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沂蒙精神的文学新坐标——评作家厉彦林的报告文学《沂蒙壮歌》

0
分享至

作者:邱健

《人民文学》在今年第七期头条刊发著名作家厉彦林的报告文学《沂蒙壮歌》后,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仅一天时间,阅读量就突破了100万。作者紧跟时代节拍,以山东沂蒙乡土为切入点,将沂蒙精神的内涵阐释、传承弘扬与沂蒙人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整合在一起,映照新时代重大题材,书写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新内涵和新特征,进而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但当下农村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从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与成色,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头字号”工程。沂蒙精神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光芒,由党和沂蒙人民同心同向缔造,是沂蒙革命老区在党的领导下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厉彦林将沂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历程嵌入沂蒙精神的创建和发展历史脉络中,秉持红色基因所带来的强大信仰理念,走进田野调查现场,走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倾听贫困户、搬迁村村民的心声、第一书记的甘苦、帮包干部的思考,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探寻沂蒙人民在脱贫攻坚完成后,高效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

厉彦林通过对沂蒙乡村振兴的统筹分析,凝练概括出了“三生融兴”的基本理念和推进机制,提出了“生产·生态·生活×N=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它将生产、生态、生活三个核心元素作为因子,用现代、时尚、科技、信息、文化等赋能元素作为系数,综合运用矢量数据、协整检验、建立回归方程等理论,得出定性结论:乡村振兴必须夯实硬件先行、支部顶天、治理断后三个支点,立足“拉长板、补短板、固底板”,构建均衡稳固的示范样板。他还以莒南县土地托管、村社共建、壮大集体经济的做法为例,探讨了新型农村合作社赓续模式,提出了党支部领办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新路。这是厉彦林基于对乡村振兴中组织、产业、生态、人才、文化振兴反复思考、求证,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去伪存真,科学得出的结论,这也为业界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为沂蒙精神的研究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厉彦林认为,沂蒙精神在沂蒙大地上酝酿生发,在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用乳汁救伤员,踊跃参军、倾家支前,用小米供养革命,党的队伍打到哪里,独轮车和担架就跟到哪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建设家园,聚水云蒙、移山厉寨,涌现出了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九间棚、沈泉庄、临沂商城系列等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沂蒙人民再吹“冲锋号”、再击“奋进鼓”,振奋精神再出发,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不达目的,决不收兵,攻下一个个“难关”,啃下一个个“硬骨头”,这都是沂蒙精神的赓续传承。

由此,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沂蒙精神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党把人民生死安危放在首位、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担当冲锋和献身风险,没有党的政治品格和宗旨情怀就没有沂蒙精神;另一方面,沂蒙人民认定党和人民军队是讲奉献、敢担当、为穷人谋利益的,让沂蒙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权益上翻身做主人,所以沂蒙人民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感情一直炙热、滚烫,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

厉彦林认为,沂蒙精神应突显党和人民两个主体的价值和地位,可以将其归纳为“党群同心、忠诚忘我、攻坚克难、生死与共”。党群同心是逻辑起点和初心宗旨,忠诚忘我是家国情怀的思想境界和特质,攻坚克难是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担当,生死与共是矢志不移的政治追求和目标。核心要义是党爱民、民爱党,党群同心、步调一致,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在场写作”是《沂蒙壮歌》最鲜明的特色。《故乡》是厉彦林“散文三部曲”之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管你走多远,故乡就是你胸前的徽章,是连接你与母亲生命的脐带,是深刻在你身上的独特胎记。”厉彦林生在沂蒙、长在沂蒙,他与沂蒙故乡血脉相连。作者怀着敬畏感恩、怀着虔诚谒拜之心,走遍故乡沂蒙18个县区,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历史与现实、讲故事与讲道理、写凡人与颂非凡于一体,鲜明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追求平民视角和老百姓能看懂的真善美的表达,坚持基层叙事,让108岁的老党员徐乃荣、104岁的红嫂张淑贞、微公益协会会长孙建涛、撕纸条书记王玉威、扶贫干部唐艳芳、返乡创业大学生韩磊以及“掌平洼村”“遥烧村”“光棍村”村民等沂蒙人“开口”抒发自己的真实心声,共举实例96个、数据438组,鲜活感人实例感动着作者,也感染着读者。文字只有走进心灵,才能感动心灵。“在场”写作让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作者与读者勾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场和澎湃的激情。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著名作家刘知侠早在1961年8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沂蒙山的故事》中,深情回忆革命战争年代“张大娘”“武书记”“老孙”等红嫂、红哥的故事,特别是让“红嫂”升华为中国革命的一个文化“符号”,一定意义上,这是一个“燃点”,具有非凡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成为对沂蒙精神文学追溯的逻辑起点。在李存葆、王光明所著的报告文学《沂蒙九章》中,沂蒙红嫂红妹红哥、跋山库区的“段表态”,交通战线的祝恩科、“光明使者”刘振亚、“九间棚精神”缔造者刘加坤……被作者镌刻成伫立在沂蒙大地上的不朽雕像,成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精神文学书写的又一处坐标。厉彦林的《沂蒙壮歌》则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尤其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历史进程中的最新文学解读。厉彦林将沂蒙精神内化为沂蒙人的品质特征,释读为沂蒙人干革命、搞建设的动力源泉,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情感也更加饱满,矗立起沂蒙精神的一座新丰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
传播新热资讯,引领潮流生活
411945文章数 16471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