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手把红旗旗正红】劈山开天河 一渠红天下

0
分享至

赓续红色精神 永葆百年风华

《郑州日报》大型主题报道——

【手把红旗旗正红】

劈山开天河 一渠红天下

本报记者 孙新锋 杨丽萍 秦华

核心提示

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从南湖启航的“小小红船”已经成长为新时代劈波斩浪的“巍巍巨轮”。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成就了今天的盛世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郑州报业集团、郑州日报推出“赓续红色精神 永葆百年风华 ——【手把红旗旗正红】”大型主题报道,通过实地探访、动漫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鲜活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系统展示中国共产党为国家、为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今日推出第十六篇《劈山开天河 一渠红天下》。

从南林高速转到234省道,林浪滔天的太行山便映入眼帘,高山峡谷水清幽,奇花异草风轻柔。山腰间隐约可见的那抹“蓝飘带”,便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让这条蜿蜒曲折的希望之渠从巍巍太行山上流下汩汩泉水,是20世纪60年代“苦旱久已”的林县人民的千年夙愿。

凭着“敢叫山河让道”的雄心壮志,怀揣着摆脱干旱的迫切梦想,林县30万人民安家绝壁,用一锤一钎在太行劈山穿石,历时近10年终于改天换地,用双手“抠”出了这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在那场被梦想引领的浩大工程中,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巍峨青山中镌刻出了一篇篇传奇,在半山腰上书写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让愚公移山的神话穿越千年时空定格在了太行山上,写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辉煌典范。

这半山腰上的“中国”,令山河让道。

这汩汩而流的渠水,铸精神长存。

林县人民多壮志 誓把河山重安排

在红旗渠纪念馆,两个井口宛如刺球般的石制井台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据讲解员田帅介绍,这两个石制井台井口锯齿状的凹痕并非人工打造,而是一根根打水的绳索在日复一日的摩擦中深入石头磨刻下的印记。这得经过多少的岁月、多少的人力、多少的干渴才会把井口磨成这个样子?深槽无声,却有力地向后人诉说着那些年林州人民对水的热切渴求。

林县(今林州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受气候、地形及地质条件的影响,林县土薄石厚、凿井无泉。据史籍记载,1949年之前的513年里,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次。

为了终结林县人民缺水的噩梦,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县委在认真调研后决定,要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1960年2月11日,正是元宵节,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这是一个阖家欢聚的日子。黎明时分,漫卷红旗下,人们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寨出发,顶着寒风,踏着霜冻,扛着工具,背着行李,用小推车推着炊具,组成一支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太行山进军。风卷红旗,雄关漫道,等在修渠大军前面的是什么呢?没有人考虑这些,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

“那时候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修建红旗渠的任务十分艰巨,但大家铆足了干劲,要让林县人民喝上水。”作为当时年纪最小的建设者之一、今年已经72岁的张买江回忆起那段岁月仍记忆犹新。在他的讲述中,那段激荡人心的修渠历史重现在我们面前。

红旗渠修建伊始,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积极报名参加修渠,当时他担任三个村庄的技术员,并且还是本大队的施工排长。在一次放炮作业中,掩护大家躲避的张运仁不幸被一块飞石击中,当场牺牲。

张运仁的牺牲让仅剩下孤儿寡母的张家雪上加霜。有一天,张买江的母亲到离家5公里远的池塘担水,由于人多拥挤,她被挤落池塘。穿着湿棉衣的她扛着空桶,一进家就把还是少年的张买江赶上了修渠的工地。

上渠前,张买江母亲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啊,你爹没把渠修成,你去替他完成吧,渠没修成就别回家。”

血染渠岸战歌酣 劈开太行引水来

张买江只是林县30万英雄儿女中的一员,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年代,面对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的极端艰苦情况,一个又一个的林县儿女站了出来,他们在贫困面前积极进取,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红旗渠总干渠修筑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缘”的太行绝壁上,林县儿女就这样悬挂在半山腰上,挥锤打钎、装药放炮,炸出一个个小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作业,开凿渠线,垒砌渠墙。

“当时在放炮过后,常有松动的石头掉下来砸人,除险队长任羊成率领一班除险队员,像打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用钩子把松动的险石除掉,头上是不断下落的碎石,脚下是万丈深渊,奔腾的漳河水翻卷着波浪,有一次,一块石头掉下来砸在任羊成的嘴部,顿时三颗牙齿横在嘴里,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他忍着剧痛,吐出牙齿,不下火线。由于长期的空中作业,在他的腰际磨出了很多血泡,后来血泡磨成了一圈厚厚的老茧。”田帅指着一张任羊成除险照片,声情并茂地讲解,让游客们仿佛重返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修渠工地上,林县儿女提出了“男的要学孙占元,女的要学刘胡兰”的口号,并组成了孙占元突击队、刘胡兰突击队、董存瑞突击队、李改云突击队等一支支男女突击队……他们如整队冲锋的战士,向一个又一个山头发起冲锋。

