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很多外来文化的痕迹越来越明显。例如在近些年很多街头巷尾的商品广告或者商店招牌上,都会用到“日文”。这一现象在日本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日本媒体则称之为:“更高级”。明明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商品,为什么非要和日文挂上钩?难道真的和日本媒体说的一样,在中国制造上刻上日文,会给人留下好印象,显得更加高级?
首先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而且在我国大小城市都存在,甚至一些街头巷尾的小店,都会采取这种命名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没有什么“危害性”,但是总让人感觉不舒服。其次在中国大街上,满满的“日文”这也不叫个事啊!但是存在必然有一定的道理,众人之所以选择采用“日文”,可能是希望感觉自己的店铺带有“国际范”,商品显得更加高端吧!
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表达方式,想要做好品牌不是靠“哗众取宠”就能行的。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况下,想要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需要从质量和价格上下苦功,而不是想一些歪门邪道。诸如印上日文、英文这种误导消费者的方式,总归不是长久之道,而且商品质量不行的情况下,“小心思”再活跃,也不可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短期的认可并不是长久之计,歪门邪道总归无法长久。
而广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在80年代的时候,日本制造确实属于高端、安全、高质量的代名词,很长一段时间在国际市场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所以在国内就开始出现一些人,在商品或者招牌上印上日文,蒙骗消费者,让大家以为是来自日本的产品。这种方式在前期确实让不少人上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的素质越来越高,对于日本文化的抵制情绪,反而让这种印日文的商品备受冷落。
不可否认日本的产品确实有独到之处,也曾创造过不俗的销量成绩,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一味地模仿和“欺骗”,终究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不管是出口还是内销,质量才是一个商品一个品牌的“照片”,洋产品的“高级感”不过是假象,在使用对比之后,消费者只会为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商品买单。
(文/小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