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处决犯人的地点在菜市口,当时刑场选择在这个地点除了其他的封建观点外,最重要的原因无非就是这里人多、人很多。
在清朝主要的媒介就是靠人们的口耳相传,菜市口也是个菜市场,古有北京南城菜篮子之说,所以在这人山人海的菜市场中,每个人都是清朝统治者眼中的一个工具、一个“普法”的工具。吴老二告诉刘老五,刘老五再告诉王老七,看到没他被砍了!咱们哥几个可要安分点!
在影视剧处决一名犯人仿佛很简单,通常监斩官会看一眼太阳,然后会说一句“午时三刻已到,行刑”,然后刽子手咔嚓一刀就完事了!这其实是省略了一万字的效果,在清朝杀一个人还是有很多“手续”要走的。
刑部审理完案件后,罪大恶极的死刑犯首先会被打入死牢,等到冬至前后才会押到菜市口处斩,这就是所谓的“秋后问斩”。其实不光在清朝是“秋后问斩”,在古代大多王朝都沿用这一习俗。冬至前后,在统治者眼里这个时节万物凋零仿佛适合杀戮,因此在这个节点杀人就成了各王朝约定俗成的规矩了。不过也有一个特殊的时代,自有皇帝以来秦朝是唯一一个没有遵守这个习俗的国家。
被打入死牢以后,如果时间合适还会吃上好几月牢饭的。在冬至前,最先接到处斩具体时间、具体人员消息的是刽子手,这时犯人通常是不知道的。
刽子手会在前几日,接到刑部的命令某日某人会在菜市口被处决。这属于国家机密,保密程度估计不亚于今天高考前的试卷。以防有人劫狱等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
犯人通常会在被执行死刑前的头天晚上被告知,狱卒通常会说:爷,您大喜,官司今天算完事了。随后会给犯人一包酱肘子和一斤大饼,这就是所谓的断头饭。不过,这天晚上酒是不会给的。想喝酒得等到明天行刑前。
犯人这天晚上会有人专门伺候洗漱,换上新的衣服,等到天亮好干干净净的上路。这一晚,看守他的人会比以往多出不少人。到了清早,监斩官会来死牢提人。犯人被绑好了走在队伍的中间,两侧有士兵看守,监斩官通常会走在队伍的最后。沿途经过宣武门到不远处的菜市口,宣武门的门洞上方刻有“后悔迟”三个字。所以,宣武门也有了“死门”之说。
在行走的途中,有人会给刽子手送银子,这称为“送行银子”。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时候的刽子手通常会对犯人喊道:爷,我伺候您走,吃哪碗饭办哪桩差,您放心走好。
给送行银子无非是想让刽子手麻溜点一刀完事,减少犯人的痛苦。刽子手一般也会说到做到,不会再折磨犯人,一刀下去头颅就滚出去两米远。身首异处其实不是刽子手对犯人最好的处置手段,最好的据说是被称为“胸前挂印”的一种处决方式。这种方式犯人也是一刀毙命,干净利索,但下颌有一段皮与之相连,头颅没有与尸身分离。
这就需要刽子手经验与力道的完美结合才能做到。刽子手下手前先摸一下犯人脖子的,寻找最合适的骨头缝,再估摸着手中鬼头刀所需的力道。据说,晚清时期慈禧身旁的太监寇连材就是这种“胸前挂印”的方式处决的。
既然提到寇连材咱们就多说几句,寇连材原本是慈禧派到光绪身边的“间谍”,他深的慈禧的赏识。甲午战败后,寇连材发现光绪的所作所为都是有利于大清的措施,反观慈禧的作为他是越看越接受不了,最后大胆的向慈禧上了一道奏折针对时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慈禧以为他背后肯定有幕后黑手,慈禧亲自审问,最后被判处砍头。
据说,慈禧知道寇连材没有罪,就暗中叫人找到刽子手,采用了这种“胸前挂印”的方式,知道他已没有亲人最后怕没有人给他收尸,就派官府给暗中给收殓了尸体。犯人在去往菜市口的路上时,旁边的店面多会摆上碗筷,美食美酒都备好供犯人享用。如果犯人在哪一家喝了几口酒或吃了几口菜,这家就会张灯结彩大摆筵席。在当时有一种观念,将死的人吃了你的饭就会禀告给阎王,阎王就会在账目本上给你记上阴德。
快到刑场时,犯人通常会喝上几口酒,这种酒是一种“特制”的酒,称为“金银汤”或“迷魂汤”。它其实是黄酒和白酒勾兑在一起的酒,好喝不好喝另说但劲大几口下去犯人就迷糊了,也是减少他们痛处的一种方法。
到了刑场时,犯人会有与家人告别的时间,也可以享用家人带来的美食美酒。等着这些流程走完之后,就到了最后的刽子手时刻。至于怎么个死法,就全由刽子手了。
免责声明:本文章来源于网络、报刊、新闻等整理而成,文章所述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