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陈映荷、李华:湾区都市咏唱粤韵风华

0
分享至

陈映荷 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副主席、

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主任 摄影:叶建波

李华 东莞市麻涌镇文广中心主任、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副主席 摄影:吴智勇


南国红豆,艺苑奇葩,从红船戏班的昔日故事,到今天进入人类非遗名录,粤剧粤曲历经沧桑已积淀数百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乡音,或者说,也是岭南人一抹温柔的乡愁。

仲夏的东莞,虽然骄阳似火,乘舟泛游于麻涌华阳湖,微风拂面,别有几分惬意。这一天,包括陈锦荣、陈玲玉、方正年、陈映荷、李华、白燕飞在内的广东粤曲界的数位名家齐聚“梅林曲苑”,在这个曲艺社奏乐吟曲,畅叙幽情。这方雅集之所,展示出东莞粤剧粤曲艺术在民间的群众基础和忠实热度。

麻涌梅林曲苑每周二、四、六开局,每当游人经过,都会驻足停留欣赏一首小曲。优美的华阳湖风光,古色古香的梅林曲苑,悠扬的粤韵声,形成一道美景与传统文化激情碰撞的风景线。

东莞,是粤剧粤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代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在这里,大大小小的私伙局藏身街头巷尾,让粤剧粤曲的生命力在繁华都市里蔓延不熄,并与现代文化相融共生。

目前,东莞有麻涌、道滘、万江等多个镇街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曲艺之乡”等称号,并形成了“东莞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古梅乐韵” “粤唱粤好”等粤剧粤曲活动品牌。

早在2009年,粤、港、澳向联合国申报,成功将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参观了粤剧艺术博物馆。他非常关心粤剧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希望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而今天东莞粤剧粤曲艺术的兴盛繁荣,既有历史的传统积累,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推动。东莞市成立了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东莞粤剧博物馆,并大力扶持民间私伙局,推行戏曲进校园,粤剧粤曲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陈映荷(左)、李华(右) 摄/叶建波

如果以当下作为一个样本切片,观察东莞粤曲曲艺文化的时代特征与风貌,那么,有两位东莞本土曲艺类艺术家便是一扇恰好位置的视窗。她们就是被评入广东省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艺起来——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的陈映荷和李华。

陈映荷现任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主任,李华是麻涌镇文广中心主任,二人都兼任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副主席。

从她们的艺术成就来看,可以窥见东莞粤曲曲艺创演领域较具代表性的水平;从她们策划推动的活动品牌来看,也可以感知东莞市粤曲曲艺当前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9年第十七届东莞“粤剧黄金周”开幕式“莞邑新声颂华诞——东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粤剧粤曲欣赏晚会”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举行

01/

粤剧曲艺,

让传统与现代在大湾区相融共生

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版图里的新一线城市,现代都市的青春时尚与传统文化的古韵根魂,均在此和谐地共存相融。

比如,当大剧院与粤曲相遇,是怎样的观赏体验?2019年9月22日晚,第十七届东莞“粤剧黄金周”开幕式“莞邑新声颂华诞——东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粤剧粤曲欣赏晚会”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举行。本场大型粤剧粤曲欣赏晚会,是陈映荷担任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主任后亲自策划主抓的一次大型文艺汇演。

演出汇聚广东粤剧院顶级粤剧名家与东莞粤剧曲艺精英、优秀演员以及少儿演员,阵容强大,演员人数有上百人。陈映荷希望让现代年轻一辈感受到粤剧粤曲的当代面孔、风貌与气质,这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果然,成效显著,各界反响热烈,获得赞誉一片。

由李华策划推动的“粤韵颂湾区”东莞麻涌镇“迎国庆”粤剧曲艺名家专场晚会在麻涌兰陵古戏台举办,图为粤语音乐剧《钟馗捉鬼》片段

作为东莞粤剧粤曲事业的重要推动者,陈映荷既是一名行政事业管理者,也是入选“艺起来——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的粤剧曲艺类艺术家。站在全市的平台上,她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艺术水平如何提升精进,而是仔细思考和促进东莞粤剧粤曲事业如何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陈映荷把粤剧粤曲文化放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根脉以及东莞打造高品质文化引领型城市的大语境下进行考量、谋划。她认为,大湾区文化上的同质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利于三地的团结与增强情感交流。传承发展粤曲文化,能推进港澳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增强湾区人的文化归属感,从而产生更大的凝聚力。

