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禅,很多人都会用“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之类的字眼,不过刘禅果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事实上,刘禅在位40年,是三国里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即使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依然治理蜀国29年,在邓艾兵临场下时,刘禅尚手握十万大军,如果和邓艾硬抗,胜负尚未可知,只是为了免于战火,刘禅不得不选择投降,在投降蜀国之后,刘禅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乐不思蜀”,而这也是刘禅聪明的一点,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刘禅这是不得已为之。
如果细细分析,我们发现刘禅并不是一位昏君,在刘禅统治蜀国期间的前期,由于有诸葛亮的辅佐,刘禅大多以诸葛亮的意见为主,当然二人之间也有矛盾,比如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认为北伐太空耗国力,曾委婉建议诸葛亮停止北伐,但是诸葛亮固执己见,最终六次北伐全都无功而返,反而让蜀国积攒了几十年的国力耗费一空,从这一点来说,刘禅无疑具有先见之明。
而且诸葛亮毕竟是刘备留给自己的,为了大局着想,刘禅并没有和诸葛亮撕破脸皮,但是看看诸葛亮的做法,面朝文武有一大半都是诸葛亮的心腹,刘禅能不感到自危吗?诸葛亮一死,刘禅便不再设丞相一职,而是设置司马和大将军两个职位,两人互相牵制,避免一家独大,达到了制衡的效果,这样的做法又岂是一位昏君能做出来的?
曹魏兵临城下,后主深知以蜀汉如今的实力,已无法组织起强有力的自卫之战。既然战也败,不战亦败,那又何苦搭上数以万计黎民百姓的性命呢?作为君主,不正是应该给他们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吗?既然不战而降可以使百姓的利益最大化,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又何尝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既然已降,已决定做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微尘,不能名流千古,那就好好活着,保着命脉,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乐不思蜀,其实是一种生存技巧,在司马昭咄咄逼人的监视之下,如果没有这一份看似昏聩的态度,又如何在奸诈狡猾的司马昭手下苟延残喘,延续生命呢?
心计,既用在韬光养晦的降后生活中,也同样用于平时的治国、统权之上。诸葛亮死后,刘禅撤销丞相一职,贬杨仪,升蒋琬,又何尝不是在平衡相权,巩固皇权。如此高深的制衡之术,若没有高明的手腕和高超的手腕,又如何能够平稳地进行权力的交接与过渡。
对于诸葛亮,后主虽然一直知人善任,信任放权,却也不是只放不收。诸葛亮病重之时,刘禅命人前来探病,问:“丞相死后子女该如何安排?”看似云淡风轻地在询问后事,实则又是实实在在地收权。
丞相位高权重,多年相权高于君权,出于对诸葛亮的信任及对其才干的肯定,刘禅维持着微妙的蜀汉政局,但此时诸葛亮已处于弥留之际,此时不着痕迹地巩固皇权,更待何时?
因此,对于后主刘禅最为中肯的评价,不得不听与他多年君臣、对他知之甚深的诸葛孔明的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
诸葛孔明大权在握,又具备随时可以取而代之的威望及才干,对于刘禅,实在也没有必要违心恭维评价之。因此,“仁敏”、“爱德”,既中肯,也恰当。深藏不露,大智若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