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30岁的千寻,看着这本“相册”,以为又找到了去油屋的路

0
分享至

经典影片的国内引进或者重映似乎成为近几年电影市场新风尚,几月前《指环王》三部曲重映让人们重窥经典魅力,随后《情书》于“520”接力让一众情侣泪洒影厅。

本周《普罗米亚》动画在日本公映两周年之际于中国内地上映,仿佛点亮漫迷们心中的火焰,令这个六月别样“燃”。

▲《普罗米亚》海报

如今被搬上大银幕的经典影片虽多,但真正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的却寥寥无几,而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风靡多年,时隔19年内地上映依旧取得4.88亿票房的《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内地上映海报

《千与千寻》的观影热潮并非简单源于“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些获奖名号,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影片本身精妙的视听表现与质朴却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

我们惊艳于油屋华灯初上时的复古华丽,迷失于四季花海的灿烂绚丽,我们喜欢无脸男无言的温暖陪伴,甘愿陪千寻踏上没有返程的海上列车,走向未知却充满希望的旅程。

《千与千寻》在国内引发了一阵观影热潮后,宫崎骏以及吉卜力动画的爱好者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近距离与吉卜力经典作品进行心灵对话。

近期,“宫崎骏与吉卜力的世界”动画艺术展,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里面就展出了很多《千与千寻》的复制画稿,复制设计稿和珍藏赛璐珞片等等,还能了解到一系列《千与千寻》的制作趣闻。

那么这些难忘的场景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创意与趣闻?这次本花便带领大家逐步扒一扒~

01

神隐世界

《千与千寻》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宫崎骏为众人呈现的神隐世界:当黄昏降临,八百万众神络绎现身,他们不为别的,只为一享“汤泉”之乐,于是在现世之外的某处,一个神秘的油屋小镇就此诞生。

▲千寻站在油屋前 - 图片来源于《千与千寻》绘本插图

所谓“油屋”亦可写作“汤屋”,日语同读作“ゆや”,即中文“澡堂”之意。

对日本人来说,“泡汤”是他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宫崎骏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一所“澡堂”之中,既贴近生活,又潜移默化地传递出日本当地的民俗特色,不得不说是精妙之举。

提及油屋最令人迷醉的便是其精妙的设计,其飞檐的上沿、华丽的藻井天花板、以及过于浓艳的配色给人以东方传统建筑的印象。

然而若细挖油屋内部,我们却又能发现与东方截然相反的西式味道。

当千寻来到位于5楼的汤婆婆房间时,我们可以看到欧式风格的吊灯、大门,看到燃着火的壁炉,印有欧式花纹的地毯、桌椅,甚至散落一地的西式首饰,无比透露着纸醉金迷的奢华之意。

▲西式装潢风格的汤婆婆房间 - 图片来源于《千与千寻》绘本插图

明显迥异的风格在油屋变得融合统一,形成独特的视觉奇观,它淡化了东西方的地理差异,从而表现出油屋所处之地为神秘异界的信息。

除油屋外,片中其他诸多小细节也均透露着千寻来到异界的信息,例如父母开车路过的鸟居、长满青苔的两面神像、异界入口时间错乱的钟楼、小镇内日本昭和30年代风的商业街。

▲入口鸟居 - 图片来源于《千与千寻》绘本插图

▲两面神像 - 图片来源于《千与千寻》绘本插图

▲时间错乱的钟楼 - 图片来源于《千与千寻》绘本插图

▲复古商业街 - 图片来源于《千与千寻》绘本插图

然而如此神秘奇妙建筑设计却源于并不神秘的现实生活,其中小镇的构造源自宫崎骏童年回忆中的江户东京建筑园,最令人称道的油屋则参考了建筑园中的老建筑“子宝汤澡堂”,以及“道后温泉总店”等地。

▲江户东京建筑园

▲江户东京建筑物园的子宝汤

除却建筑设计源自现实,油屋小镇的运作也同样隐喻着现实社会。

虽然汤婆婆口口声声说着“这不是你们人类应该来的地方”,但小镇的规则与现实社会的规则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工作就无法生存

身着日本传统服饰、且忘记了名字的妖怪、人类或神明在油屋的1-4层长久地机械地工作,而最后的获益人却是身穿洋装、并居住于顶楼欧式宫殿中的汤婆婆。

这种类似资本主义体系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合约关系,折射出现代化工业进程中底层劳动者的真实生活。