基于这些考虑,在2019年的“粤剧黄金周”期间,陈映荷在各镇街的配合支持下,策划了系列粤曲演出活动,突出大湾区文化交流的主题,推动粤剧粤曲文化在民间交流互鉴。9月26日晚,“湾区活力 粤韵风华——粤港澳大湾区粤剧粤曲交流演出”在中堂广场举办,晚会邀请到香港资深粤曲唱家何家光及澳门粤曲唱家简燕弟师徒加盟献演。

“湾区活力 粤韵风华”——粤港澳大湾区粤剧粤曲交流演出邀请到香港资深粤曲唱家何家光(右三)及澳门粤曲唱家简燕弟(左二)师徒加盟献演

作为第十七届东莞“粤剧黄金周”的活动之一,在另一位“艺起来——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入选艺术家、麻涌镇文广中心主任李华的策划推动下,2019年9月27日,与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省戏剧家协会等共同举办的“粤韵颂湾区”——东莞麻涌镇“迎国庆”粤剧曲艺名家专场晚会,也邀请了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倪惠英、主席丁凡,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梁玉嵘,率领着黄俊英、何萍、何宝文等一众知名演员在麻涌兰陵古戏台上争妍斗艳,各展风采。

当人们在享受现代都市的各项发展成果时,还能如此便捷地欣赏优秀传统文化粤剧粤曲,这何尝不是当地百姓的一种品质生活。如果把眼光投到海外,就会发现无独有偶,世界其它三大经济湾区也同样是文化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文化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此外,东京湾区的歌舞伎、能剧、相扑等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高度融合,并行不悖。

人文湾区的筑建,自然也离不开文化传统。可见,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自然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而粤剧粤曲当是首屈一指的文化艺术形态。

2016年11月20日,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东莞粤剧发展中心承办的“映日荷花别样红”陈映荷粤剧曲艺欣赏会在道滘镇粤韵馆举办
02/

台前幕后,
为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东莞粤剧粤曲能够有今日的繁荣,除了政府层面的推动、文艺工作者的倾心努力之外,更大的力量源于这里拥有非常厚实的群众基础。

在东莞,对粤剧曲艺的热爱,不再局限于老年群体,青少年对粤剧粤曲的喜爱也逐渐兴盛起来。这一点,在东莞水乡片区的麻涌镇、道滘镇、万江区可见一斑。

“中国曲艺之乡”麻涌的粤剧曲艺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底蕴。李华是麻涌镇文联副主席,活动策划行家。多年来她专注于曲艺创作、活动策划和学术研究,对麻涌粤剧曲艺的历史与现状有着深入的了解。她从事文化工作近20年,独立和主要担任组织、策划、导演的省市镇级大中小型群众文化活动共1000余场。

此外,她还组建了麻涌镇小英雄少儿粤剧团,并担任该团负责人及艺术总监,带着小朋友们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11个、省级奖项20个、市级奖项6个。在她的推动下,知名的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赛事多次落户于麻涌。

谈及“小梅花”赛事,李华深有感触。早些年,麻涌镇政府想要打造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粤曲赛事,刚好麻涌又有一个兰陵古戏台,是极佳的赛事举办舞台,如果将两者充分结合,必定对推动麻涌的粤剧曲艺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于是,李华奔赴广州登门拜访国家一级演员、时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希望将“小梅花”赛事移植到麻涌。尽管诚意满满,却被倪惠英当面拒绝,原因很简单——“小梅花”大赛从没走出过广州。

面对这一盆冷水,李华并没有轻言放弃。在后来的一次演出中,机缘巧合下她与倪惠英再次见面。李华又是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直言麻涌不仅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本土的文化工作者也真心希望能推动粤剧曲艺的发展。虽被李华的诚意打动,但倪惠英经过多次派人“暗访”后才最终确定把赛事移至麻涌。

2015年,首届“小梅花”大赛在麻涌兰陵古戏台举行,不料开场前却遭遇了大暴雨。主办方本想把场地移至体育馆内,但当地的群众不乐意,强烈要求原址不迁,因为到别的场所,都担心没有位置观看了,不少观众冒雨守在座位上等候了半天。直到这一刻,倪惠英才真正明白李华所说的“深厚的群众基础”一点不虚,并被观众的热情所打动。正因如此,广东省文联和省戏剧家协会才决定往后几届赛事都留在麻涌举行。

在做好“小梅花”大赛,做强、做大这个知名品牌的同时,李华与同事还充分挖掘麻涌粤曲文化底蕴,与省协会共同开展多届广东省“香飘四季”杯粤港澳曲艺社团邀请大赛,受到业界一致好评,使粤剧曲艺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陈映荷对李华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颇为赞赏。

“好像她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工作的事情,平时如有新的发现或灵感,她都会想办法融入到工作中去,希望让文化艺术事业有与众不同的亮点。”用心细致、聪明上进、组织能力强,就是陈映荷对李华的评价。

