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90年代初,陈云因何紧急致信中央,中央展开调查后下令:马上执行

0
分享至

提到陈云这个名字,总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但是,在家人以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口中,他永远将他人放在首位,淡泊名利,平易近人。

从40年末开始,一直到80年代初,陈云就一直住在北京北长街的一个独院里院子里有一幢二层小楼,陈云平时就在这里办公,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都住在这里。

图丨1981年,陈云在会议上讲话

当时刚住进这里的时候正好是夏天,工作人员发现房顶漏雨,机关行政部门将房顶的瓦全部都换掉,所以从外观上来看,稍微还显得没那么旧。

但是里边就显得十分破旧了,墙壁也是灰一块白一块的,之前油漆的部分,也全部变成了深灰色,晚上甚至会有老鼠从地板缝中随意出入。

为此,他们也多次向首长提出,可以重新粉刷一下。但是,陈云的回复每次都是“我这里不需要,这又不影响我办公,没必要重新粉刷。”

这就是陈云。无论什么时候,都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

1976年夏,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二天早晨,工作人员一大早就起来在院内开始检查房屋被震的情况。

图丨陈云故居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老朱枫公路3433号

他们发现首长的办公室南墙被震出一条两米多长,两三厘米宽的裂缝。

相关部门得知后,立刻安排陈云转移到另一处较为安全的房屋暂时住下,然后重新对这所住房进行全面的检查。

经过检查,他们发现,这幢楼房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再遇到一次像这样的地震,楼房很有可能会倒塌。

他们经过研究讨论,决定给首长重新找一个住房,而这幢老房子,不得不拆掉重建了。等新楼建好后,再请陈云同志搬回来住。

但当陈云得知后,他坚决不同意:“我从一开始来北京就住在这里,怎么舍得说拆就拆呢。虽说它有些旧了,但跟老百姓们的住所相比,已经好太多了。我们绝不能做脱离群众的事情,这样影响不好。”

图丨陈云故居大门

最后,陈云坚决表示自己不会搬。机关行政部门的人说:“我们这也是为了您的安全考虑,如果再发生一次这样的地震,您的安全出了问题,我们可负不起这个责任啊。”

陈云笑了笑说:“放心,这个责任不需要你们负,我自己做的决定,有任何事情我自己负责。”

实在无法说服陈云,机关行政部门的同志们只能是简单对这幢楼房进行了必要的加固。后来,陈云又在这里住了几年。

直到1980年,在相关部门的反复劝说下,才终于勉强同意搬了新住处。离开这幢楼房时,他站在门前停留了很久,嘴里默默感叹道:“30年了啊......”

其实陈云俭朴的生活作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他的衣着。

他的柜子里一共有两套毛料中山服,一套是1952年到苏联商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做的,另一套是1954年他出访越南前做的一套灰色的中山服。

图丨1949年11月13日,陈云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起草的关于制止物价猛涨问题的紧急指示

即便这样,他也很少穿着两套衣服,只有在接见外宾时,才会拿出来穿一下。回到家立刻换上布衣布鞋。

秘书肖华光说:“从我到首长身边工作,直到1983年调动工作离开时,这两套毛料中山服一直陪伴在首长身边,衣领袖口,还有膝盖的部位全都磨破了,但他仍舍不得换,只是叫我们送到街上洗染店里给织补。”

他的衣服经常经常是补了又补;一件坎肩,穿了40多年。

陈云的简朴,贯彻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饮食上,早饭就是稀粥馒头,一小碟咸菜。有时候会把馒头换成两片面包。

中午和晚上的饭,偶尔会有一些肉类,但陈云每次都会问哪里来的肉。工作人员几次提出可以为陈云单独炒一小盘质量较好些的菜,但陈云坚决不同意。

他说:“我们现在吃得已经很好了,跟之前相比,是很大的进步了,不要搞那些特殊。”

图丨1943年12月,陈云(中)同毛泽东、林伯渠参观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展览会

逢年过节也不例外。有一次到外地,当地接待部门为他准备了一桌酒席,他看到后,很不高兴,坚决要求他们撤掉,直到换上平日的一荤一素才肯吃饭。

后来1962年他的肠胃出现了毛病,才和家里人分开吃饭。

但此时的他也因为肠胃问题,吃不了太多肉之类的,只能吃一些素食,常年吃糙米。

他自己经常开玩笑的说:“过去是因为没有东西吃,现在有东西吃了,自己又吃不了,只能怪自己没口福喽!”

