达,在林红和路遥谈恋爱的时候,她还当过中间人。

林达同样来自于清华附中,作为女知青下乡插队,拥有共同话题使他们的相处更加融洽,不能说是多么轰轰烈烈,可也是不少人羡慕的一对。

一次林达回家,她和母亲说自己喜欢路遥并且还在谈恋爱。

林达的母亲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她没说什么不要和农村人谈恋爱之类的话,只是问林达路遥有什么缺点,林达说路遥没任何缺点。

这个世界上哪里有没有缺点的人呢?

林达的母亲告诉她这是因为她还不够了解路遥,为了两个人的未来,林达的母亲让她把感情稍微放一放,林达听了母亲的话。

可这却又一次伤到了路遥的心。虽然他们最终还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可这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呢?

林达作为城市里的知识分子思想上比较开放,同时自尊心也非常强,她并不希望自己只是做一个家庭主妇,而是想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时代女性。

路遥对于林达的想法不知道是支持还是反对,总之他把自己完全地投入到了写作里面,两个要强的人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这样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裂痕。

1972年路遥到延川县的文艺宣传队当创作员,也是在这期间,曹谷溪通过不断沟通让延川县成立了一个“文艺创作组”。

路遥作为组员创作了很多的诗,纵观路遥所有留下来的作品,他的诗歌创作时间主要就是在1970-1972年,而1972年的作品又是最多的。

1973年的时候路遥被推荐上了大学,这可以说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但由于他的身份和当时的历史问题,一些好学校都不要他,最后还是延安大学的中文系冒险接收了路遥。

大学期间路遥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他也有了机会能够与文坛前辈和同龄人进行切磋交流,一直到路遥大学毕业,他加入了《延河》当一名编辑。

但接下来的生活路遥并不满意,因为在1978-1980年的两年时间里,贾平凹、陈忠实(《白鹿原》的作者)等几个陕西作家都获得了全国性的奖项,这让不服输的路遥如何接受。

因此,路遥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创造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部中篇小说,本以为能够受到大量赏识,可谁成想路遥收到的却是大量的退稿。

这部小说写了很多有关十年浩劫的内容,当时不少人都不理解,出版社和杂志也不敢发表,气的路遥一度要把稿子烧掉。

在把小说寄给当时全国最大的文学杂志《当代》后,路遥一边想着失败后烧稿子,一边以不服输的勇气继续开始构思下一步小说的创作,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人生》。

不过路遥烧稿子的想法并没有实现,因为《当代》的杂志主编是秦兆阳,这个人眼光很好,认为《惊心动魄的一幕》这部小说堪称是一部大作。

所以在1980年被发表了,同时小说还获得了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这无疑给了路遥很大的自信,也让他成为了国内的知名作家之一,不过路遥没有自满,而是又一次拿起了笔。

《人生》这部小说,由于路遥最开始的不服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去构思,而后来的自信又让路遥可以更加充分地完善小说的情节和内容。

1981年,路遥返回陕北在甘泉县招待所的一间客房创作,这时候《人生》已经为他准备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他也已经32岁了。

创作的时候路遥整个人就像是魔障了一样,每天工作的时间长达18个小时。

由于太过劳累他甚至分不清白天和晚上,感觉自己整个人的身上都燃起了火焰,火焰中饱含了巨大的创作激情,也千锤百炼出一部不朽的作品。

可路遥的样子也吓坏了当时的所长,因为他痴迷于创作导致生活方面一塌糊涂,连五官都溃烂了。

晚上停笔的时候就去外面转着圈走,所长一度认为他是个精神病要去寻死,还是县委告诉所长路遥只是在创作,别惊动他,但所长还是不时用担心的眼神看着路遥。

一共花了21天的时间,13万字的《人生》在1982年公开发表,这部书没有像前一部那样经历了怀才不遇,而是一经问世就引起轰动。

据说路遥写完的时候整个人的两条腿已经僵硬的无法行走,但他还是先回去把初稿念给了弟弟王天乐,王天乐听完后情不自禁地哭了。

路遥也说:“这本书已经感动了我自己,我相信他也能感动上帝。”

事实证明,上帝真的被感动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给路遥写信请教人生问题;火车的广播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人生》这部小说。

陈忠实读完后说自己一下子从自信变成了自卑,他做梦也没想到这是路遥能写出来的,据说他也正是受此激励,才创作出了《白鹿原》。

巅峰之作

路遥火了,他成为了全国最红的一个作家,名利双收,按理说他可以不用继续写了,别人也不认为路遥能再写出一篇超越《人生》的小说。

可路遥还是动笔了,为了梦想,为了别人的期盼。

路遥的梦想是能写出一本真正的长卷巨作,完成这个本应该是巨人才能完成的梦想。

而别人的期盼则是在陕北应该有几部陕北人自己写出的伟大作品,来给历史、给土地、给人民一个交代。

1985年的秋天,路遥在陈家山煤矿里面和老鼠作伴,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创作。

动笔之前他来到了黄帝陵庙上香,不是求上天保佑他把小说写得多好,也不是写完之后有多火,而是希望上天保佑他能写完这一部小说。

这个时候的路遥,身体其实已经不太行了。

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路遥仍然是每天写十多个小时,但是写完之后的反响却是非常不好。

当时中国文坛受到国外影响喜欢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品,而《平凡的世界》是一本现实主义的书。

很多人都说路遥是江郎才尽,竟然沦落到写这种垃圾小说的地步。

路遥没有辩驳也没办法辩驳,只是在和好友贾平凹交谈的时候说了句:“他妈的,狗日的不懂文学。”

然后去了恩师柳青的墓碑那里嚎啕大哭,发泄完以后,路遥继续动笔,开始写第二部。

这个时候的路遥小说不被人理解,感情生活一度到了分裂的边缘,身体每况愈下,写完第二部《平凡的世界》后他只能跪在地上整理稿子,然后就倒下了。

医生让路遥休息休息,但是路遥怕,怕自己和曹雪芹一样,没写完就去世,所以他重新站了起来继续写作,不仅仅是用笔,还是用他的命。

第三部写完之后,路遥立刻站起身把笔扔了出去,可能是高兴,也可能是解脱,他对着镜子看自己,发现镜子中的这个人已经陌生了。

他想起一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是好的。”

一直到后来,《平凡的世界》在受到那些所谓评论家认可之前先受到了百姓的认可,整整有3亿多人在中央广播电视台听这本小说,一时之间又轰动全国。

这次路遥的作家朋友也都服气了,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路遥才华的体现,还是他的大半条命。

可惜路遥还是穷,那时候稿费没多少,他还一直在预支,因为家里有父母,有养父母,他自己又抽烟。

等《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时候路遥连领奖的路费都没有,好不容易凑出来还要让弟弟帮忙再凑一点,因为他得请人吃饭,得买一些书送人。

在路遥出发去领奖前,他弟弟把好不容易凑到的钱给了他,并对他说:“你可别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可没本事给你弄外汇。”

路遥没回弟弟的话,只是说了句:“去他妈的文学。”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为肝硬化去世了,年仅42岁,去世之前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在妻子的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去世的时候最后念叨的人是妈妈。

路遥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没有死,他的作品没有死,他对于文学的态度更没有死,他用自己的生命孕育了不朽的作品,而作品又影响了无数的现代人,何其伟大,何其光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踏雪觅史
踏雪觅史
历史你我她,欢乐靠大家
1179文章数 668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