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种菜也可以发展成事业!3名香港90后新农人的现代农业梦在大湾区起飞

0
分享至

本期“新农人•兴农人”寻找乡村振兴带头人报道,南方农村报关注香港90后新农人,讲述他们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开启了创业之旅。

我叫梁立锋,来自香港,是一名现代农民,也是我们“鱼菜共生”项目的总设计师,简称“水管工”。

我叫谭慧敏,来自香港,我不只会拿笔,还会拿渔网。我在“鱼菜共生”项目里面负责养鱼,所以他们都叫我“鱼妈妈”。

我叫罗伟特,来自香港,是一名新农人,在项目里面,我负责把蔬菜种得漂亮,简称“颜值担当”。

2016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罗伟特、香港理工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梁立锋、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专业的谭慧敏,三位来自香港繁华都市的90后,为了研究鱼菜共生的有机水培课题,来到江门市国家农业科技园,一待就是6年,每天养鱼、种菜、做研究、写报告,共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以及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9年5月,他们正式成立广东天菜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天菜”)运营鱼菜共生项目,并获得“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资质。

(从左往右)梁立锋、谭慧敏、罗伟特

“种菜也可以发展成事业”

“我们是初中同学,读于香港香岛中学,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合作,默契度很高。”在大学时,梁立锋参加了有机种植活动,萌发了“鱼菜共生”的点子,“那时候想做一个简单的系统,在天台上既能种菜又能养鱼,纯粹就是叫他们过来帮忙的,最后我们发现种菜也可以发展成事业。”梁立锋说,他们分工明确,谭慧敏养鱼,罗伟特种菜,梁立锋则负责研发、设计水循环系统。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随着规模的扩大,香港有限的场地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实验的需求,加之香港农业基础薄弱,便到广东寻找合适的场地。起初,寻找场地并不顺利,接连跑了几个城市,都被婉拒,转机出现在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

“我们考察了很多城市的农业科技园区,发现很多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园都集中在江门发展,同时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给我们免费提供了1200平方米的温室和了5万元的‘市长机动资金’。”罗伟特说,免费场地和资金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极具吸引力,他们就搬过来了。

“香港农业基础薄弱,父母朋友对农业缺乏了解,觉得从事农业就是烈日下锄地,好几次想接走我们。”说起家人对他们毕业后的选择的误会,梁立锋坦然地笑了。

“这菜给我种,我真的种不出来。”

“鱼菜共生”项目大棚

洁白的梗、翠绿的菜叶,没有泥土,不用肥料。“这菜拿给我,我是真种不出来,也只有你们大学生才能种出来。” 当村里的农民拿到白菜试吃后,这样对他们说。这句话意味着他们的菜可以开始在市场售卖了,3年的科研终于结出了果。

2016年,他们来到江门,开始了长达3年的前期科研。“鱼菜共生”项目,听上去似乎不难懂,一句话概括就是“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和珠三角传统的“桑基鱼塘”有着相同的本质,都是“循环农业项目”。不同的是,“鱼菜共生”项目的微世界里,对水质要求相当高。其原理是在温室内通过水处理系统,将集约式养鱼所产生的富营养水体,转化成为蔬菜可以吸收的营养,从而种植有机水培蔬菜。

罗伟特(右)与梁立锋(左)研究水循环系统。

“原本打算3个月做完实验就回香港进行大规模种植,但是一颗健康的菜都没种出来。”谭慧敏无奈,身上带的一万块钱早已花完。

梁立锋:基本大部分时间都在经历失败,停电了,我的鱼全死了,水管爆了,我的菜全淹了。

罗伟特:我自己这么多年也没看过一棵菜长出来是白色的。为什么是白色,因为它缺铁。

谭慧敏:我们三个人都在这里哭过。

整整三年时间毫无产出,没钱没工资,每天就埋头做一件事:搞研究。三人的专业与农业毫无联系,只能依靠上网找论文学习、园区的技术人员指导。经过五年多的钻研,他们攻克了多项农业技术难关,申请了7项国家专利。

鱼菜共生的最大问题在于成本过高,为了降低成本,三位90新农人将细菌藏储介质从进口材料换成国产材料,最后利用蚝壳和陶粒更加廉价的材质。

日常协同工作。

日常协同工作。

2020年,他们拿着自己种好的第一筐菜去市场卖。刚一把菜摆出去,就吸引了很多人,“大家都在好奇,怎么有年轻人来卖菜。”梁立锋笑着说。这时走过一个买手,说“你们这菜我全部都要了。”“我们完全能感受到作为现代农民,能够把自己辛苦种的菜卖出去的那种高兴的心情,同时给予了我们这种栽培模式的信心。”

如今,他们不仅拥有8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单蔬菜年产出就有500吨左右,“目前,我们的蔬菜销往东莞深圳等商超。”谭慧敏说。今年,在江门开平市赤坎镇占地五百亩的第二个现代农业基地即将建成,预计年产蔬菜将高达近万吨。“我们未来也在规划直输港澳的蔬菜,赤坎镇的蔬菜基地建设好后,直接装车运到香港。”对于未来,他们这样规划。

“我们和粤港澳大湾区一起成长。”

“我祖籍是江门新会,我在江门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养育了两个孩子,这对我的事业来说也是一个定心丸。”谭慧敏在江门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从不会讲普通话到模仿东北话,罗伟特在江门的5年变化很大,“是大学生到大男孩的转变。”

除了做农业生产,三人还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参与到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创新的工作中去,并积极开展义务农业科普教育服务。5年间,已经有超过8000名的港澳青年来到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参观学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也将科普教育搬到了线上,6万名港澳青年参与了他们的线上直播活动。

罗伟特向参观学生介绍“鱼菜共生”项目运作原理。

“我一定会推荐更多的有为港澳青年来到内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有越来越多新的机遇等着我们。”罗伟特十分看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我们和粤港澳大湾区一起在成长。”

在大湾区这片热土上,众多港澳青年创客正背靠祖国,努力成就他们创新、创意、创业的“黄金时代”。免费的场地、便利的融资环境、创业初期给予的支持,这些政策给予了青年一代最便利的创业环境。

目前,广东建有60多家港澳青创基地。从当前发展趋势看,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江门等内地城市已成为大量港澳青年创业者的首选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蓝皮书显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呈现向好趋势,在创业层次上实现了“质”的变化,已经呈现出创业人员高学历化、从事产业高科技化、产业链上高端化、产品服务高附加值化“四高”特征。

近年来,江门打造聚才引才强磁场,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十四五”时期,江门市计划引进10个以上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团队、100名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1000名各行各业急需紧缺的博士人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力争突破100万。此外,江门市作为全省首个乡村工匠职称评定试点,并正在制订乡村工匠和乡村产业工程师培育及激励措施,将进一步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这些政策将更加有利于港澳年轻人在内地工作、创业。

生长于香港,创业在江门,正如他们所说,“我们和粤港澳大湾区一起成长。”

在他们身上,你还能看到年轻人的朝气、活力,你还能看到农业不再是一个“灰头土脸”的代名词,而是这群年轻人奋斗的广阔天地。“我们有清新的形象、新型的技术、全新的思维,这才是新农人的现代解释。”罗伟特说。

【策划】严亮 周晓凤

【统筹】冼伟锋 马炳华 陈振兴 李思敏

【作者】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李维康

【摄影摄像】李昕洋 谢进扬

【设计】吕敏怡

【出品】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方农村报
南方农村报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第一张子报
3395文章数 171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