他用东西也很节约,一个皮箱,是延安时期的,用了三四十年,后来里布实在被磨的破的不行了,他都不舍得扔。

我们都知道,1959年到1961年,这应该说是新中国建立后最困难的三年了。

当时党中央对此提出三条应对措施:首先就是精简城镇人口,其次就是压缩城镇人员的口粮,最后一条是同意进口一部分粮食。

图丨1954年7月,陈云同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

要知道,这是自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进口粮食。

陈云严格要求自己,他首先取消了小灶厨房,改用蜂窝煤炉做饭。除此之外,他将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减掉了一部分。

其实在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中,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已经是最少的了,但他还是主动将身边的警卫、厨师等全部精简掉,只留下了一个司机。

司机一人多用,除了是司机,还是管理员、卫士、有时候还会兼职做饭。后来因为实在忙不过去,只能另外找一位服务员来担任厨师,但是陈云自己出钱给她工资。

他常说的一句话:“不要搞特殊。”他是这样嘱咐身边人的,也是这样做的。

图丨陈云在会议上作报告

他对于家乡的乡亲们很好,经常会自己出钱给他们补贴,但对于自己的亲戚,却从不搞特殊,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陈云舅舅家的儿子从小就患有腿疾,行动不便。这就导致他无法参加农业劳动,生活上十分困难。

因为陈云从小就在舅舅家,所以和表兄关系也很好。但是,在当表兄找到他,希望他可以帮忙找一份工作时。

他却委婉表示了拒绝,他说:“放心,你有困难,就算不找我,政府也会帮助你的。但绝对不能因为我是干部,就可以走后门。你回到乡里,去参加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

这已经不是陈云第一次这样了。早在之前,陈云的一位远房亲戚找到陈云,希望可以帮忙安排一份工作,陈云耐心的对远房亲戚讲到:“正是因为你是我的亲戚,所以才更应该做好榜样,这样大家才能一条心,我们的生活也才能越来越好。”

图丨李先念与陈云

后来陈云的亲戚们也很少来找他了,他们始终牢记他的的叮嘱,踏踏实实在家务农,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陈云不仅对身边人要求严格,对于自己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他在延安时就提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大力倡导言行一致的作风。

他一贯公私分明,一点小事也不放过。他喜欢听评弹。一次,他让秘书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替他录两个评弹段子,说完即拿出两盒空白录音带,要求交给他们。

他从不收礼,曾叮嘱身边工作人员,如果有人来送礼,一定要第一时间向他报告,不可擅自收下。

一年秋天,来了两位大军区的领导,他们向陈云汇报军事演习的情况。来的时候,他们特地从当地拿了两盒葡萄,希望陈云同志可以品尝。

但当他们汇报完工作,准备离开时,陈云将他们喊住,让他们将葡萄带走。他说:“这些东西我是不能收的,你们还是带回去的。”

图丨1954年2月6日至10日,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参会者合影

其中一位领导解释道:“这是当地的特产,希望您可以尝一尝,这没几个钱的,不能算是送礼的。”

陈云笑了笑说:“好,那我留10颗,十全十美嘛,剩下的你们还是带回去吧。”

陈云的文选出版后,秘书向他请示稿费该如何处理,他说全部缴纳党费。秘书建议先存起来,将来捐给学校或某项事业。

他接受了这个意见,并先后把稿费赠送给了新成立的北方曲艺学校和希望工程。

不得不说,陈云一直以来在生活中都是低标准的,但对于学习和工作却十分勤奋刻苦。

在延安时,为了学好理论,他在中组部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边工作,边学习,前后坚持了近5年。

后来他受命前往江西,去时,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没有带,却带了《马恩选集》、《资本论》、《列宁全集》、《斯大林文选》、《毛泽东选集》和《鲁迅全集》。

图丨1960年6月,陈云在上海留影

在近三年时间里,他除了去工厂参加班组会和参观农村外,其他时间就是在住所看书。

特别是看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写的有关新经济政策和党内民主生活方面的著作,并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党的民主集中制问题。

