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战争年代当中,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而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而言,它们被迫在战乱当中饱受摧残,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这些制作精美,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物古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破坏。
其中有一小部分能够幸运地流传至今,但其中很多都流落民间,对历史文物不熟悉的人在无意当中得到文物古迹之后,没有对其进行完好保护,反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利用,有些文物落得“哭笑不得”的下场;曾经有一对夫妻捡到一件兮甲盘,这件价值达到两亿元的文物却在他们的煎饼摊上担当起了饼铛的角色,如此命运令人可叹。
珍贵的兮甲盘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当中,有许多文化瑰宝转化成物质的形式流传至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古代人民的智慧被转化成器物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记载着历史的变迁,穿越了山河古今,匠人用灵巧的双手和心血创造出精美雅致的物件,这些文化瑰宝流传至今变成具有非常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文物是考古的一手证据,它们的身上透露出那个年代的文化与制度,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兮甲盘在文物界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除了历史研究上的意义外,它还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这也是它的珍贵之处;兮甲盘产生于周宣王时期,它最初是由皇家铸造;在盘子上通过一些方式铸造铭文,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有功勋的大臣。兮甲盘整体是由青铜所铸造的,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巅峰,它不仅代表铸造冶炼技术的进步,同时象征着身份的高贵,兮甲盘制作精良,造型大气优美。
更重要的是,盘子的体积比较大,所以,工匠会在盘中用雕刻的方式来记录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于后人来说,这是研究当时历史事件不可多得的宝贵证据,但是在不断的战乱与朝代更迭当中,宝贵的兮甲盘难以避免受到伤害,它本该养尊处优地放置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当中,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流落民间,不再像曾经那样焕发光彩,在不懂文物的人眼中它不过是一个盘子而已。
煎饼摊上的文物
如果兮甲盘是有灵魂,有智慧的,那么当它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大概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居然会被摆放在煎饼摊上。兮甲盘在社会当中几经流转,最终落到了一对卖煎饼的夫妻当中,两人并不认识这件宝贵的文物,只当它是一件制作精美的盘子,于是便将兮甲盘的鼎足敲掉,使它的底面变得平整,原本是在皇宫贵族当中才能出现的兮甲盘变成为了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煎饼铛子,想来也是有几分滑稽,不知道这一件用兮甲盘摊出的煎饼价值几何?
机缘巧合之下,识货的学者从夫妻二人手中以高价收购了这一件兮甲盘,让这件中国古老文物重新过上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但谁能想到,几经辗转之后,这件兮甲盘不仅没有回到博物馆当中,甚至不见踪影,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物,相关研究学者都在寻找着它真正的踪迹;兮甲盘在历史上的数量非常少,能出现一件就是大新闻,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骗取了这件兮甲盘在市场当中进行交易买卖,树大招风,很快便受到了多方的关注和举报。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兮甲盘被传闻说收藏在书道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位于日本,当专家们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便立刻飞到日本进行考察,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件兮甲盘大概是从不法分子手中买来的赝品,和真迹相差甚远,此次考察也只能无功而返。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三四十年又已经过去,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不在人世,但是关于兮甲盘的寻找仍然没有停止。
八十年代左右,有消息称,兮甲盘目前位于香港中文大学,抱着“宁可错杀一百,不能放过一个”的心态,专家学者远赴香港进行考证,转机就在此时出现,位于香港中文大学这件兮甲盘居然真的是周代正品,但是其中有一点令所有人大失所望,在兮甲盘当中刻有的铭文并不是古人刻上去的,而是后人为了增加其价值,用强酸腐蚀的方法制成,这一次寻宝旅途虽然不能说是无功而返,但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灯火阑珊处
兮甲盘的制作工艺精巧,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更是无可比拟,几次辗转下来所寻找到的兮甲盘,要么不是真迹,要么是有后人仿制的不完美之处;而这也正是兮甲盘的魅力所在,纵然寻找它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相关学者仍然没有放弃对这件古老文物的追求与探索,寻找兮甲盘的旅程仍然在路上,正所谓“金子总会发光”,兮甲盘的精美与宏伟让它一旦在这个世界上露出风声,便会吸引无数买家,而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瑰宝的魅力所在。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耗尽千辛万苦,游历山川海外的寻找兮甲盘旅程仍然没有结束,但兮甲盘在世间却突然不见踪影,谁能想到真正发现它的关键时机,居然是在国内的一家拍卖会上,在那场拍会上,一位华侨意识到参展物品是国内考古界正在寻找的兮甲盘,便立刻以高价拍下,带回了祖国这件文化瑰宝;兮甲盘在历经千年的风雨飘摇之后,最终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当中,回到了这一片它曾经出生的华夏大地上。
这位华侨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他的行为受到了所有人的赞叹和敬佩,花费2亿人民币拍下的物品能够毫不犹豫地上交给国家,足以可见他的爱国之心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事业发展的奉献。于常人而言,我们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文物保护的工作,比如说在博物馆中不用闪光灯进行拍照,不轻易触摸展品,这些细小的行为都是对文物保护事业的一种贡献,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中华文明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亲身践行,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延伸阅读
1997年,宁夏员工在内蒙古用150元买下一块石头,4年后涨到9600万
花小钱买大宝贝的捡漏想法,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可惜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运气。
不过,少并不代表没有,在我国的宁夏地区,就曾有一个电台员工,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他在1997年时,因为工作去了内蒙古地区,用150元买下了一块石头,结果只过了短短4年,他当初购买的石头,就已经涨价到了9600万,这是怎么回事呢?