“为了粤剧曲艺的发展,她可以说是拼尽了全力。”倪惠英评价李华时说,“我非常敬佩李华,她能同时举办多个重大的文艺活动,并且活动的质量、水平和影响力都很高。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既繁荣了地方文化,又塑造了地方文艺品牌。”

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梁玉嵘也对李华盛赞有加:“她工作尽责尽力,一步一个脚印,做得很好,取得了很多成绩,利用粤曲宣传麻涌的景点、人文、地理、历史和文化,讲好东莞故事,对推动地方曲艺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李华认为,粤剧曲艺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如何跟上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不被淘汰,始终是一个令人担忧与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工作中,她常常带着一种忧患意识,思考民间艺术面临的困境和突破之策。

位于东莞市道滘镇的东莞粤剧曲艺文化馆展示了东莞粤剧发展脉络和各类行当及表演道具

03/

曲艺创作,

当与时代同频共振

源远流长的经典粤曲,其题材大多来自于古代典故,不论是经典折子戏还是小曲唱段,广为流传的多数改编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或古典文学作品。那么当代的新生活能否用粤曲曲艺来表达,又当如何表现本土题材和时代生活呢?陈映荷与李华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惊雷轰炸摇动九州,江汉险情令人忧……”2020年庚子鼠年,开年之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荆楚大地肆虐。早在正月初五,陈映荷就走上了东莞防疫抗疫的一线,见识到众志成城的力量。于是,她在元宵节夜晚,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以梆黄、小曲完美结合的粤曲《济世扶危写春秋》。

随后,汇聚东莞市多位粤剧粤曲精英、优秀人才倾情献唱,并由东莞粤剧发展中心、道滘镇文广中心联合出品,拍摄制作成MV,一时在各大媒体圈广为传播。该作品词曲铿锵又饱含深情:“同心协力写春秋/扶伤救难丹心可鉴/挽救苍生/济世扶危/众携手/复我江山锦绣!

为了表示对防疫抗疫英雄的敬仰之情,陈映荷随后又创作了小曲《颂唱表丹心》。这两部作品展现了陈映荷的家国情怀与悲悯之心,也体现了她对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夺得抗疫胜利的坚定信心。

抗疫期间,东莞广大文艺工作者也纷纷行动,用诗歌、歌曲、小品、美术、曲艺等文艺形式创作大量战疫题材的文艺作品,在鼓与呼中表达对抗疫前线人们的致敬,以及对疫情势态的关切忧怀,让文艺凝心聚力,给人以精神力量、情感慰藉和战胜疫情的信心。

研究生毕业的李华,多年以来也积累了丰硕的曲艺创作成果和理论探索的学术文章,为东莞曲艺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全国人民齐心抗疫的感人事迹也深深打动了李华,更何况她的丈夫就是公安队伍的一员。抗疫期间,她每天都为执勤的丈夫提心吊胆。今年2月,她创作了快板《风雨同心》向所有参加抗疫防疫的人们致敬。

这部作品被收录在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艺曲同心 共克时艰”广东抗疫曲艺作品精选系列中,以及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微信公众号“曲艺杂志融媒”推出的“‘催归瑞雪报春盈——抗击疫情 曲艺在行动’推荐作品”专辑里。

纵观陈映荷与李华等艺术家的抗疫题材作品,会发现他们关注的对象均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让我们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曲艺作品上的生动表现,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文艺的“剧中人”,用文艺作品记录与表达

时代前行途中的脚步与浪花,展现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作思想。

创作与演唱都是传承发展粤曲的重要方式。陈映荷有着东莞粤曲三大平喉王之一的美誉,也是东莞第一个举办粤曲个人演唱会的艺术家。

粤剧粤曲在广东东莞拥有非常厚实的群众基础

她说:“望着满场都是上年纪的白发苍苍的观众,作为戏曲工作者,我们深深感到,传统艺术的发展,不仅要搞好传承,更要注重创新,传统艺术只有走向市场,时刻接受观众的检验,才能永葆生命与活力。”

陈映荷一直在探寻粤剧粤曲的创新之路,《广场之夜》是她尝试实践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是陈映荷激情创作的首部作品,作为处女作,《广场之夜》堪称一气呵成。值得一提的是,此部作品在当年广东电视台举办的电视粤曲大赛中首次亮相,并获得铜奖。

“我很庆幸,遇到了一位能用心用情,以女伶腔的韵味,唱出了英俊男儿,热血艺人风采的同好者。”在国家一级编剧萧柱荣的印象中,陈映荷不仅是一位颇有水平的粤曲演唱者,还是一位对粤曲演绎有一定研究的艺术家。

