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舒为平 | 加快高等体育院校现代化进程,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0
分享至

加快高等体育院校现代化进程,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作者:舒为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目标,为未来一个时期高等体育教育和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高等体育院校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步,历经近70年的风雨历程,在不断革新发展的进程中,为国家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几代体院人的努力奋斗,成就了当前高等体育院校改革发展的沃土。本文围绕新时期“高等体育院校的现代化发展”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以纵向时空发展维度和横向国际比较视野,高屋建瓴,对新时期高等体育院校的改革方向与发展主题作出了精准解析。

文章指出,面向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和需求,高等体育院校改革应注重现代化、特色化、国际化三大主题。作者提出,高等体育院校要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纲,不断增强自身能力,面向“现代化”改革主动服务体育强国建设;要坚持“特色化”发展,提升高等体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巩固特色和优势,与国家体育发展形成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全球视野,提升高等体育院校的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打造不同的学科高峰、高原和高地,形成百花齐放的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格局,服务于体育强国建设。

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为依据,全面绘制了体育强国建设的蓝图,提出了五大任务和九大工程项目,并提出了包括加快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在内的体育强国建设的六大政策保障措施,这意味着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进入了更加具体化的实施进程中。体育人才培养是高等体育院校的核心职责,从此意义讲,《纲要》的颁发强化了高等体育院校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职责,这就要求高等体育院校要不断改革,切实践行使命。

不仅如此,体育强国建设需要事关“体育”的各个方面都强起来,高等体育院校无疑应是题中之义;而且,实践已证明,当代社会,大学是仅次于政府的社会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加大改革力度,提升高等体育院校自身能力建设水准,可使高等体育院校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客观讲,新中国高等体育院校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步至今,不仅自身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由于大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其改革是一个伴随着社会发展常议常新的话题,高等体育院校的改革亦不例外。笔者认为,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改革应注重现代化、特色化和国际化三大主题。

1 面向现代化,提升高等体育院校竞争力

高等体育院校要实现服务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首先需要自身有足够的竞争力。笔者认为提升高等体育院校的竞争力,当下应高度重视面向现代化改革。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面对国际“教育2030”发展目标的回应:21世纪初,美国为了迎接变革的世界而探寻新的教育路径,在其千禧年项目中提出了“面向2030——教育向何处去”的问题,并引发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思考。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教育2030:仁川宣言和行动框架》(简称《教育2030》)。之后,“教育2030”概念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关于“2030年的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行动探索也逐渐增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出台也是基于这一框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中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以提供高效、专业、智慧的教育服务。高等体育院校概莫能外,只有竞争力明显提升,提供高效、专业、智慧的教育服务,才能更好支撑体育强国建设需要。从此意义上讲,面向“现代化”改革既是高等体育院校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要求,也是其主动服务体育强国建设的当然之选。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是要确立现代化的教育发展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改革首先要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及地方高等教育主流中。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中的主体——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6所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在相对封闭的行业内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使各院校形成了强调和重视行业特征的思维习惯。 2001年大多数体育院校划归地方管理,2006年后陆续实行以教育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随后各院校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主动融入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布局当中,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这就需要各院校加大改革力度,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态势中,树立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具体来讲,当下就是要落实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个服务”的理念; 遵从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办学理念;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根本、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学方式上,要大力推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体验教学和互动教学,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授课方法,因材施教、科学施教,最终实现教学方式的现代化等 。

二是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高等体育院校要面向现代化改革抓住“教师队伍”这一关键,坚持教师为本,坚持“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相结合,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建设;要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牢牢把准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要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师德建设水平;要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要突出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提升专业能力,促进专业成长,增强创新素质。

三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需注意的是,在建构人才培养体系时,突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线地位和贯通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内化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各要素和各环节;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原始驱动力,增强学科引领意识,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世界一流体育学科建设,建立特色原创的学科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概念逻辑体系,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学科支撑。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类型定位,统筹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础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教学体系的要素完备性、运转有效度和功能支撑度;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深度、拓展课程广度,要探索建立具有体育教育特色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四是要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此,要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振兴体育科技工作,提升体育科研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贡献一流的科研成果。着眼未来,高等体育院校更需关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探索前人没走过的路。基础研究需要稳定的阵地、稳定的团队、稳定的平台和稳定的支持,需要高等体育院校教师能够免除后顾之忧,坐得住“冷板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五是要加快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客观讲,现行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体系和其他院校一样均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当下信息化及智能化初见端倪的时代逐渐暴露出吸引力不足的问题,需要积极进行改革。具体而言,如智慧课堂、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教育之中,极大改变了教学形态,由此对教师角色变革提出了新要求等,都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和完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教育体系的构建。