创作不易,请您抬起幸运的手,点点大拇指,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一、火热的奇石市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石头到处都是,根本不值钱。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相对片面的错觉。
我国的奇石市场,奇石相当火热,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奇石市场上,就出现过很多形态各异的石头。
有些石头因为造型特殊,被拍卖出了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的高价。因为有利可图的缘故,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奇石收藏。这种社会现状,让本就火热的奇石市场,有了更多的人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奇石收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奇石收藏者,已经从最初的一小部分,扩增到了3000多万人,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规模。
要知道,很多西方国家满打满算也不到3000万人。比如之前一直左右横跳,在国际上惹是生非的立陶宛,总人口加起来只有270多万人。
对比来看的话,我国光是喜欢收藏石头的人,就相当于该国人口的10倍,也不知道他们那么瞎折腾是谁给的勇气。
因为参与者众多的缘故,我国的奇石市场,每年都有大量的收藏爱好者进行交易。整个奇石市场的交易额,长期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热衷于奇石收藏的人,会像着了魔一样,四处打听有关奇石的消息。如果能碰到感兴趣的东西,就算是价格贵一些,也会咬牙买下来。
不过,也有一些人喜欢自己采集,希望靠着运气,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找到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瑰宝。
二、从邂逅到热衷,生活渐渐改变
我们刚才提到的宁夏员工,就是一个喜欢探索的人,他叫赵立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老家在宁夏银川地区。
因为生活比较稳定,赵立云小时候接受了相对良好的教育。长大以后,靠着出色的才能,进了银川电台工作。
刚开始时,他也和普通人一样,对奇石收藏不太感兴趣,之所以会转变想法,跟一次出差有很大关系。
他出差的地点是青岛,在这个地方,他看到了很多被精心打磨的鹅卵石,还遇到了一些喜欢收藏石头的爱好者。
跟这些人相处了一段时间,赵立云对奇石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越看越觉得,那些打磨精致的鹅卵石,是难得的工艺品,不舍得直接离开。思来想去,他花了一些钱,买了几块鹅卵石,带回家里当摆设。
家人们看到赵立云带回来的石头后,都很惊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花钱买些石头千里迢迢地带回来。
赵立云没有隐瞒,跟家人解释了一下。可惜,家人们并没有办法通过他的描述,感受到奇石的魅力,只是单纯地觉得,他是出于好奇买几块石头回来把玩一下,过一段时间就会失去兴趣。
家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赵立云对奇石的兴趣,非但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反而对奇石收藏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在这期间,赵立云花了很多钱,买回来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因为痴迷于石头收藏的缘故,赵立云遭到了不少非议。
有人甚至对他批评说,你总是花钱买石头,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赵立云每次听到类似的言论,都是笑而不语。他知道过多的解释没有意义,收藏石头是自己的爱好,他花的钱,都是自己辛苦挣来的,来得光明正大,怎么支配是自己的权利。
只要不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自己就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如果总是过多在意别人的看法,那自己的生活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赵立云的家人们,虽说不太理解他的石头收藏爱好,但是没有过多的反对。
毕竟,他没有真的玩物丧志,花钱购买石头也是相当克制,没有砸锅卖铁,不影响家里人的正常生活。
有时候,家人甚至还会因为好奇,主动跟赵立云打听一下有关石头的知识。
每次有人请教这方面的内容时,赵立云都会特别高兴,会热情地分享自己知道的一切。
三、意外发现奇石,150元轻松买下
后来,赵立云因为电台的拍摄工作,去了内蒙古地区。这里有几座死火山,温度和环境跟普通的地区明显不同。放眼望去,火山周边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红色石头。
赵立云知道,这些石头应该都是火山岩浆喷发后凝结而成的,之所以变成红色,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成分比较特殊。
他觉得,这些石头都很特别,于是趁着拍摄的机会,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捡了一堆石头拿回家收藏。