02

希望之旅

如果说《千与千寻》中最惊艳的场景是油屋,那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便是海上列车。

列车意味着旅途的开始,而与普通列车不同的是:海上列车是一趟没有返程的列车。

踏上列车的那一刻便意味着千寻开启了无法回头的旅程,旅程的前方是传说中的“邪恶”魔女,而旅程背后是千寻义无反顾要拯救白龙的决心。

不同于其他影片中“踏上旅途的勇者将面临一系列惊险的磨难”,海上列车带给人的感触是静谧与温暖。

▲海上列车 - 图片来源于《千与千寻》绘本插图

宫崎骏曾自述:“比起让千寻与白龙和汤婆婆决一死战,还是让千寻带着希望踏上旅途更好,而电车又是出发的标志,所以让电车在影片里多次出现。”

在这里,宫崎骏让电车成为了“希望”的承载,即千寻踏上的实际是一趟“希望之旅”。

这趟名为“海源电铁”的神奇列车其设计也同样源自现实,据知乎一位名为“渤海堂主人”网友的考证,海源电铁的原型可能是名古屋铁道的850系及3400系电车。

▲昭和34年(1959)的名古屋鉄道列車

▲名铁850系车头特写

千寻踏上的海源电车中同乘着许多黑影乘客,而这些乘客背后也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悲伤故事。

昭和34年(1959年)9月26日一场特大台风登陆日本,名古屋附近受灾严重,造成四千多人罹难,电车铁路也被海水淹没。

影片中因一场大雨便成为汪洋的世界、40年前的车票、沿途下车后不知要去向何方的旅客,似乎都暗示着这场灾难。

黑影或许代表着罹难的生命,宫崎骏用他独有的方式纪念着他们,让生命用另一种方式永存在千寻的世界之中。

03

无言倾诉

美丽的手绘自然景致一直是宫崎骏作品里被人称道的场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地、簇拥盛开的繁花带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宫崎骏很注重动画的真实感,就像前文的油屋和海上列车有着现实参考一般,他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上也很注重其与现实时空的对照,不在同一花期的花卉绝不会出现在同一片草地,而这却在《千与千寻》中成为了例外。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千寻跟随白龙穿过一片绚丽的花丛,仔细看可以发现这其中同时盛开着山茶花(花期春季)、杜鹃花(花期夏季)夹竹桃(花期秋季)、和梅花(花期冬季)。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不穷也。”在日本也有着相似的寓意,四时之花象征着极乐世界,于此也暗示了千寻此时所处的并非是现实的世界。

▲千寻穿行过杜鹃花丛

在此处还有一个堪称经典的镜头,便是千寻穿行过盛开着各色杜鹃花的场景,宫崎骏用二维手绘创造出堪比三维的效果,令人不由惊叹。

其实这主要源于《千与千寻》的动画制作的方式,有别于以往宫崎骏影片的制作方法,《千与千寻》首次使用了电脑动画制作的技巧,类似这种人物快速移动的镜头,剧组会用电脑软件做出由远至近的效果,从而达到逼真的视效。

除了这些绚丽的花卉场景,那些静谧无言盛开在角落的花卉们也同样有着各自的寓意。宫崎骏很注重细节的表达,不同场景中的装饰花卉亦非随意安排,而是将花语与剧情相结合,传达出不同的寓意。

千寻在初到油屋时受到白龙的保护,在他们隐匿的小院里盛开着山茶花和绣球花。山茶花的花语是“谦让与理想的爱”,而绣球花的花语则是“浪漫与忠贞”,她们默默地绽放于此,倾诉着千寻与白龙之间超越友情、爱情的真挚情感。

04

陪伴与爱

无论是在油屋的辛勤劳作,还是开启海上列车的希望之旅,亦或是穿梭于花海的忙碌身影,千寻身边总是有着各式各样的陪伴,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一直守护着千寻的白龙。

