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专家谈“为什么是云南”:云南已成全球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0
分享至

为什么是云南?这两天,众多媒体的焦点和人们的疑问,聚焦于这个问题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云南昆明举办。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认为,云南成为大会的举办地,与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密不可分。
10月11日,杨宇明在COP15会场新闻中心,解答了这一疑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现场获悉,云南在全国较早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建立了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试点工作,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以鸟类为例,2017年云南记录的鸟类有945种,约占我国鸟类的70%,而最新的数据显示,云南的鸟类物种数已超过了1000种,占世界鸟类的9%左右,云南的鸟类物种数可媲美全球鸟类最丰富的前20位的国家。

10月12日上午,在COP15新闻中心,杨正权、杨宇明、杨晓君三位专家向媒体答疑解惑后留影。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鸟类物种多样性
位于青藏高原向东南延伸的山络上和横断山脉的皱褶里,“三江并流”、高黎贡山以及西双版纳和德宏的热带雨林,使云南成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学家杨晓君介绍,由于云南的地理位置特殊,海拔高差巨大、地形地貌复杂,使云南拥有了从热带到寒带的多种气候类型,以及相应的复杂而丰富多彩的生境类型,使各种各样的鸟类均可找到相适应的生存繁衍环境条件,因此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并形成了其特殊性。
在2017年发布的《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鸟类》中记录的鸟类有945种,约占我国鸟类的70%,而杨晓君等人最新的整理工作显示,云南的鸟类物种数已经超过了1000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9%左右。“如果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相较,云南一个省记录的鸟类物种数就可媲美全球鸟类最丰富的前20位的国家,其拥有的鸟类物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且有6%以上的鸟类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
此外,云南还是鸟类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据杨晓君介绍,云南是世界两大自然地理区(古北区和东洋区)的交汇区,是东南亚和南亚鸟类北扩进入中亚的必经地,比如现在已经扩张到江西、甘肃等地的钳嘴鹳,就是从云南北进的。同时,云南也是南亚、东南亚和北亚、中亚鸟类的重要陆地迁徙通道,当地有40多个被称为鸟王山或打雀山的鸟类迁徙重要聚集地,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在世界和中国鸟类保护中的重要性,“所以说保护好云南鸟类也就是为世界和中国鸟类做出的重大贡献”。
保护工作让黑颈鹤“降级”
为保护鸟类,云南的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及公众都参与到了具体的工作中。
杨晓君说,政府和主管部门层面从法制建设、严格执法、划建360多处自然保护地、健全保护体系、开展专项调查、解决冲突保障民生等方面,为鸟类保护行动保驾护航。
杨晓君回忆,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此后几乎不间断地开展云南鸟类多样性考察工作,并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云南鸟类志》的编撰工作,基本查清了云南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家底。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思想后,昆明动物研究所申请和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专项课题5的工作,开展“花(海菜花)—鱼(大理裂腹鱼)—鸟(黑颈鹤和雁鸭类)”三类旗舰物种共生互养生态廊道修复工程。杨晓君说,结果显示,这种“花-鱼-鸟”生态修复模式效果显著,大理剑川剑湖鸟类多样性增加,除紫水鸡群体扩大外,还首次记录到彩鹮自然繁殖,并在越冬期拍到黑颈鹤群体的照片,这是近二十年当地首次记录到黑颈鹤。
另外,他们牵头开展的黑颈鹤保护工作,不但使黑颈鹤成为我国9种鹤类中唯一的一种种群增长的鹤类,2020年还被IUCN将其从易危等级降为近危,摘掉了“受威胁物种”的帽子。在云南省林草局支持下开展的绿孔雀保护工作,也使我国野生绿孔雀种群稳中有升,并建立了纯种的笼养绿孔雀种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写照
2017年10月16日,德宏州盈江县那邦镇那邦湿地出现了一只鹳嘴翡翠,这只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鸟类,在那邦湿地停留了197天,至少吸引了295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专程前来观测、拍摄它。
据推算,这些吃住在那邦镇的鸟友,至少给当地带来了50万元的经济效益。“小小的一只鸟,为当地带来了50万元的收入,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证明。”杨晓君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杨晓君还提到,在盈江县的石梯村居住的景颇族和傈僳族群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早期多以狩猎为生,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石梯群众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使很多曾经消失的珍稀鸟类又回到这里筑巢安家。野外调查发现在其它地区难得一见的犀鸟,竟有3种在该区域繁殖,也是我国唯一一个目前可以观看到4种犀鸟的县份,由此成为“中国犀鸟谷”。
为了切实保护好现有的犀鸟种群,林业主管部门聘用当地村民,将其从猎人转变成犀鸟的守护者。同时,通过种植树木、建立专门用于观鸟拍鸟的观察点等方式,改善人和鸟类的栖息环境。为观鸟爱好者提供向导和吃住行服务,据统计,平均一个“观鸟点”可为村民带来2-4万元的收入。加上当地政府通过边境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投入3000多万元,将石梯村这样一个山高路远,生活条件艰苦的偏远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山寨和观鸟天堂。
“村民们无法想象曾经在餐桌上被用来改善伙食的小鸟,或是砍伐后用来取暖、卖钱的树木带给自己的竟然是生活现状的彻底改变。”杨晓君说,从这些例子上看,生态文明的理念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基层民众的共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684567文章数 502856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