这个颇为奇特的经历,给赵立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觉得,这样一个好地方,不能独自占有,于是邀请了几个同样喜欢收藏石头的朋友,一起过去探索。
1997年的一天,赵立云和几个喜欢收藏石头的朋友,又一次来到内蒙古地区寻找奇石。
大家分散开后,赵立云兴致勃勃地四处探索,碰到感兴趣的石头,就会拿起来仔细端详一番。实在喜欢的话,就做个标记,找机会把石头带走。
这时候,远方有人突然大声呼喊道,你们快来看啊,这块石头真有意思,看着就像人脸一样。
赵立云听着朋友的呼喊声,走过去看了看,结果惊讶地发现,那块石头真的像是一张人脸。
其他人听说有个奇怪的石头,也跟着跑了过来。大家围着这块石头,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
有人觉得,这个石头只是造型有些特殊,没啥实际价值。也有人觉得,这个石头既然长得这么特殊,应该值不少钱。
有必要收藏起来,最初见到这块石头时,赵立云奇石并没有特别在意,只是觉得长得有些奇怪。听着大家的议论,他逐渐对这块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严格来说,石头都是天然生成的东西,不应该归任何人所有。但是参加奇石探索活动的人,都会有一条不成文的默认规则。
那就是谁先发现石头,谁就有资格拥有石头。赵立云不是最初发现人脸石头的人,但是他对这个石头很感兴趣,所以他跟发现石头的朋友商量了一下,想要花钱买下。
捡到这块人脸石头的朋友,看赵立云是真心实意想要购买,也没有推三阻四,两人聊了一几句,很快就达成一致。最终,赵立云以15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块看似奇特的石头。
四、专家鉴定,奇石成了天价宝
回到家后,赵立云越看越觉得,自己花150块钱买到的石头,像是一张欧洲老妇人的脸。
他觉得这个形象很特别,于是把它带到摄影棚,用专业的摄影机,拍了一些照片。赵立云感觉拍摄效果很好,随手把照片分享给了同样喜欢收藏石头的朋友们。
大家看到赵立云拍摄的照片后,都特别惊讶,有个参加过石头探索活动的朋友,甚至情不自禁地感慨说,真没有想到,这个石头拍出来会是这个效果,赵立云这下子可算是捡到宝了。
因为大家的热议,赵立云拥有人脸奇石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有些人因为对这块石头的庐山真面目特别感兴趣,甚至千里迢迢地跑到赵立云家,想要现场观看一番。
赵立云对大家的到来非常欢迎,会热情地款待大家,让大家尽情观赏这块奇石。
为方便称呼,赵立云给这块奇石取了一个名字《岁月》。意思是说,这是岁月给人留下的痕迹。
这个名字相当贴切,得到了不少石友的好评。可是赵立云的心里,却多了几分困惑。
他很清楚,这块石头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并不确定它的真正价值。为此,赵立云专门带着《岁月》去了故宫博物馆,请了4位专家帮自己鉴定。
这4位专家都是经验丰富的奇石鉴定从业者,在圈里有着很高的影响力。
其中,有一个人名叫杨伯达,他曾在故宫博物馆当过副院长,是个很权威的专业人士。
4位专家都对赵立云带来的奇石很感兴趣,近距离研究了一番,得出一个喜人的结论。
赵立云带来了这块奇石,应该是玛瑙材质,不考虑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单凭本身的材质,也算是难得一见的宝物了。
奇石上的人脸,应该是火山喷发和戈壁风沙打磨而成的,没有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完全是大自然留下的鬼斧神工。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块奇石上的人脸,不仅有明显的皱纹,甚至还有老年斑,这简直就是一个难以复制的大自然奇迹。
因此,这块石头被赋予了更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专家经过商议后一致认为,奇石《岁月》应该值9600万。
五、四大奇石,各有特色
因为这次评估,赵立云当初花150元买到的《岁月》,成为了中国四大奇石之一。另外三块奇石,分别是《小鸡出壳》、《中华神鹰》、《东坡肉石》。
其中,《小鸡出壳》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玛瑙石,看起来跟真正的小鸡出壳差不多。因为造型别致,成了不少人公认的奇石国宝,专家给出的估价是1.3亿元。
《中华神鹰》的情况,跟《小鸡出壳》差不多,它跟真正的成年雄鹰比例很接近,专家曾评估说,它的价格,应该可以达到1.2亿。
《东坡肉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朝康熙年间曾被人送入内府,一直被专人特别保管。如今,这个《东坡肉石》已经被人带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馆珍藏。
赵立云先生的《岁月》出名后,有位韩国的奇石收藏家,颇为唏嘘地感慨说,韩国所有奇石的价值加起来,估计也没有《岁月》值钱。
赵立云先生并没有特别骄傲,接受采访时,他非常谦虚地表示,咱们国家很多奇石已经被炒到了天价,奇石市场的价格忽高忽低,这是市场不规范的表现。《岁月》虽说很奇特,但是它的合理价值究竟是多少,不能单看专家的评估,还得看具体的市场行情。
有专家担心赵立云先生不小心弄坏《岁月》,专门跑来建议他上交。
赵立云先生直接拒绝了这个建议,他颇为严肃地表示,自己打算把《岁月》珍藏起来,当成传家宝留给子孙后代。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你有个很奇特的宝贝,是趁着价格高涨时卖掉,还是听专家的建议上交,又或是像赵立云先生一样留在家里当传家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