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军武速递官方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FT)网站10月16日报道称,中国在8月份试射了一枚高超音速武器,该飞行器可以进入太空,以类似轨道的方式飞行,最终穿过大气层冲向目标。不过最终战斗部落在距标靶二十余英里(约合30多公里)处。
FT声称与5名美方官员确认了此次测试,并称高超音速飞行器由长征2号C火箭送入太空。FT称这是该火箭的第77次发射,而第76次和第78次则是在8月下旬。
一些外媒趁机鼓噪,称中方可能正在发展冷战时期苏联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声称这类系统可以从南极方向对美发动攻击,而不是美国大部分弹道导弹早期预警、跟踪和防御设备集中部署的北方。
其实这类言论西方已经不是第一次炒作了。在9月20日,新任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出席美国空军协会年会时就声称“中国可以寻求利用太空运载武器的全球打击能力,这一概念模仿了苏联为冷战设想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现在FT从五角大楼又获得了些新料加进来,显得更加有鼻子有眼。
部分轨道轰炸系统(Fractional Orbital Bombardment System FOBS)是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洲际弹道导弹构想,发射后进入近地轨道,然后脱离轨道进行攻击。它没有射程限制,轨道飞行路径也不容易暴露目标精确位置。这就可以通过一条路径越过南极到达北美,从南方打击目标,这与当时北美防空司令部部署的早期预警系统方向相反。
苏联曾经研制了三种FOBS,分别是R36ORB(8K69)、GR1、R46,最后只有第一种R36ORB于1968年服役,1969年装备该弹的导弹团开始值班。但很快这种武器在美苏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SALT II)谈判中受到限制,最终在条约中被禁止,于是1983年该弹退役。
其实,美国在之后建设的新导弹预警雷达覆盖了南部方向,加之又在同步轨道部署了DSP预警卫星,所以FOBS的突然性已经大为降低。另外,FOBS发动攻击时需要变轨,需消耗大量燃料,也导致这类武器的有效投掷重量并不高,据分析,同等运力大约只能投送 1/2-2/3 质量的弹头。总之,苏联放弃FOBS是从效费比角度考虑后做出的理性决策。
美军导弹预警雷达网早期覆盖范围(红)与后期范围(蓝)
所以,从技术上看,无论是突防效果,还是性价比,部分轨道轰炸都已经不再是让人青睐的方案。中国也就没有必要再走一次苏联人已放弃的老路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