凡事自己动手,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作风。在中组部、东北局、中财委等部门担负领导工作时,许多文件、报告、电报甚至社论都是他亲自起草的。

他个人的讲话、发言稿更是自己动手,从不让秘书代劳。在他进入高龄后,有些稿子虽然由秘书按照他的意思先起草,但事后他还要逐句逐字地推敲修改。

正是由于这种作风,人们读起他的著作来,总是感到不仅问题讲得深刻透彻,而且文字生动简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陈云同志早在红军长征之前就担任了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建国后又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之一。

图丨朱德、周恩来、陈云、刘少奇、毛泽东、邓小平合影

但他一生谦虚谨慎,淡泊名利。1951 年,苏联政府送给我国5辆“吉斯”牌高级防弹车,有关部门决定分配给中央的五位书记使用。

他发现自己的车被换成了“吉斯”车,坚决要求换回来。他说,我不能同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和少奇同志一样。

对于工资级别,他也是这个态度。供给制改为工资制时,有关部门把他们五位书记一律定为一级,报到他那里后,他把自己改为了二级。

他从不愿参加各种可以不参加的接见活动和外事活动,也不喜欢别人对他个人有任何的宣传,有关宣传他的文章、书籍,只要报到他那里审阅,一律被他“枪毙”。

20世纪90年代,当时受到很多观众喜爱的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突然停播,这让很多观众感到十分疑惑,一时无法接受。

后来就这件事,陈云的夫人于若木介绍说:当时是四川省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从一些资料中了解到,陈云奉命从四川秘密前往上海,之后又前往苏联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情况。

陈云出川的过程是极具戏剧化的,而当时奉命护送陈云出川的一名小学校长席懋昭向这位干部讲述了当时的全部过程。

所以,这位干部就根据席懋昭的回忆,写成了电视剧本《陈云出川》。

当时该剧本写成后,相关工作人员是有征求陈云家属以及秘书的同意的,只是一直未向陈云报告。

所以该剧在拍好后,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通过后,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

陈云因为当时视力不是很好,所以基本不看电视,对于《陈云出川》的播出自然也是毫不知情。

但是,后来新换来的护士并不知道该事要向陈云隐瞒,所以在一次无意中讲起了自己对于该剧的观后感。

图丨陈云、邓小平畅游颐和园

陈云这才知道,原来现在中央电视台现在正在播放一部有关自己的连续剧。他立刻将秘书叫到身边,了解该剧的内容。

当秘书将剧本读完后,陈云表情明显严肃了很多,他立刻写信给中央,要求停播该剧。中央在收到陈云的信后,立刻与央视取得联系,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并下令立刻执行。所以,后来这部剧被中途停播。

事后他再次提到了之前常说的一句话:“不要把功劳记在一个人账上。”

1994年11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提出,希望可以在陈云90寿辰这天,将他七八年前编好的那本画册出版。

但这件事在向陈云报告后,却遭到了他的拒绝。隔了几天后,他们再一次向陈云提及此事,一开始他也是拒绝的,后来好说歹说才勉强同意。

图丨1961年,毛主席和陈云在一起

但是,他在最后叮嘱了一句话:在画册上,一定不要只放我一个人的照片,还要有毛主席、周总理、少奇同志,、朱老总、小平同志,以及群众们的。

他们答应后,陈云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久后,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们又提出准备再版《陈云文选》。

这次他们没有拒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当时因为他视力的问题,只能让工作人员每天给他读增补文稿的内容。

他躺在病床上,每天听一点需要增补的33篇文稿的内容。直到1995年1月19日,他在文选再版补充文稿送审本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他的绝笔。

图丨1986年10月30日,陈云同志同邓小平、李先念同志在一起

可惜的是,当人民出版社赶印再版的三卷文选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他再也看不到印刷精美的新的版本了。

他一生淡泊名利,从不愿宣传自己。他常说:

我们对功劳要有正确的看法,第一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这样的次序是不能颠倒的。

1995年4月10日下午2时04分,陈云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伟大光辉的业绩,对党,对人民坚定不移,一心为民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历史典录
历史典录
中国历史犹如一窖烈酒
664文章数 59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