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48年,毛泽东邀请胡适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为何选择拒绝?

0
分享至

1948年,毛泽东托人给胡适带话道:

“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

可胡适拒绝了毛泽东的好意,两人彻底分道扬镳,往日友谊一去不复返。

毛泽东

正是这段对话,揭开了毛泽东和胡适长达数十年的恩怨瓜葛。

或许有人认为,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

而胡适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国民政府推崇的第一文人。

两人看起来泾渭分明、毫无关系,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01、师生之谊

当时光回到1918年,只要你向任何一个知识青年问他喜欢什么杂志,他会毫不迟疑地给出最坚定的答案——《新青年》!

如果问他最敬佩的人是谁,他同样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陈独秀和胡适!

新青年

这样的知识青年就包括毛泽东!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斯诺访问,回忆青年时期的求学时光,他深情地说道: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其实,毛泽东口中的这个楷模胡适只比他大两岁,胡适出生于1891年,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

但是,两人年轻时候当时地位、名望有如云泥之别。

1910年,19岁的胡适出国,留学美国,在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

此时17岁的毛泽东,刚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一个是走出国门的留学大学生,一个是还没到长沙,走出湖南的小学生,这差距实在太大了。

1917年1月1日,26岁的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发起著名的新文化运动,打响大力倡导白话文的第一炮。不久,胡适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成为一名博士生,而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是当时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胡适

这年4月1日,24岁的毛泽东还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是他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发声。

同样是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胡适成为新文化运动仅次于陈独秀的第二号灵魂人物,闻名全国;

而毛泽东依然声名不显,知道“二十八画生”的人比知道“毛泽东”的人多得多。

提起毛泽东,大家只是觉得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孺子可教。

而提起胡适,大家都觉得他是中国最厉害的教授。

差距就是这么大!

1917年,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章士钊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荐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先生到北京大学出任伦理学教授。

蔡元培当即以校长的名义,给杨昌济寄去聘书。

1918年春,杨昌济先生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和胡适成为同僚,从这辈分上看,胡适也是毛泽东的老师长辈。

这年6月,杨昌济把妻子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也接往北京,在鼓楼后豆腐池胡同十五号安家。

与此同时,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8月15日,毛泽东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借钱凑足旅费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奔赴北京。

8月19日,毛泽东抵达北京。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

人生地不熟,语言沟通不畅,举目无亲的他,只能投宿于杨昌济家中,与先到达北京的蔡和森住在杨家前院南房一间客房里。

毛泽东和同学在北京

10月,杨昌济向李大钊推荐毛泽东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月薪8元,而胡适的月薪起码200元!

也就是说,此时胡适是名满天下的北大教授,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社会号召力、影响力非常大;

而毛泽东只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名不见经传,两人地位相差悬殊。

在这段时间内,毛泽东曾参加一些哲学会、新闻学会,为的就是去旁听一些教授的课,其中就包括胡适的哲学课。

后来他和自己的好友萧三多次拜访过胡适,当然,胡适并没有正式教导过毛泽东,毛泽东只是旁听胡适的课和私下交流、探讨。

不过,毛泽东依旧把胡适当作楷模和老师,曾以胡适为学生自居。。

02、小兄弟

1919年5月4日,这是中国历史浓墨重彩的一天,北京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随即引起全国学生的响应。

当时胡适在上海,他非常支持五四运动。

而毛泽东在之前的4月6日,已经由上海回到长沙,为响应五四运动,他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7月14日,毛泽东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7月至8月,他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长文。

可惜该刊只发表了五期,就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所取缔。

而毛泽东发表文章,明显受胡适影响很大。

之后他又一手创办了“文化书社”,书社里重点销售的图书就有很多是胡适的一些著作,比如《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书信》、《短篇小说集》等。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宣传了一些胡适的美国老师杜威教授的书,如《杜威五大讲演》、《实验主义》、《现代教育的趋势》等。

毛泽东

8月24日,胡适看过毛泽东的文章后,立即在《每周评论》第三十六号《新书评介》一栏中,对毛泽东的文章和《湘江评论》作了热情洋溢的肯定。

首先他高度肯定《湘江评论》,撰文说道:

“现在新出版的周报和小日报,数目很不少了。北自北京,南至广州,东从上海苏州,西至四川,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这样新派的报纸……现在我们特别介绍我们新添的两个小兄弟,一个是长沙的《湘江评论》,一个是成都的《星期日》。”

接着他又专门对《湘江评论》和毛泽东的文章作了高度评价,他热情洋溢的写道:

“《湘江评论》的长处似乎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实是现今一篇重要文字。
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的乐观。武人统治天下,能产生我们这样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毛泽东说胡适是自己的楷模,胡适说是毛泽东自己的兄弟。

其实,这是两人密切交流的结果,两人在此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深入的探讨。

1914年,胡适发表《非留学篇》,他主张中国设立国立大学为自己培养人才,不一定非要去出国留学喝洋墨水。

胡适非常注重中国古代学院对学生的自修和修养,这点毛泽东也非常赞同。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成立不久,会员中一些有抱负的青年怀着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响应蔡元培、吴玉章在北京发出的号召,积极组织到法国勤工俭学。

为此,毛泽东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准备了七、八个月之久。

可到了临行前,毛泽东却突然决定不去法国了。

当时,许多新民学会员很不理解。

对此,毛泽东解释道:

