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它保留了大量上古文化的国家,楚国的神话观和文化背景是不同于其他中原国家的,它有自己的一套体系。
这套体系局存在于《楚辞》里面,还存在于一些古墓楚简上。
楚人出自于颛顼(黄帝之孙),这在中国古代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楚人"重淫祀",楚地之如此多神话,恰是楚之先祖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原始文化的结果。
楚国刚建立之初是一个五十里的小国,最初楚人生活在广大的楚蛮土著之中,与他们也是和谐相处。后来经过楚人几代人几十代人的不断努力,他们先后融合了土著楚蛮、濮、越族及诸夏旧族,并且把这些异族异民变成了楚国的子民。
后来楚国越来越强大,渐渐的成为了占据整个南中国的强大的楚民族,楚国也就成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不过,春秋早期,在中原各诸侯眼里,楚国虽然强大但是依旧是南方的野蛮治国,不能融入中原正统文化之中。
一直到楚成王亲自率军北上征战,迫使齐国等国与之签订了召陵之盟,中原诸国才不得不承认了楚的华夏身份。
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之极,中原诸侯国也逐渐脱离周国统治自行称王。也就是这个时候,楚国也终于成为当时的大国强国。
《天问》是屈原创作的浪漫主义的一篇长诗,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收录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它是以富含理性精神的笔调,勾勒一个“混沌开辟”以来,楚国还是“楚”以前的历史神话世界。
也是在这篇长诗里面,在屈原的172次发问下,我国散乱的、毫无干系神话的体系开始井然有序的出现了。
大家都知道,正统的神话是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的,屈原的《天问》就是从“天地”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模样开始发问的。
“混沌”是一切事物混乱的状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包含“气”“形”“质”,是古人在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出发的自我推衍。这是开天的第一步。天、地之间的关系,就是世界形成的第二步。
一阴、一阳、一昼、一夜是天地开始运转,这是世界形成的第三步。世界形成,下一步就是天地的布局,也是神话世界的分布雏形。
创造和斗争是神话的主干。如果单单从文献的角度看,女娲神话要比盘古神话早得多,也是更具有代表性的。因为盘古之说起源于东汉,严格上来说不属于诸夏神话,而女娲神话的形成,却是脉络清晰的,有迹可循的。
在屈原圣火的时代,楚国就已经盛传女娲造人的神话了。《山海经》里面也出现了女娲化生人类的神话,似乎也在确认之前就存在女娲化生人类这一神话的事实。
不管是《天问》还是《山海经》,都有提及女娲造人的情节,但是里面未提到补天的事情。知道《淮南子》才开始出现补天的一些情节,也是最早记载,最为详尽完整地记载了补天的情节。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刘安生于楚地,长于楚地,他本人是十分仰慕屈原的,所以说《淮南子》其实多多少少受到了楚国文化的影响。这就说明,整个女娲神话会扩散到整个华夏,这个从史记中就可以看出来。
《楚世家》中清楚的表明了楚地居民向中原和其他地方迁徙的过程,文化和神话正是在这种迁徙中碰撞、融合,最终发展成新的面目,以示后人。
神话是楚国强大的武器,楚国在实行土地扩张、民族融合、兴邦强国、回归华夏的过程中,就是基于对民族神和外来神的信奉,基于不断学习各族文化的精华。
楚国神话积极接受外来神话,特别是对华夏神话和黄帝的认可,这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共同心理的逐渐统一,为统一“华夏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上古神话与近现代生化最大的不同之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