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至1980年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的建设,这就是三线建设。于是四方汇聚,建设工业化西部。天南地北的热血青年他们一双胶鞋、一副行囊,远离故土,告别亲人,把青春洒在了这片深情的土地上。
在重庆綦江区永城镇东部的深山之中,有一片废弃的工厂遗址,这便是原国营庆江机器厂,军工代号“5017厂”,那段特殊时期的产物。这是一家高射炮总装厂,先后生产59-100毫米高射炮和72-85毫米高射炮。
在当年,这里人烟稀少,毫无生活生产条件。众多三线建设者克服万难,用自己的双手在这深山之中建起一座现代化工厂。当时实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方针,先建设生产区,后建设生活区。车间建得很牢固,宿舍却很简陋,很多都是简易住房。他们远离了城市,远离了现代生活,他们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贡献了聪明才智,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奋斗了一生。
整个厂房分布在三条山沟里,至今沿公路两侧数公里,仍散落分布着众多庆江厂留下的厂房与家属楼,这些隐藏于丛林之中的建筑,向世人讲述这座三线厂的沧桑往事。工厂鼎盛时期有数千职工家属在此生活,办公大楼、幼儿园、学校、医院、俱乐部、礼堂、球场、职工宿舍、市场、厂房等建筑一应俱全,且极具特色,山洞内的生产车间坚固耐用,就是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繁华“军工城”。
不经当地人介绍,外地人很难相信这个位于深山中的三线遗址曾经的热闹非凡。一大早就是高音喇叭播放新闻和文娱节目,工人就是听着厂里高音喇叭安排一天的生活起居、劳作休息的。附近的村民自家田地里种点小菜,拿到厂区售卖。一到重大节日和周末在灯光球场里能看露天电影,对于当地的大人和孩子们来说,那就好像过年一样,附近的村民也会早早的来带用板凳占着有利位置。
1980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缓和,三线兵工厂开始“军转民”,庆江机械厂也没能例外。生产过一些民用品,如收音机、冰糕机、缝纫机等等。1999年4月,庆江机器厂迁到重庆巴南鱼洞镇,当时建设的车间厂房随之便开始废弃,后又租给当地的企业使用。但如俱乐部、子弟学校、家属区等配套建筑有的破败陈旧,有的成为废墟。
很多人都在质疑当初该不该三线建设,三线是中国的国防保障,没有三线中国不可能有安稳的日子,这就是经历过三线人的话。三线建设,不仅实现了战略转移,战备防战,而且实现了全国的工业布局。如果没有三线建设,就不可能涌现许多三线城市,中国西线很快实现了工业化,实现了经济很快发展!在此感谢所有三线建设者所做的杰出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