怀着对粤剧曲艺的特殊感情,多年来,陈映荷一直活跃在东莞以及邻近市区的曲艺舞台,经常参加策划、组织及献演各类公益性、群众性演出。近年来还勤奋笔耕,写下了《莞邑新歌》《飞龙逐浪志气扬》《苏东坡醉月狂歌》《德本扬名振家邦》等不少粤曲和小戏,这些紧扣新时代脉搏的作品在各类演出中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

东莞粤曲三大平喉陈映荷(中)、祁雪贞(右)、詹佩芬(左)演唱粤曲《新声颂伟人》

04/

曲艺品牌,

在思考与实践中打造样本

2019年10月30日,李华收到了一份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发来的第五届中国曲艺之乡“岳池论坛”邀请函。原来,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组织报送了她撰写的《麻涌曲艺品牌的建设打造及旅游开发的主要做法和几点思考》文章,被选入论坛作重点发言。这一次广东省入选的发言论文只有两篇,李华的文章是其中之一,从全国近千论文中脱颖而出。

在此之前,她撰写的《刍议基层曲艺文化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广东麻涌镇曲艺文化活动引发的思考》等两篇论文也曾代表广东省连续被第二、第三届中国曲协主办的“岳池杯”专业论坛邀请现场宣读,并收入《中国曲艺之乡建设系列活动论文汇编》。

李华很注重粤剧曲艺的理论研究,在全国专业性期刊发表了20多篇专业论文。2017年,她在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工作中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优秀基层曲艺工作者”称号;2014—2015年她在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组织开展的曲艺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因为表现突出被授予“优秀惠民活动工作者”称号。

李华的研究论文均来自于亲身的实践经验,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从她的观点和论据来看,基本是对实际案例的理论总结和提升,对于此领域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例如由她撰写并发表的论文中,《水乡麻涌曲艺+旅游“擦亮中国曲艺之乡”牌匾》《改革创新是曲艺之乡建设以及基层曲艺文化的发展方向》《浅谈曲艺社团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中的功能与作用》等4篇论文在《神州民俗》《曲艺》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这些论文均从实践中来,又具有理论高度。

“勤奋笃思、笔耕不辍”,是熟悉李华的人对她共同的印象与评价,由李华参与著作及编辑的书籍近10本。实际上,除了在粤剧曲艺方面,身为东莞市美术家协会麻涌分会会长的李华,其多项才情被她低调的个性所掩盖,比如她的歌曲作品《水乡故事》还曾荣获2015年岭南音乐年度优秀作品声乐类最佳作词奖。

2018年,李华参与策划、统筹、监制大型少儿粤语音乐剧《钟馗捉鬼》,在广东省粤剧艺术中心、东莞玉兰大剧院公演,受到一致好评。

此外,她热爱各种艺术,除已出版的几本著作外,她在基层事务繁忙的工作中,每天清晨6点起床练习工笔绘画,常年不辍,绘画小品淡雅有魂、构图精巧,尤具诗韵意境,也曾获得粤港澳绘画大赛的金奖,还曾受邀在中国美术学院参与优秀师生联展等各类展览。

陈映荷、李华既是两位有着鲜明个体标签的曲艺艺术家,也是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的缩影。在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与支持下,她们凭着个人才华和组织策划执行能力,为东莞粤剧粤曲事业的传承发展贡献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佳作,同时也以幕后推动者的角色铺路筑桥,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映荷与李华也多次表示,“艺起来——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为她们提供了更大的艺术施展空间,也让她们在创作和策划活动时会更多地思考个人与城市、艺术与群众、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东莞市道滘镇粤韵馆面向青少年举行公益性2020年暑期粤剧曲艺培训班

关于曲艺传承,令人欣喜的是,多年以来东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粤剧曲艺培训活动,推动戏曲进校园、开办戏曲培训班、举办专题大讲堂、成立少儿粤剧团,培育了一大批粤曲后继人才,影响广泛又深远。

2019年,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广东粤剧院建立了全面合作,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粤剧传承后备人才,活跃粤剧文化社会氛围,推动粤剧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当前,敢为人先的东莞人,正抓住历史机遇,在创造都市文化的同时,挖掘传统文化,顺着文化的源头去寻根问祖,为弘扬岭南文化、建设人文湾区倾智出力。这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生生不息的文化火种点燃着古老的艺术,还有国人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以及对民族情感的认同与抒写。

本文刊载于《文化月刊》2020年8月号,作者李克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智网
国智网
智库门户,传媒高地
1706文章数 24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