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自古富庶繁华,古往今来,骚客文人不乏溢美之辞。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寥寥数笔勾勒杭州秀美好风光,让人心驰神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笔下的江南是那么明丽动人;“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美如画卷,令人陶醉。
但这些和今天要读到的诗词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下面,我们就来读史上最经典的两首赞美杭州的诗词,一首前无古人,一首后无来者。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前无古人
第一首词当然是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据说金主完颜亮听到这首词,眼前立刻浮现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美景,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不久,完颜亮即率兵二十七万,号称百万,分四路攻打南宋。一首词间接影响了一个朝代的覆亡,说“前无古人”不为过。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是柳永自创词调,只因之前短小的词牌写不尽杭州富美。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全词107字,字字书写杭州之美,句句道尽江南富庶。
这里是江南的风景胜地,三吴都会,杭州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竞华。
湖水连着湖水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这里香飘三秋的桂子,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好向朝中的人们夸。
谢处厚有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用短短15个字,定格他独特的杭州记忆。惊艳千年!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后无来者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调任杭州通判。杭州的山山水水养育着这个伟大诗人的诗心。在此时期,苏轼不仅开始学习填词,而且为杭州山水留下了无数绝美的诗篇。这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少诗词评论大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来之笔。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与柳词不同,苏轼着眼于杭州最具特色的美景——西湖。柳永的词是杭州全景,苏轼的诗则是杭州西湖特写。两相对照,更显杭州之美。
天气晴朗时,西湖的水微波粼粼波光楚楚。而细雨迷蒙时,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是那么适宜。
人言杭州西湖美,但究竟有多美,不好描述。看诗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诗人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这种美便变得具象化。诗人将西湖与美人西施联系在一起,用西施之美喻西湖之美。
首先从字面看,西湖与西施同有一个“西”字,诗人的着眼点乃是当前的西湖之美,而在描写湖山的神韵时,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着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诗人以湖山的晴也好,雨也好,对美人西施的淡妆也好,浓抹也好,真是生动传神,妙不可言!
遂有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价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成为“西湖定评”,就是说苏轼这两句就是杭州西湖的金字招牌了,其他诗词都得靠边站。武衍在《正月二日泛舟湖上》一诗中也说“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怎么样,你觉得这两首诗词经典吗?你更喜欢哪首呢?
好了,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文|丁十二
图|网络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转发,您的转发支持就是十二创作的动力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