红旗渠纪念馆中那一张张照片上,他们朴实的面孔上看不到抱怨、抑郁、消沉和萎靡,更没有“风萧萧兮易水寒,英雄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切,有的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

党员干部自觉成为修渠的宣传人员、工作人员、战斗人员,成为走在前列的带头人。吃苦在前,危险在前,艰巨任务在前,是每个党团员的自觉行动。林县县委领导保持战争时代那股革命精神,带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党员干部经常背着钢钎镢头,清基出碴,抡锤打钎,吃大锅饭,啃窝窝头,奋战在工地第一线。

正是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修渠工地上先后涌现出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李改云、把一生奉献给水利事业的林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吴祖太、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艰苦奋斗的五好施工员路银、除险英雄任羊成、长期坚持在工地奋战的五好民工郑文锁等,他们都是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

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1969年7月6日,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一渠清凌凌的水从山坡到梯田、从丘陵到盆地,林县人民千年的梦想实现了。

站在红旗渠分水闸处,过去的荒山野岭如今已被参天大树装点,56年前总干渠通水时万人空巷、欢庆渠成的欢呼声似乎仍回荡在耳边。

“总干渠通水那天,我去挑了俺村的第一担水,回家后,我母亲提着一小壳篓水去了我父亲的坟上,她把那水往我父亲坟上浇了浇,哭着说:‘你没修好的渠咱娃帮你修好了,我来告诉你,让你也高兴高兴……’”回忆起当年的通水场景,张买江眼角湿润。他背后墙上那张放大的红旗渠主干渠通水,林县人民齐聚分水闸庆祝的照片上,16岁的他拿着一张劳模奖状,望着澎湃的渠水喜笑颜开。

如今,他的儿子张学义从他的肩膀上接过担子,成为一名守渠人。

“我们家从我父亲开始修渠,到我修成了,如今我老了,我儿子又以守渠人的身份继续来守护红旗渠、守护红旗渠精神,它就像一个传家宝一样,我们会一代一代地守护好它。”张买江说。

数字尽述凌云志 不朽精神万古传

数据显示,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州人民共烧制石灰14.5万吨;造炸药1215吨,占总量的44.3%;制水泥5170吨,占总量的77.1%;编抬筐3万多个;修配、制作水桶18900多副,各种工具117万件。

红旗渠总投工3740.2万个,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修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各种建筑物12408座,架设渡槽157个,还建起了扬水站、水电站等设施……最终形成了一个水利灌溉网络,14个公社的410个村受益,60万人口、3.7万头大牲畜饮用水有了保障,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

在这场重新安排了林州山山水水的战斗中,先后有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红旗渠由梦而起、追梦而为、圆梦而成。它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同一种精神——红旗渠精神。

“现在的孩子从小都生活在蜜罐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更缺乏对老一辈革命精神的理解。”红旗渠景区每天都会接待近万名的游客,来自山东青岛的徐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今年8岁了,这次自己专程带他来红旗渠了解前辈们的光辉事迹,接受红旗渠精神的洗礼。

从青海西宁赶来的铁得宁是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新生,参观完红旗渠后,他感慨万分:“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先进的大型机械,比如盾构机,那个年代他们没有先进的设备,只能用锤子、铁钎等非常原始的工具,这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无法想象的。我非常敬佩这些水利前辈们,我们会继承他们留下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争取为中国的水利事业添砖加瓦。”

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讲师周锐常看来,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给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滋养。

“对每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没有任何一种精神像红旗渠一样,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意义。”周锐常说,“红旗渠精神是由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创造的一种精神,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用朴实的劳动价值观去改变自己,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精神,创造了这种奇迹,对整个人类而言都有极高的启迪意义。”

如今,林州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治山山变样、治水水长流、治穷穷变富”,从荒山野地摇身变为大美林州,谱写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并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一幅新时代的红旗渠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头”,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30万林州开山者数十年如一日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也是亿万中华儿女“难而不惧、富而不惑、奋斗不已、自强不息”的当代责任担当。

这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艰苦创业传统中形成、传承下来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一个个风险挑战,跨越一个个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创造出一项项新的历史伟业的制胜法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郑州日报
郑州日报
权威决定影响 品质引领未来
94336文章数 2390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