“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著名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毛泽东挺赞同对胡适在该文中的看法的,随即就准备成立“问题研究会”,虽然这个“问题研究会”最终没能真正成立起来。

但毛泽东却写了《问题研究会章程》,章程中,他对胡适很多观点表示赞同,并对女子解放问题、大总统权限问题、国际联盟问题、孔子问题、东西文明会合问题、经济自由问题、国际联盟问题等共计七十一大类、一百四十四个要研究的问题做了更加具体化细致化的阐述。

而胡适这两篇文章对毛泽东没有出国留学影响特别大。

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在给周世钊的一封信中又说到这件事:

“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由,‘出洋’两字,在一些人只是一种‘谜’。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和黎邵西两位,他们都以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因此,我想暂不出国去,暂时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

由此可见,毛泽东最后决定不去法国勤工俭学,主要原因是在于他要了解中国的国情,研究国内的问题,他认为这样对国家、对民族是更为有利的。

而胡适的建议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胡适

03相互支持

1920年1月15日,毛泽东正在北京酝酿筹备湖南“工读互助团”,为了争取支持;他特意拜访了胡适,把办学的目的与初步计划向胡适求教。

两人展开深入交流,在胡适的建议下,“工读互办团”改名湖南自修大学。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阐明学校的宗旨是“发明真理,造就人才”。

1921年9月,自修大学开学,初期有学生24名。

到1922年9月,共接收了100多名学生,编成3个教学班。

1923年11月,已经培养了来自湖南的34个县和外省4个县的200多名青年。此后,在此基础上创办了著名的湘江学校。

胡适不仅支持毛泽东创办自修大学,而且还大力支持毛泽东的革命活动。

当时毛泽东正在领导驱逐皖系军阀、湖南督军张敬尧,这就是湖南历史上著名的倒张运动。

1920年4月,毛泽东回到了湖南,一回到湖南,他便给胡适写信,报告湖南“驱张”后的形势。信中写道:

“适之先生: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胡适是大力支持过毛泽东进行倒张运动的。

04分道扬镳。

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随着交流的深入,胡适和毛泽东开始产生严重的意见分歧。

胡适主张自由主义、不赞同暴力革命,而毛泽东却坚定地认为,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拯救中国。

两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友情,渐行渐远,胡适开始投靠了国民政府,对毛泽东坚持的真理不屑一顾,大肆抨击,最终走向了敌对的不同道路。

但毛泽东非常珍惜两人的友谊,抗日战争结束后,毛泽东把胡适列为重点统战对象。

1945年,胡适和董必武出席了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会议。

董必武按毛泽东指示,和胡适进行过一次长谈,希望胡适能弃暗投明。

可胡适却搬出《淮南子》一书中的无为之道,反而劝毛泽东放弃武装,从事单纯的政党活动。

胡适

1945年7月1日,傅斯年、黄炎培、章伯钧等人访问延安。

傅斯年是胡适的得意门生,毛泽东特意请傅斯年代他向远在美国的胡适问好。

1945年8月24日,胡适在纽约发了一封电文给毛泽东。

胡适说:

“润之先生:顷见报载,傅孟真转述兄问候胡适之语,感念旧好,不胜驰念。二十二晚与董必武兄长谈,适陈鄙见,以为中共领袖诸公,今日宜审察世界形势,爱惜中国前途,努力忘却过去,瞻望将来,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政党。公等若能有此决心,则国内十八年之纠纷一朝解决,而公等二十余年之势力皆可不致因内战而完全消灭。美国开国之初,吉福生十余年和平奋斗,其所创立之民主党遂于第四届大选获得政权。英国工党五十年前仅得四万四千票,而和平奋斗之结果,今年得一千二百万票,成为绝大多数党。此两事皆足供深思。中共今日已成第二大党,若能持之以耐心毅力,将来和平发展,前途未可限量。万万不可以小不忍而自致毁灭。以上为与董君谈话要点,今特电达,用供考虑。”

胡适还在劝毛泽东放弃武装,接受和谈。

正好当时蒋介石已经发了三次电报,假惺惺地邀请毛泽东进行著名的重庆谈判。

而就在8月22日,斯大林也发电报强迫毛泽东接受和谈。

胡适的这个态度让毛泽东大为不满,不过毛泽东还是给了胡适一次机会!

1948年,平津战役即将打响之际,当时胡适抱着所谓“坐镇北平,稳定北方”的想法住在北大。

同年11月,平津战役打响,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为所动,毅然决定离开北平。

不久,胡适的另一个得意门生吴晗来到解放区,毛泽东专门对吴晗说:

“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

结果,胡适听完后,笑道:

不要相信共产党的那一套。

毛泽东已经再三地给胡适机会了,可胡适选择了再次拒绝。

毛泽东无奈之下,从统战名单中将胡适除名。

1948年12月15日,胡适离开北京,乘飞机飞往南京。

1949年4月6日,胡适从上海搭威尔逊轮前往美国,去给蒋介石搬救兵,在海轮上写成政论文《自由中国的宗旨》,一如既往地宣传自由主义,一如既往地抨击毛泽东以及我党。

胡适已经彻底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了。

胡适

1952年,胡适返台。

1962年2月24日,胡适病逝,自他离开大陆后,始终没有再次重回故土。

可以说,胡适一次又一次地错失了回到人民怀抱的机会,错失了和毛泽东修复关系的机会,最终走向了决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食堂讲历史
食堂讲历史
讲一段红色历史,敬一些英雄
285文章数 307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