六是深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进一步深化高等体育院校综合改革,突出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改革重点配套制度体系建设,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学术事务专家治理作用,将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与提高育人质量水平、提升育人综合能力的过程有机统一。推进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全面建立覆盖招生、培养、录用的人才培养衔接机制,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端”和体育事业的“需求端”有机结合。

2 坚持“特色化”发展,提升高等体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指同类事物在共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独特而优质的个性。坚持“特色办学”发展也是高等体育院校提升竞争力水平的重要路径。中国在进入新世纪后高等教育在通过招生扩模取得阶段性成果后,逐步开始强调特色办学的重要性,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将办学特色列为了重要的评估指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也设立了自选特色项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从服务体育强国建设的视角来看,各体育院校也应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不同角度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而不应一味追求综合化、同质化。此外,笔者认为,面向体育强国建设,高等体育院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还应注重宏观层面的“中国特色”的问题和中观层面的“行业特色”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宏观层面的中国特色问题就是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模式问题。毋庸讳言,包括高等体育院校在内的现代意义上的我国高等教育有一种“误区”,即认为我们要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就需要将西方大学特别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规则、思路和组织方式快速引入我国。“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中国大学向世界一流迈进指明了方向。在高等体育院校的改革提升中同样应坚持“四个自信”,应珍视我国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大学发展经验,不断探索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丰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大学发展之路。从中观层面来讲,高等体育院校特色办学,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行业特色,这是高等体育院校服务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所在。

国际上,高水平的体育大学均十分注重强化行业特色,强调服务国家体育发展,如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体育大学之一,始终与奥运基地、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医生保持着紧密合作。2007年科隆体育大学被列入了德国国家队的备战基地之一,开始承担部分德国国家队集训备战工作。俄罗斯国立体育运动青年与旅游大学将工作重点定位于打造俄罗斯国家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基地,将训练理论及方法、人体运动生理和心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当中,在体育理论、青训体系建设、冰雪运动项目等多个方面优势明显,成为一所世界顶级的体育殿堂。挪威体育学院承担着国家体育研究的责任,配合国家奥林匹克精英中心为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科技服务工作,科技服务从实验室向训练场前移,注重解决训练比赛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和实际问题。

另外,还有美国春田学院、英国拉夫堡大学等名校的体育类专业也都各有特色,有很多好的办学经验。一定程度上讲新中国高等体育院校是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各院校增设新专业、拓宽学科布局也是因应体育事业发展而进行的。当下,体育院校更应做好顶层设计,更加主动地服务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积极寻找新的发展着力点、价值生长点,一方面持续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援,同时也在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巩固特色和优势,与国家体育发展形成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3 坚持全球视野,提升高等体育院校的国际竞争力

从学理上讲,“体育强国”本身是一个带有国际比较视野的概念,决定了其建设必然要有国际观,《纲要》中也明确提出:“2035年,体育对外和对港澳台交往更活跃、更全面、更协调,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一国两制’事业的重要方面”与“2050年,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世界前列”的战略目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国际商业往来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也促进了人员的交往和国家间的技术合作。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载体,高等教育已被卷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学界已经把国际化纳为大学建设的第四功能。从此意义上讲,我们一方面可以坚定高等体育院校的确可在服务体育强国建设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的信念,但同时也应意识到,高等体育院校也应在改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交往、合作与竞争力,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

这就需要各院校要有一流的国际视野和一流的胸怀,承担起更多的全球使命,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要深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通过互学互鉴不断提升水平,不断扩大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影响力;要继续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国家外交的战略方针,以武术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为载体,推广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体育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断提升体育外交的影响力;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打造不同的学科高峰、高原和高地,形成百花齐放的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格局,提升高等体育院校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服务于体育强国建设。

文献来源:

舒为平. 加快高等体育院校现代化进程,推进体育强国建设[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 45 (06) : 14-16+20.

文章转载自运动科学论坛,只用于公益传播,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
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
非营利性的学术性群众团体
516文章数 17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