▲照顾着千寻的白龙 - 图片来源于《千与千寻》绘本插图

影片中,千寻由最初受到白龙的庇护到后期为了拯救白龙踏上没有返程的列车,两人之间由单向守护转为互为守护的关系,守护着白龙的千,寻回了自己的名字。

与此同时守护着千寻的白龙也找回了他的过去——一条名为“赈早见琥珀主”的河流,由此留下二人一起飞跃夜空的经典镜头。

▲夜空中的千寻与白龙 - 图片来源于《千与千寻》绘本插图

在听到白龙的真名时,千寻感叹道:“好棒的名字,像神明一样”,而“赈早见琥珀主”也的的确确是一个神明的名字。

“赈早见琥珀主”还被译为“饶速水琥珀主”,由《日本书纪》和《先代旧事本纪》中记载的一位神灵——“饶速日”而来。

据说“饶速日”是最早统治大和民族的神明(相当于中华的炎帝和黄帝),但后来他的存在却被有意的篡改捏造。

宫崎骏曾在《异境中的千寻——这部电影的主旨》中这样说道:


“在一个无国界(borderless)的时代,无立足之地的人是最受人鄙视的。立足之地就是过去,就是历史。在我看来,没有历史的人和忘记了过去的民族,只能如蜉蝣一般消失,或者像一只鸡一样只知埋头生蛋,直到自己被吃掉。”

影片中白龙所代表的河流最后在工业化进程中被填埋消逝,他特意赋予白龙这个名字,也许是正是想提醒日本人民即便社会在不断发展,却也勿忘历史。

白龙之外另一个广受喜爱的角色当属“无脸男”。

▲一路陪伴千寻的无脸男 - 图片来源于《千与千寻》绘本插图

整部影片中,无脸男是最善良最无欲无求的妖怪,同时也是最孤独最被别人忽视的妖怪;他是白龙之外最早发现千寻的妖怪,亦是陪伴千寻踏上列车之旅的妖怪。可见无脸男并非他的原始设定般是个“无关紧要”的存在。

无脸男如同一坨黑漆漆的影子,仅头部位置戴着一张白色的椭圆形面具,茫然地在神隐世界游荡,一如在尘世漫无目的活着的人们。

当无脸男迷失自我被欲望操控之时,他通过不断的吞噬试图填满内心的寂寞,仿佛现实生活中被物欲与消费主义操纵的人,即便坐拥金山银山也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而当无脸男吞下千寻给予的药丸,吐掉所有本不属于他的欲望后,他也回归了原本的自我。无脸男对现实的折射可谓细思极恐,而这其中同样包含了宫崎骏对“何为本我”的思考。

▲千寻与无脸男 - 图片来源于《千与千寻》绘本插图

在吉卜力2010年动画《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记者会上,制作人铃木敏夫曾表示“无脸男”的原型模特是该片导演米林宏昌,不过后来又有消息称当时铃木这么说也只是为宣传新片而已。现今真相如何可能只有当面问问米林宏昌本人才能知晓了吧!

▲米林宏昌

《千与千寻》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2001年初看此片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场陪伴千寻的冒险之旅,那里有神秘的油屋、绚烂的繁花,有千寻与白龙真挚的情谊、奇怪的无脸男狂吃又吐的滑稽。

20年后已经长大的我们再看这部电影,才发现这部电影中所不断发出的“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将走向哪里?”的提问。

《千与千寻》

【日】宫崎骏 原作 | 赵玉皎 译

磨铁图书 出品

无论是精美的场景还是耐人深省的剧情,《千与千寻》都是一部值得珍藏与重温的经典作品。

电影在日本上映20周年之际,《千与千寻》同名简体中文版绘本正式上市,由吉卜力工作室官方授权并监制,《窗边的小豆豆》译者赵玉皎倾情献译,完美还原影片中的经典画面与动人故事,让你随时重温片中喜欢的场景,真正做到把《千与千寻》带回家。

参考文献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场景设计研究》

《<千与千寻>场景浅析》

《千与千寻》为什么要叫做油屋?

《千与千寻》为什么成为宫崎骏的巅峰?

现实中有像《千与千寻》动画里那样的水上列车吗?

拉片放映室之《千与千寻》中不为人知的小细节

《千与千寻是怎么诞生的:宫崎骏动画的魔幻世界》纪录片

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抒发对《千与千寻》的喜爱与情怀。

获点赞数前2名的小伙伴(30赞起算),

即可每人获得由 磨铁图书 赠予的

一本 《千与千寻》 官方简体中文版绘本。

活动截止日期:2021年6月24日中午12∶00

- The End -

NOTIC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动漫艺术家
动漫艺术家
动漫创作者与爱好者相遇的地方
3462文章数 403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